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第二讲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933492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第二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第二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第二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主要内容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三 中国的经济发展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2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一 经济和经济建设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3 一 经济和经济建设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 是政治 法律 哲学 宗教 文学 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4 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增加社会财富 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是政治文明 文化繁荣 社会进步 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5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2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3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4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5 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 6 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7 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8 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6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又称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体制主要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结构 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分配制度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 1 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9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10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 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实际上是效率问题 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 实际上是公平问题 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 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1 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 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 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 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 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12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 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 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 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 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13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 根据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 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曾经都是高效率的所有制 所有制效率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才能够成立 14 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其一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 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 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 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 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 其中包含的 公有 成分也不断增加 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15 其二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 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 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 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16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 竞争是动力的源泉 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 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 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 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17 其二 在私有产权条件下 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 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 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 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 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18 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公有制变化 传统公有制 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 1 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 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 个体独立性 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19 2 资本的组织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 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 实现形式是共同的 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 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 20 3 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 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 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 21 现代公有制的基本特征 1 总的趋势 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 个体独立性在增加 2 实现形式 股份制 公司制是共同的实现形式 这一点与私有制没有区别 公司制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 融合 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22 分析的基本结论 结论之一 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能简单化做出结论 脱离条件的约束 简单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 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不能以现实中某些现象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 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高效率 也可以低效率 23 结论之二 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 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在一些领域 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 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 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 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另外 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 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24 结论之三 以公有制为主体 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 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 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价值目标决定的 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 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 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 25 2 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7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按照这一理论来完善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比较多的是讲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公有制经济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9 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制 不仅要使公有制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而且也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要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结合 不仅公有制经济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结合 市场经济也要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结合 30 一是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设公有制企业 把公有制企业建设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微观主体 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公有制公司企业或公有资本控股的公司企业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 以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参与市场活动 31 二是按公有制经济要求建设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靠谁来建设 这个建设者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解决好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 解决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问题 解决好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 32 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三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33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1 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 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 2 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 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 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 34 3 从改革的内容看 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 而是改变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 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 4 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 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 35 二 经济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36 三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1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 四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37 2 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 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整体配套的过程 一些问题在最初并不是改革的重点 但随着其他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 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并变为矛盾的焦点 3 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总是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都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地问题 38 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健全就业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9 4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农村经济体制 金融体制 宏观调控体系 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 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关体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具体情况是 40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善宏观调控 健全市场体系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1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是深化土地 户籍 公共服务改革 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推动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 收入分配等改革 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 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深化政务公开 健全监督制度 建设服务 责任 法治 廉洁政府 42 2012年改革的重点工作 1 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 市政 金融 能源 电信 教育 医疗等领域 43 2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 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 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强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 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 三农 的小型金融机构 合理引导民间融资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44 4 深化电力 成品油和水资源价格改革 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5 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完善工资制度 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全覆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继续推进全民医保 巩固基本药物制度 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 深化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 45 6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审核论证机制 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 全面推进地方财政预算 决算公开 7 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 8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积极推进上海浦东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 深圳经济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46 三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47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 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效益提高 生态环境良好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48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49 2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50 调整经济结构 关键在于实现 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51 1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受到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影响 造成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按支出法计算 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62 3 下降到2007年的48 8 相应地 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7 9 和51 1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52 2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但其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 目前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不稳 第二产业不强 第三产业不足 按不变价格计算 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虽由2000年2 9 上升到2007年5 1 但相应年份 第二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却由5 1 上升到6 5 53 3 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任务艰巨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生态环境脆弱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当前 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 水 土地 能源 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2009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 9倍 日本的4 9倍 欧盟的4 3倍 世界平均水平的2 3倍 消费的铁矿石 粗钢 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 7亿吨 5 67亿吨 2600万吨和16亿吨 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 43 34 和52 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 2009年石油 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50 54 4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已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 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 居世界第一位 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5433亿元 居世界第四位 国际科学论文数从2005年世界第五位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世界第四位 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3039亿元 同比增长14 但我国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 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缺乏核心技术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 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5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1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2 采取差异性的产业投资政策 优化产业结构 3 深化价格机制改革 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 4 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6 1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应继续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之中的比重 一方面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地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 另一方面 应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扶持低收入群体和提高农村民收入 保障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的长效机制 同时 依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 建立动态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57 2 依据产业的特性 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一直是作为世界各国引导产业资本流向的重要手段 为此 政府应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化的投资政策 对于低能耗 低污染 高效益的产业 可适当放宽投资政策约束 对于高能耗 高污染 低效益的产业可设立限制投资的政策和法律 增强制度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对于需要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 应设立行业之间更为相对有效的投资优惠刺激政策 同时 但凡法律未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领域 都应向社会资本公开 透明开放 且依据内外资同等国民待遇的原则 第三产业向外资开放的行业领域 都要同等向内资开放 以引导资金 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第三产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 58 3 深化价格机制改革 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 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是价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通过设计长效的资源和环境价格机制推进社会的节能减排 一方面 要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的形成机制 资源和环境定价应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和使用以及环境代价 另一方面 要制定环境污染的价格补偿机制 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的要提高收费标准 提高行业或企业投资的环境标准进入门槛 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59 4 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核心构成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 一方面 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依据行业或生产环节对知识产权的敏感程度不同 适时地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另一方面 应增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水平 提高知识产权侵权的成本 此外 对于自主创新的必要环节 还应建立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 划分与使用保障 创新人员的激励和管理以及自主创新产品的投融资和采购等制度 60 3 正确处理转变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 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61 二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1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基本任务 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分 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62 2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63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64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 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 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 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5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 坚持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大力推进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66 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 按照统筹城乡 布局合理 节约土地 功能完善 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 以特大城市为依托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归结起来 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 全面认识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68 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二 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三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69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资本 技术 劳动力 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 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70 1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 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2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 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 促进自身的发展 71 3 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具有较大优势 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明显领先 在制定和维护国际经济行为规则和制度上占有主导权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4 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 也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72 二 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1 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2 继续坚持 引进来 3 实施 走出去 战略4 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73 三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围绕国际经济关系所确立的一系列国际行为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从根本上决定着全球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 当前 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 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 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 74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 构建互利共赢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 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3 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 75 思考题 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 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76 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结构加速调整 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能源 资源 环境 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 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77 3 有人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 要保持经济高增长 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 只要能够引进外资 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78 完 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