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虚劳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921165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虚劳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虚劳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虚劳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虚劳 1 概述 1 定义 虚劳又称虚损 是以脏腑亏损 气血阴阳虚衰 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 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虚 精气夺则虚 损 久虚不复谓之损 劳 损极不复谓之劳 2 2 文献摘要 1 素问 通评虚实论 2 难经 十四难 3 金匱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4 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5 金元以后 6 明代 7 清代吴澄的 不居集 3 3 范围 凡属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 发展至严重阶段 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性衰退性疾病 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4 一 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 不外先天 后天两大因素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禀赋薄弱 素质不强2 烦劳过度 损伤五脏3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4 大病久病 失于调理5 误治失治 损耗精气 病因病机 5 二 病机五脏功能衰退 气 血 阴 阳亏损 是虚劳的基本病机 虚劳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病机 6 禀赋薄弱 父母年老体衰 胎中失养 素质不强 孕育不足 生后喂养失当 烦劳过度 忧郁思虑 劳神过度 损伤心脾 损伤五脏 早婚多育 恣情纵欲 损伤肾精因虚致病 饮食不节 嗜欲偏食久虚不复虚劳 饮食损伤 损伤脾胃 营养不良 饮酒过度 大病久病 邪气过盛 脏器损伤 久病失于调理 正虚难复因病致虚 误治失治 损耗精气 7 转归 1 治疗及时 正确 逐渐好转治愈2 未能合理治疗 一脏受病 累计他脏 气虚不能生血 血虚无以生气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8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1 多见形神衰败 身体羸瘦 大肉尽脱 食少厌食 心悸气短 自汗盗汗 面容憔悴 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 脉虚无力等症 若病程较长 久虚不复 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2 具有引起虚劳德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 排除类似病证 应着重排除其它病证中的虚证 9 二 病证鉴别1 虚劳与肺痨的区别 10 11 2 虚劳与虚证的区别 12 三 相关检查1 一般常选用血常规 血生化 心电图 X线摄片 免疫功能测定等检查 2 结合原发病做相关检查 13 辨证论治 1 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虚劳的证候虽多 但总不离乎五脏 而五脏之辨 又不外乎气 血 阴 阳 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 血 阴 阳为纲 五脏虚候为目 由于气血同源 阴阳互根 五脏相关 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 由一虚渐至两虚 由一脏而累及它脏 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 辨证时应加注意 14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血虚 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与联系 15 16 17 2 辨有无兼夹病证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 辨证论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 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 1 因病致虚 久虚不复者 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 如因热病 寒病或瘀结致虚者 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 2 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 如因气虚运血无力 形成瘀血 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 以致水湿内停等 3 是否兼夹外邪 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 易感外邪为患 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 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18 二 治疗原则对于虚劳的治疗 根据 虚则补之 损者益之 的理论 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1 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 分别采取益气 养血 滋阴 温阳的治疗方药 2 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 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19 3 同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重视不易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 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健运 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 肾为先天之本 寓元阴元阳 为生命的本元 重视不易脾肾 先后天之本不败 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 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 当补中有泻 扶正祛邪 从辨证的关系看 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 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 虚劳既可因虚致病 亦可因病致虚 因此 应辨证结合辨病 诊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性 一方面补正以复其虚 一方面求因以治其病 20 三 证治分类虚劳的证候虽繁 但总不离乎五脏 而五脏之伤 又不外乎阴 阳 气 血 因此现以气 血 阴 阳为纲 五脏虚证为目 分类列述其证治 21 虚劳辨证论治简表 22 23 一 气虚共同点 面色晄白或萎黄 气短懒言 语声低微 头昏神疲 肢体无力 舌苔淡白 脉细软弱 24 1 肺气虚证症状 咳嗽无力 痰液清稀 短气自汗 声音低怯 时寒时热 平素易于感冒 面白 证机概要 肺气不足 表虚不固治法 补益肺气代表方 补肺汤加减 本方补益肺气 肃肺止咳 适用于肺气虚短气息促 咳嗽无力者 25 常用药 人参 黄芪 沙参 益气补肺 熟地 五味子 百合 益肾敛肺加减 1 自汗较多者 加牡蛎 麻黄根固表敛汗 2 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 盗汗者 加鳖甲 地骨皮 秦艽等养阴清热 3 若气虚卫弱 外邪入侵 寒热 身重 头目眩晕 表现正虚感邪者 当扶正祛邪 仿 金匱要略 薯蓣丸意 佐以防风 豆卷 桂枝 生姜 杏仁 桔梗 26 2 心气虚证症状 心悸 气短 劳则尤甚 神疲体倦 自汗 证机概要 心气不足 心失所养治法 益气养心代表方 七福饮加减 本方补益气血 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气不足者 27 常用药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益气养心 熟地 当归 滋补阴血 酸枣仁 远志 宁心安神加减 1 自汗多者 可加黄芪 五味子益气固摄 2 饮食少思 加砂仁 茯苓开胃健脾 28 3 脾气虚证症状 饮食减少 食后胃脘不舒 倦怠乏力 大便溏薄 面色萎黄 证机概要 脾虚失健 生化乏源治法 健脾益气代表方 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本方益气健脾除湿 适用于脾气亏虚而夹湿者 29 常用药 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益气健脾 茯苓 扁豆 健脾除湿加减 1 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 嗳气呕吐者 加陈皮 半夏和胃理气降逆 2 食少运迟而见脘闷腹胀 嗳气 苔腻者 加神曲 麦芽 山楂 鸡内金消食健胃 3 气虚及阳 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 手足欠温者 加肉桂 炮姜温中散寒 4 若中气不足 气虚下陷 脘腹坠胀 气短 脱肛者 可改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陷 30 4 肾气虚证症状 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 小便频数而清 白带清稀 舌质淡 脉弱 证机概要 肾气不充 腰督失养 固摄无权治法 益气补肾代表方 大补元煎加减 本方补益肾气 适用于肾气不足之证 31 常用药 人参 山药 炙甘草 益气固肾 杜仲 山茱萸 温补肾气 熟地 枸杞子 当归 补养精血加减 1 神疲乏力甚者 加黄芪益气 2 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 加菟丝子 五味子 益智仁补肾固摄 3 脾失健运而兼见大便溏薄者 去熟地 当归 加肉豆蔻 补骨脂温补固涩 在气 血 阴 阳的亏虚中 气虚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 其中尤以肺 脾气虚为多见 而心 肾气虚亦不少 肝病而出现神疲乏力 食少便溏 舌质淡 脉弱等气虚症状时 多在治肝的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 32 二 血虚共同点 面色淡黄或淡白无华 唇 舌 指甲色淡 头晕目花 肌肤枯糙 舌质淡红苔少 脉细 1 心血虚证症状 心悸怔忡 健忘 失眠 多梦 面色不华 证机概要 心血亏虚 心失所养治法 养血宁心代表方 养心汤加减 本方益气生血 养心安神 适用于心血虚证 33 常用药 人参 黄芪 茯苓 五味子 甘草 益气生血 当归 川芎 柏子仁 酸枣仁 远志 养血宁心 肉桂 半夏曲 温中健脾 以助气血之生化加减 1 失眠 多梦较甚 可加合欢花 夜交藤养心安神 2 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 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 除前述的养心汤外 归脾汤为补脾养心并进 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 具有补益心脾 益气摄血的功能 是治疗心脾血虚的常用方剂 34 2 肝血虚证症状 头晕 目眩 胁痛 肢体麻木 筋脉拘急 或惊惕肉润 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面色不华 证机概要 肝血亏虚 筋脉失养治法 补血养肝代表方 四物汤加减 本方补血调血 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35 常用药 熟地 当归 补血养肝 芍药 川芎 和营调血 黄芪 党参 白术 补气生血加减 1 血虚甚者 加制首乌 枸杞子 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 2 胁痛 加丝瓜络 郁金 香附理气通络 3 目失所养 视物模糊 加楮实子 枸杞子 决明子养肝明目 4 若干血瘀结 新血不生 羸瘦 腹满 腹部触有瘕块 硬痛拒按 肌肤甲错 状如鱼鳞 妇女经闭 两目黯黑 舌有青紫瘀点 瘀斑 脉细涩者 可同服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 心主血 脾统血 肝藏血 故血虚之中以心 脾 肝的血虚较为多见 36 三 阴虚共同点 面颧红赤 唇红 低热潮热 手足心热 虚烦不安 盗汗 口干 舌质光红少津 脉细数无力 1 肺阴虚证症状 干咳 咽燥 甚或失音 喀血 潮热 盗汗 面色潮红 证机概要 肺阴亏虚 肺失清润治法 养阴润肺代表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滋养肺胃 生津润燥 适用于肺胃阴虚之证 37 常用药 沙参 麦冬 玉竹 滋养肺阴 天花粉 桑叶 甘草 清热润燥加减 1 咳嗽甚者 加百部 款冬花素肺止咳 2 喀血 加白芨 仙鹤草 小蓟凉血止血 3 潮热 加地骨皮 银柴胡 秦艽 鳖甲养阴清肺 4 盗汗 加五味子 乌梅 瘪桃干敛阴止汗 38 2 心阴血虚证症状 心悸 失眠 烦躁 潮热 盗汗 或口舌生疮 面色潮红 证机概要 心阴亏耗 心失濡养治法 滋阴养心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加减 本方益气滋阴 养心安神 适用于心阴虚证 39 常用药 生地 玄参 麦冬 天冬 养阴清热 人参 茯苓 五味子 当归 益气养血 丹参 柏子仁 酸枣仁 远志 养心安神加减 1 火热偏盛而见烦躁不安 口舌生疮者 去当归 远志之辛温 加黄连 木通 淡竹叶清心泻火 导热下行 2 潮热 加地骨皮 银柴胡清退虚热 3 盗汗 加牡蛎 浮小麦敛汗止汗 40 3 脾胃阴虚证症状 口干舌燥 不思饮食 大便燥结 甚则干呕 呃逆 面色潮红 证机概要 脾胃阴伤 失于濡养治法 养阴和胃代表方 益胃汤加减 本方养阴和胃 适用于脾胃阴虚之证 41 常用药 沙参 麦冬 生地 玉竹 滋阴养液 白芍 乌梅 甘草 酸甘化阴 谷芽 鸡内金 玫瑰红 醒脾健胃 加减 1 口干唇燥 津亏较甚者 加石斛 花粉滋养胃阴 2 不思饮食甚者 加麦芽 扁豆 山药益胃健脾 3 呃逆 加刀豆 柿蒂 竹茹降逆止呕 4 大便干结 用蜂蜜润肠通便 42 4 肝阴虚证症状 头痛 眩晕 耳鸣 目干畏光 视物不明 急躁易怒 或肢体麻木 筋惕肉润 面潮红 证机概要 阴虚阳亢 上扰清空治法 滋养肝阴代表方 补肝汤加减 本方养血柔肝 滋养肝阴 适用于肝阴虚证 43 常用药 地黄 当归 芍药 川芎 养血柔肝 木瓜 甘草 酸甘化阴 山茱萸 首乌 滋养肝阴加减 1 头痛 眩晕 耳鸣较甚 或筋惕肉润 为风阳内盛 加石决明 菊花 钩藤 刺蒺藜平肝熄风潜阳 2 目干涩畏光 或视物不明者 加枸杞子 女贞子 草决明养肝明目 3 急躁易怒 尿赤便秘 舌红脉数者 为肝火亢盛 加夏枯草 丹皮 栀子清肝泻火 44 5 肾阴虚证症状 腰酸 遗精 两足痿弱 眩晕 耳鸣 甚则耳聋 口干 咽痛 颧红 舌红 少津 脉沉细 证机概要 肾精不足 失于濡养治法 滋补肾阴代表方 左归丸加减 本方滋补肾阴 适用于肾阴虚证 45 常用药 熟地 龟板胶 枸杞 山药 菟丝子 牛膝 滋补肾阴 山茱萸 鹿角胶 温补肾气 助阳生阴加减 1 遗精 加牡蛎 金樱子 芡实 莲须固肾涩精 2 潮热 口干咽痛 脉数 为阴虚火旺 去鹿角胶 山茱萸 加知母 黄柏 地骨皮滋阴泻火 五脏的阴虚在临床上均常见 而以肾 肝 肺为主 且以肝肾为根本 46 四 阳虚共同点 面色苍白或晦暗 怕冷 手足不温 出冷汗 精神疲倦 气息微弱 或有浮肿 下肢为甚 舌质胖嫩 边有齿印 苔淡白而润 脉细微 沉迟或虚大 47 1 心阳虚证症状 心悸 自汗 神倦嗜卧 心胸憋闷疼痛 形寒肢冷 面色苍白 证机概要 心阳不振 心气亏虚 运血无力治法 益气温阳代表方 保元汤加减 本方益气温阳 适用于阳虚气弱之证 48 常用药 人参 黄芪 益气扶正肉桂 甘草 生姜 温通阳气加减 1 心胸疼痛者 酌加郁金 川芎 丹参 三七活血定痛 2 形寒肢冷 为阳虚较甚 酌加附子 巴戟天 仙茅 仙灵脾 鹿茸温补阳气 49 2 脾阳虚证症状 面色萎黄 食少 形寒 神倦乏力 少气懒言 大便溏薄 肠鸣腹痛 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 证机概要 中阳亏虚 温煦乏力 运化失常治法 温中健脾代表方 附子理中汤加减 本方益气温中健脾 适用于脾阳虚证 50 常用药 党参 白术 甘草 益气健脾 附子 干姜 温中祛寒加减 1 腹中冷痛较甚 为寒凝气滞 可加高良姜 香附或丁香 吴茱萸温中散寒 理气止痛 2 食后腹胀及呕逆者 为胃寒气逆 加砂仁 半夏 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 腹泻较甚 为阳虚寒甚 加肉豆蔻 补骨脂 薏仁温补脾肾 涩肠除湿止泄 51 3 肾阳虚证症状 腰背酸痛 遗精 阳痿 多尿或不禁 面色苍白 畏寒肢冷 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 舌质淡胖 有齿痕 证机概要 肾阳亏虚 失于温煦 固摄无权治法 温补肾阳代表方 右归丸加减 本方温补肾阳 适用于肾阳虚证 52 常用药 附子 肉桂 温补肾阳 杜仲 山茱萸 菟丝子 鹿角胶 温补肾气 熟地 山药 枸杞 当归 补益精血 滋阴以助阳加减 1 遗精 加金樱子 桑螵蛸 莲须 或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脾虚以致下利清谷者 减去熟地 当归等滋腻滑润之品 加党参 白术 薏仁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 3 命门火衰以致五更泄泻者 合四神丸温脾暖肾 固肠止泻 4 阳虚水泛以致浮肿 尿少者 加茯苓 泽泻 车前子 或合五苓散利水消肿 5 肾不纳气而见喘促短气 动则更甚者 加补骨脂 五味子 蛤蚧补肾纳气 总之 虚劳的治疗应从多方面着手 除药物外 气功 针灸 推拿 食疗等均可配合使用 53 预防调护 1 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病因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 2 避风寒 适寒温 虚劳过程中 感受外邪 耗伤正气 通常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 而虚劳病人由于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 故应注意冷暖 避风寒 适寒温 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3 调饮食 戒烟酒 人体气血全赖水谷以资生 故调理饮食对虚劳至关重要 一般以富于营养 易于消化 不伤脾胃为原则 对辛辣厚味 过分滋腻 生冷不洁之物 则应少食甚至禁食 吸烟嗜酒有损正气 应该戒除 54 4 慎起居 适劳逸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做到动静结合 劳逸适度 根据自己体力的情况 可适当参加户外散步 气功锻炼 打太极拳等活动 病情轻者 可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 适当节制房事 5 舒情志 少烦忧 过分的情志刺激 易使气阴伤耗 是促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保持情绪稳定 舒畅乐观 则有利于虚劳的康复 55 结语 1 定义 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 其范围相当广泛 2 病因 禀赋薄弱 劳倦过度 饮食损伤 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 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 56 3 病机 五脏功能衰退 气 血 阴 阳亏损 是虚劳的基本病机 4 辨证要点 辨证应以气 血 阴 阳为纲 五脏虚证为目 由于气血同源 阴阳互根 五脏相关 故应同时注意气血阴阳相兼为病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 57 5 治疗原则 虚则补之 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 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 分别采用益气 养血 滋阴 温阳的治法 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 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 治疗当补中有泻 补泻兼施 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耗伤正气 6 调护 做好调摄护理 对虚劳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58 临证备要 1 注意结合相关检查 2 对虚劳的辨证 既应以气血阴阳为纲 五脏虚候为目 提纲挈领 但由于气血同源 3 补血需兼补气 4 在补阴补阳中 注意阴阳互根 5 充分重视食补 59 谢谢 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