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886006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10.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住宅套型设计第三章住栋设计低层住宅设计多层住宅设计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第四章不同地区和特殊条件下的住宅设计第五章住宅造型设计第六章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1 第六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第一节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状况第二节居住建筑的适居性第三节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的设计标准第四节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 2 6 1相关概念 外部环境 广义上是指围绕着主体的周边事物 尤其是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 即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部世界 它既是作用于生物的外界影响力的总和 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 体验和感知的外界的总体 既包括自然环境 也包括人工环境 以及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及社区环境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城市特定住区的居住场所 与居住行为相关的周边事物以及人们相应的心理认知 因而从狭义的空间角度而言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指由住宅等建筑围合的家庭生活之外的一切活动空间领域 包括用于居民出行的道路空间 居民活动的绿化游憩场所 住宅周边的室外空间 庭院 以及公共活动空间中的建筑小品 连廊和住宅底层架空并用于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等等 3 6 1 2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 生活性 领域性 动态性 综合性 艺术性 4 1 生活性 与工业区 商业区等城市空间相比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地 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外部空间载体 具有显著的生活性特征 5 2 领域性 城市居民居住在特定范围的居住区内 与其他城市空间和其他住区之间往往具有显著的空间划分而形成特定的地域范围 使其避免外界和城市外部活动的干扰和保障住区内部的安宁与安全 在住区内部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也有空间领域的划分 如住宅紧邻的邻里空间 住宅组群中的组团空间 以及整个住区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等 具有活动内容与活动服务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6 3 动态性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因居民构成的多样性 活动的规律性及随机性 使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人们的参与中和需求变化中具有动态特征 呈现出动态多样的生活场景 7 4 综合性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物质上是由自然环境和各种人工环境构成 在技术上 涉及地上与地下 建筑与绿化 道路交通与工程管线等等 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外部空间特征的总和与整合 是多工种技术设计人员共同协作的系统集成 在外部空间的使用上 体现出不同社会阶层 不同年龄 不同使用方式 不同活动内容和活动频率的复合多样化的综合特征 8 5 艺术性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各种需求以外 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环境视觉审美的要求 艺术性成为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特征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如空间肌理 场所形态 视觉感受等 体现城市和社区特有的民俗和人文特点 是工程技术与环境艺术的综合与整合 9 7 2 1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功能 1 融合功能 2 表征功能 3 场所功能 10 1 融合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居住空间的分异日趋显现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本身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小社区 居住区内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 文化教育背景 职业差异等不同 使得居住区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建立社区归属感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发展的目标之一 人的身心发展 无不与他儿童时代 成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优质的居住环境有助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 改善生活条件 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度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居住区通过特定的外部空间环境 服务设施的配置 达到共享生活 共同发展的社会和谐的目的 因此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相应的社会融合功能 具有融合功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社区归属感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居住环境的融合功能 还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居住小环境与城市大环境的融合 居住区小社会与城市大社会的融合 11 2 表征功能 居住环境是居住文明的物质载体 是居民社会属性 生活方式与居住文明程度的表征 居住环境应是居民生活和社区文化相结合的艺术 它与人们的生活理念 追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社区提供使用与服务功能 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始终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 而社区文化又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所以 居民 社区与居住区环境是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 并使居住环境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 人类的建筑史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历史 也是一部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 文脉隐藏于城市的深层结构中 每一栋建筑 每一个社区 都自觉与不自觉地扮演了传播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角色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物化形态承载和表征着特定社区的居住文化的演进 12 3 场所功能 人总是被自己构筑的大大小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空间包裹着的 住区空间环境是居民生活 行为的物质载体 具有承载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的场所功能 现代人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人们向往自然 向往开放的 可自由介入的 置身其中可全身心放松的居住空间 居住环境要提供这样的场所 人们可在自由的活动中释放个性 在相互交往中获得情感的交流 在优美的环境中忘却厌烦和疲倦 在社区中体会关爱和温馨 13 6 2 2居住行为需求 居住行为主要意指居民在住区中的户外活动 是主客体互动作用下行为主体意愿的表达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是由居民的生活行为需求所确定的 反之 外部空间的物质环境影响 制约和支持着居民的户外活动行为 14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活动行为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 必要性活动行为它们基本不受物质构成的影响而无选择的余地 在不同程度上 不同时间条件下都会产生的活动行为 如上学 上班 出行 买菜等 自发性活动行为它受人们参与的意愿所决定 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可能发生 如散步 晨练等 对外部环境有相应的要求 社会性活动行为即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中有赖公众参与所产生的各种活动 如儿童游戏 聚会 下棋 交往等具有广泛的被动式接触特点的社会性活动 三类活动行为反映了人们的固有行为 人与环境的互动 人与人的互动关系 15 居住行为需求 a 生理需求 如冬暖夏凉 空气清新 阳光充足 无噪声 通风好等等 b 安全需求 保障生活的私密性和人身安全 c 社会交往需求 邻里互助友爱 社区和谐 d 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与休闲以及消费需求 e 美的需求 有特色的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可获得视觉与心理的愉悦 16 2 物质空间环境与非物质空间环境 A 物质空间环境 硬环境 B 非物质环境 软环境 17 A 物质空间环境 硬环境 A 物质空间环境 硬环境 是一切有形环境的总和 是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 表现为由各种物质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空间环境 即居住建筑 公共服务设施 各类构筑物 道路广场 绿地以及各种活动场所等共同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实体环境 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环境质量 即大气 水质 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 主要适应人们的生理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通过各种文教设施 商业服务设施 道路广场 交通状况来反映 满足人们赖以生活的基本需求的环境 包括住房 广场 绿地 交通空间 商业 服务 文化设施等建筑设施和工程设备 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应具有很好的空气质量 水环境和植被绿地 充足的日照 以及完善便利的公用设施 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行为需求 18 B 非物质环境 软环境 B 非物质环境 软环境 指居住建筑外部空间舒适度 社会秩序 安全和归属感等 也指人居社会环境 还包括无形的 精神方面的东西 即居民的生活情趣 信息交流与沟通 邻里关系 精神风貌 道德修养 风俗习惯等等 19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社区精神的物质空间载体 需要安宁 愉悦 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给人以轻松 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视觉感受 提供人与人 面对面 社会交往的 现实 空间 也可以通过通信 网络为住区提供 虚拟社区 的信息交往 居住建筑外部物质空间环境与非物质空间环境是形式与内涵 载体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内涵与行为是特定的居民群体生活需求和社会属性的集体反映 而物质空间环境是这些需求的载体和物化形式 居住建筑外部物质空间环境是城市总体功能环境背景之下 其技术经济 使用功能与环境营造的综合体现 图7 1 20 21 3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要素包括 自然要素人工要素 空间要素人文要素 22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 指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自然地形地貌 水系 树木 绿地等 自然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生态环境而赋予其最基本的特征 自然环境条件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形成的基质 23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 指各类建筑物 构筑物 小品 水塔 雕塑等 道路 桥梁 街道 广场以及依附于其中的环境设施如坐椅 花坛 喷泉 雕塑 标识等 人工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次生景观 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 24 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 是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次生环境 具有相应的功能和形态 如道路与开放空间 绿化广场与节点 如入口 空间 滨水空间等 空间要素主要有空间的基面 界面 空间容量与空间比例尺度等 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活动载体 25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 可分为社会要素和居住行为要素 构成居住区的软环境 意指人们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特性和人文内涵 居住空间是人们生活的活动舞台 在这里表现出居民特有的生活场景与风貌 如散步 聊天 下棋 晨练 跑步 打太极拳 练气功 等生活方式和习俗 26 3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27 7 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 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2 共享性与领域性相兼容的原则 3 非均质性与公平性相兼顾的原则 4 休闲性与生态性原则 5 功能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美学原则 28 1 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自然 人工与人文要素有机复合与交织的结果 由各个局部按照制定的功能关系和活动要求与空间序列整合而成 因此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门时空艺术 必须坚持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局部环境设计的多样性服从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性 29 2 共享性与领域性相兼容的原则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以住区的边界为界 主要为住区内部居民提供服务 满足住区内部居民不同层次 内容的共同活动需求 因此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具有共享性要求 住区内的所有居民都具有使用的平等条件与权利 同时又具有领域性的要求 服务于不同对象和范围的空间场所 如邻里空间与组团空间 或住宅周边空间与住区中心之间等 之间应具有相应的空间划分 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避免不相容活动与人员的干扰 30 3 非均质性与公平性相兼顾的原则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无论是空间上或是设施分布上都是不均质的 但从社会学的角度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必须兼顾和体现公平性原则 所谓公平性原则首先指 居住区的全体居民 包括不同阶层 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的人 既包括正常人 也包括残疾人 他们对环境的共同或不同的要求均应该得到尊重 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 老龄人口的构成比例将会逐步提高 他们的环境要求应予重视 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公平性有利于建立社区归属感 促进社会稳定 公平性还表现在居住区环境对所有居民的开放 以及所有居民享有相近或均等的社区服务与外部空间环境的权利 31 4 休闲性与生态性原则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 城市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而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承载了一部分休闲的功能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作为建筑内部功能的延续和补充 是日常户外休憩行为包括散步 运动以及聊天等的主要场所 这就需要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氛围 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和生理与心理需求 为此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求保护和利用自然基质条件 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上的自然环境 景观作为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素和空间脉络 在环境营造过程中贯彻自然和人文融合的生态理念 32 5 功能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美学原则 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 充分体现和坚持场所设计的功能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美学原则 避免华而不实 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经济条件 通过精心设计使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 33 6 4 1设计程序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不仅要亲切宜人 同时也应该美观而实用 从宏观上看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甚至区域环境设计中的一部分 因此它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 从微观上看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又是为居住者服务的 与居民生活的行为活动 心理需求等密切相关 因此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两个过程的结合 是基于功能需求和美学原则的空间组织与系统建构 规划设计程序一般包括基地分析 功能定位 住区空间结构组织 住宅设计与布局 环境设计等 在此过程中 需要与规划行政管理部门 规划局 开发商互动 并尽量采用可能的方式方法鼓励公众参与设计 34 6 4 1规划设计程序 基地分析 功能定位 住区空间结构组织 住宅设计与布局 环境设计 35 1 基地分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首先需要分析基地在城市中所处的区位 城市中心地区 老城区 新城区 城市边缘地带等等 外部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 道路交通等 和制约因素 在基地内部 需要分析包括地质 地形 气候 水系等各种影响因素 地质 地形 气候 水系等各种影响因素 36 1 地质 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渗透性 继而影响建筑基地的承载力与稳定性 基地的土壤渗透性与地形 地貌及地表水有较大关系 对住区环境规划的总体布局具有指导作用 37 2 地形 地形地貌包括了地面高程 坡度 坡向等要素 决定了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地形特征 对环境设计起提示作用 通过对用地现状的高程分析 可以判断地形的排水方向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地形关系 坡度是影响建筑布局适宜性与建设条件的重要因素 坡度越大 地质稳定性越差 水土流失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筑布局和环境建设制约度也越大 图7 3 38 39 3 水体 水体往往成为居住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自然要素 也是生态系统的多样平衡的必要条件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设计基地内的水体进行环境设计可以获得生动宜人的居住环境 40 4 气候 我国地缘辽阔 地区间气候特征差异很大 直接影响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如日照 通风 降雨 气温等 直接影响到住宅及其外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 影响到建筑的单体设计 朝向 日照间距大小 环境生态的养护等 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外部空间活动行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场所设计要求 还影响到居住区基础设施 如供热与否 的设置 41 2 功能定位 特定地域的居住空间 需要在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当地住宅市场调查与分析评价的基础之上 研究其在城市中的区位与环境价值 并由此确定住区的服务对象与市场定位 进而基于居住服务对象确定建筑功能类型和住宅设计的套型与面积标准以及住宅形式与类型 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和外部空间可能的行为需求 确定相应的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的配置内容与要求 42 3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结构组织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结构组织是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为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基本框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进程 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居住区规划模式和组织结构形态 43 北京的 街道一胡同一四合院 和上海 武汉等地的 街道一里弄 图7 4 是我国有代表性的传统居住形态 44 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 采用居住街坊的布置方式 我国当代城市的居住区规划结构仍基本延续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和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的组织形式 图7 5 45 但在构成内容与形式上出现了许多变革 如在公共设施配置上 增加了文化娱乐 会所 和物业管理 在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上倾向于体现 均好性 而弱化 层级制 在道路交通组织上力求人车分流 在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上 从过去简单的绿化配置到追求生态性 人性化以及人文特色的创造等等 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46 1 居住街坊居住街坊的组织方式是住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 配置适量的公共建筑 街坊道路间距200 300米 道路交叉口较多 儿童上学 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20世纪50年代初 我国一些城市功能混合区和住宅小区采用了居住街坊的组织方式 图7 6 47 2 居住小区 一般采取 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 两级结构 图7 7 居住小区是被城市或居住区级道路 或自然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7000 15000人 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区 所谓住宅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 3000人 相对应 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住区 住宅小区和组团常与相应的居民委员会及物业管理的组织单位相对应 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 建设部在我国开展的住宅小区试点工作 使 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 这一规划模式得以深化和发展 图7 8 48 49 3 居住区 当居住区规模 30000 50000人 较大时 一般采用 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 三级规划结构 图7 9 居住区划分为若干个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再划分为若干居住组团 生活服务设施的重点放在居住区级 居住区亦可不划分居住小区 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形成 居住区一住宅组团 二级规划结构 居住区组织结构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道路交通组织方式 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等内容 是多要素的系统整合 居住区空间结构组织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 必然还会产生新的变化 它取决于人们对居住生活方式和空间环境需求的不断变化和追求 以及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建设条件与建设方式等 50 3 居住区 51 6 4 2居住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居住建筑布局是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居住建筑群体规模的或大或小 空间形态的开敞或封闭 构成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各具特色的居住空间形态 1 功能要求 2 经济要求 3 美观要求 52 1 功能要求 1 日照2 通风3 安静4 便捷5 安全6 舒适7 交往 53 1 日照 居住建筑布局规划应满足房屋日照间距的要求 并具有良好的朝向 在尽量保证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 日照质量的同时 还应使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54 2 通风 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季节 其主导风向都会发生变化 居住建筑布局规划应使住户内部以及住户之间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55 3 安静 安静 不受外部噪声的影响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 国家也有相应的控制标准 居住建筑空间布局规划应避免大量过境人流 车流穿越居住区内部 与噪声源之间必须结合植物配置 或设置隔声墙以防止外部噪声的不良影响 56 4 便捷 居住建筑布局应与道路交通组织相结合 结构区划清晰 便于组织交通 出行便捷 具有较好的可识别性 57 5 安全 居住建筑空间布局规划应给居民以安全感 便于防盗 防止交通事故 并满足防火 防震 防洪等要求 58 6 舒适 居住建筑空间布局在注意对空间领域与层次进行必要划分的同时 应使居民与各种公共活动场地有适宜的联系 室外环境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应保证居民的舒适程度要求 59 7 交往 居住环境对居民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应注意为居民提供适宜的交往场所 增进生活气息 使居民产生对邻里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60 2 经济要求 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科学的合理利用 适宜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是衡量居住建筑布局规划经济性的最主要指标 其中 容积率是指用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值 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 建筑密度是指用地上建筑基地面积之和与用地面积之百分比 是反映建筑布局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此外 还应考虑道路 铺地 环境工程 绿化 小品等的工程量和造价是否符合投资要求 61 3 美观要求 居住建筑是城市重要的物质景观要素之一 居住区的景观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建筑单体的造型 色彩和尺度 更重要的是居住建筑空间布局与绿化 小品 外部空间环境的整合设计 因此 居住建筑布局规划力求避免千篇一律 单调呆板 应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 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62 6 4 3居住建筑布局的基本方式 居住建筑布局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基本方式 1 行列式 2 周边式 3 点群式 4 院落式 5 混合式 63 1 行列式 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楼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拼接布置 64 65 66 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应处理好与当地主导风向的关系 67 便于规划道路和市政管网 方便施工 其特点是构图强烈 规律性强 但空间容易呆板 单调 68 2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的周边布置 有单周边和双周边两种布置形式 图7一15及7一16 其特点是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 且内部较安静 又能节约用地 但部分住宅朝向较差 且日照通风受影响 并应注意避免转角处的视线干扰 69 70 3 点群式 低层独立式住宅 多层点式住宅以及小高层或高层塔式住宅的布局均可称为点群式住宅布置 图7一17 点式住宅成点群式围绕组团中心 公共绿地或水面有规律或自由地布置 可形成丰富的群体空间 其特点是便于结合地形灵活布置 但住宅外墙较多 不利于集约用地 在寒冷地区不利于节能 71 3 点群式 72 4 院落式 采用不同朝向的住宅单元相围合或单元错接相围合也可以用平直单元与转交单元相围合 形成封闭的或半封闭的院落空间 图7 18及图7一19 其特点是在院落内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 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并能提高容积率 73 74 75 5 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行列式 周边式 点群式或院落式 其中两种或数种相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 图7 20 其特点是空间丰富 适应性广 除此之外 还可以将低层 多层与高层等不同层数与类型的建筑相组合 组成空间多变的住宅组群 76 5 混合式 77 总之 居住建筑的布局方式必须与居住建筑单体设计相结合 图7 21 符合日照间距 消防距离 建筑退界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因地制宜地进行邻里空间 组群空间布局 群体的组合充分满足空间环境领域型与多样性要求 78 79 还必须同时综合考虑居住区内外空间的整体性和环境景观的有序性 并有利于外部活动场所的设计和安排 图7 22 80 6 4 4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基本要求 1 适宜的功能与形态 2 适宜的尺度与比例 3 空间领域的划分 81 1 适宜的功能与形态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形态与使用功能要相适应 在设施的配置与布置上要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 避免无谓的大广场 大草坪 机械的几何构图等不相适宜的设计 局部设计应融入外部空间的整体系统之中 展现建筑群体清晰 优美和富于变化的空间景观 加强空间对比 注重空间的节奏与韵律以及创造鲜明的空间主题等 实现经济 美观 使用的高度统一 82 2 适宜的尺度与比例 在尺度上应亲切宜人 居民活动密度适宜 在满足活动容量需求的条件下 建筑物高度和外部环境空间宽度之间应具有适宜的比例 以便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感 带形空间的高宽比一般以l 1 l 2 5为宜 而庭院和中心空间的高宽比最大不宜超过1 4 83 3 空间领域的划分 不同的空间领域与居民多种多样的活动要求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 根据居住建筑外部空间领域的不同使用性质 一般将其分为私用空间 半私用空间 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 图7 23及图7 24 在各层次的空间领域中 布局适宜于特定服务对象的场所和设施 形成与居民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相适应的空间网络 84 85 86 7 5 1道路交通 1 道路交通基本要求居住区道路交通以对内服务为主 因而 在与外围城市道路有机连接 保障城市外部交通不穿越居住区内部环境的基础上 根据居民主要出行流向和安全疏散要求合理安排主次出入口数量与位置 按照交通服务的重要性和人车分流的原则 将道路进行分级配置与系统组织 形成安全便捷的动态交通 车行与人行交通 与静态交通 主要为停车场库 网络系统 87 1 道路类型 居住区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 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 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和各种人流 物流的载体 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各级公共设施 场所和绿地系统相结合 起着联系各类绿地 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 在人 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体系中 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互不干扰 车行道与步行道各自形成独立 完整的系统 步行系统往往兼有交通联系和休闲活动双重功能 在人 车混行的交通组织体系中 车行道承担了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 而步行道作为道路组成部分 更多地体现了与车行 并行 联系场所活动的特点 88 2 居住区道路分级 如果按 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 三级规划结构来划分的话 居住区的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住宅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宅后小路 规划中各级道路宜基本上分级衔接 均匀分布 以形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 并有利于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89 A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内 外联系的主要道路 红线宽度一般为20 30m 山地城市不小于15m 车行道9 l0m 道路断面一般采用机动车与自行车混行形式 居住区规模较大的可采用三块板或特殊道路断面形式 人行道宽2 5 5m 90 B 居住小区级道路 是居住小区内外交通联系的主要道路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一般不小于14m 采暖区 或l0m 非采暖区 车行道宽6 9m 多采用一块板道路形式 人行道宽1 5 2 5m 91 C 组团级道路 居住小区内住宅组团内的主要道路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不小于lOm 采暖区 或8m 非采暖区 路面宽度为4 7m 一般采用人 车混行的方式 92 D 宅间小路 通向各户和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 宽度一般不小于2 5m 93 3 道路交通组织方式 居住建筑外部交通组织通常是在城市道路系统和居住区总体规划下进行的 住宅外部交通组织方式可以分为 人车分行 和 人车混行 两大类 在道路网络形态与联系方式上 应根据住区规模 地形特征 住宅外部空间结构等多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可分为环网状 互通式 尽端式和综合式等多种形式 94 1 人 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 人 车分流组织的目的是力图体现以人为本 保持居住区内的安全与宁静 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在不受机动车交通的影响下正常 舒适地进行 区内汽车和行人分开 车行道分级明确 常常在住区的外围设置环道 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住宅组群内 步行道则常常穿插住区内部 将绿地 户外活动场地 公共建筑和住宅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人行 车行相对独立的外部空间环境 图7 25 95 96 2 人 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 人 车混行是一种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 与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相比 在私人汽车不多的地区和城市 采用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既经济又方便 居住区内车行道分级明确 均匀分布于小区内部 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路 尽端路或两者结合使用 我国早期的居住区多采用这种交通组织方式 但近年来 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 人车分流已逐渐盛行 成为一般居住区交通组织的原则之一 97 2 人 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 图7 26 98 3 综合式交通组织方式 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组织 因规模较大或地形地貌的制约 一般难以也不必要实行彻底的人车分流 需要因地制宜地在交通方便与交通安全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 常常在住区中部区域以环形车道围合实现步行化 而在环道外围地带人 车混行或局部人行与车行相交叉 形成混合式的交通组织 此时 如必要可以通过立体空间的处理解决局部人 车矛盾 达到分行的目的 即使是一般的人 车混行的交通组织 也可以通过将步行系统整体或局部的高架处理 设计一些步行平台或步行天桥 可以使人行和车行在立体空间上得到分离 达到与一般在平面上实行人 车分行同样的效果 99 6 5 2停车设施布局与设计 1 机动车停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 私人小汽车逐渐增长 住区内部机动车停放及道路交通环境的组织已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 在既要保持较高的建筑密度 容积率 又要配置必需的公共绿地与活动场所 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规模 解决停车问题 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质量 已成为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00 1 机动车停车构成 居住区机动车停车主要有私家车驻地停放公共活动临时停放两种 101 2 机动车停车布局方式 居住区私家车驻地停放的规划布置 应以方便 经济 安全为规划原则 根据整个居住区或小区的整体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首先 应根据住户的需求研究近远期停车容量总量或停车指标 平均每户拥有量 确定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的适宜比例 再以方便交通集散便于管理为原则 适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进行停车场库的布置 图7 27 102 103 私家车驻地停放布局方式有多种 A 分散于路边 住宅组团或绿地中的露天停车位 这种方式最经济简便 适宜于私家车拥有量较少的住区 但因占用地面空间容易产生外部环境的混乱 影响绿地的设置和景观 有一定的噪声干扰 B 在居住建筑组团空间地下集中设置大 中型停车库 常常与地下人防设施相结合 便于集中管理 有良好的安全保障 但规模不宜过大 需要合理分布车库车行和人行出入口 保障使用方便 同时应注意设置步行路与住宅出入口及步行系统相联系 C 别墅建筑常常在建筑底层设计有专用停车库或在其用地内设置停车位 104 住区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的公共停车应根据其停车需求 停车时间频度合理安排 如幼儿园 小学附近宜安排少量临时停车位 商业服务设施根据活动特点和规模配置足够的停车位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以地下停车方式为主 地面停车方式为辅 总之 机动车停车方式应综合考虑居住建筑的类型 停车容量 使用方便和环境影响等要素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地下与地上相结合 自主管理与统一管理等多种形式 在花园式别墅区中 较多采用分散式的私人停车房或路边停车位 在多层居住区中多采用分散式的停车场或停车库 在高层居住区中或大型公建周围 又较多采用集中式停车场 底层架空或地下停车库等 停车场库的出入口 图7 28 安排必须满足道路交通规范要求 105 106 2 自行车停车 居住区的自行车停车设施有独立停车库 居住建筑地下或半地下停车房以及底层架空停车等几种常见方式 以分散停放为主 以就近就便为原则 常与住宅楼紧密结合 在住宅设计中一并综合安排 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求 采用适宜的解决方式 体现方便 经济和安全的规划设计原则 107 7 6 1绿地景观 1 绿化景观构成 一般来讲 城市绿地通常包括城市公共绿地 居住区绿地 专用绿地 风景区绿地以及生产 防护绿地等几类 居住建筑外部绿化环境通常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 花草所形成的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园 小区绿地游园 组团绿地 宅旁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及街道绿地等 它们与各类居住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相融合 构成丰富多样的绿色环境景观 图7 29 108 109 2 绿地环境的功能 外部绿地环境是住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起重要作用 一般可以起到遮阳 防尘 降温 防风 防灾 防止噪声以及调节空气 美化环境等功能 110 3 绿地设置标准我国衡量居住区绿地的指标 主要有以下两种 公共绿地面积与居住面积总用地的比率 包括小区公园 小游园 组团绿化 广场花坛 街道绿带等公共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居住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与此相关的指标是居住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以平方米每人为计算单位 绿地率 指居住区用地栽植乔 灌木以及花卉 草坪等地被植物的各类绿地 含水面 的面积与居住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11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规定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指标 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不少于0 5m2 人 小区 含组团 不少于1m2 人 居住区 含小区和组团 不少于1 5m2 人 并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类型统一安排 带状 块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 面积不少400m2的要求 绿地率要求新区不低于300 0 旧区改建不低于25 112 4 绿地规划要求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一般是根据居民生活的需要以及居住区规划结构分类 分级进行规划 通常包括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级 儿童公园 居住区级或小区级 小游园 小区级 儿童游戏和休息场所 组团级 等 各类公共绿地的分级 服务对象 设施内容 场所设计等需要与住区外部空间系统相匹配 在住区中的绿地规划布置要体现环境均好性要求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居民 113 5 绿地植物配置 植物在绿地景观中富有生命 会随着季节生长 开花 结果 作为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 被称之为绿色景观 它们与硬质景观相互补充 衬托 形成生动的景观环境 在绿化环境中 植物既是造景的素材 又是观赏的要素 还具有很强的功能作用 其大小 形态 色彩千变万化 因此植物品种配置和树种选择是创造居住区绿化环境的关键 植物配置首先应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与水土环境 选用地方树种 根据生态原理和美学观赏要求组合布局 并考虑四季景象的变化以及与环境主题的和谐 114 6 6 2场地设计 1 功能性要求居住环境中的场地设计应体现功能性和美学等要求 其功能性要求参见表7 1 并满足残疾人的使用需要 无障碍设计 115 116 2 场地平面布局 任何平面图形都是点 线 面关系网络化的结果 居住环境平面设计中的点 线 面是包含建筑在内的一系列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的抽象和基本的形态特征 点 往往指那些占地面积较小而独立布置的要素 如花坛 独立的树木 雕塑小品等 线 具有定向衍生形态的要素如道路 河岸 绿带等 面 具有集中块状的场地如集中块状的活动场地 绿地等 各种环境要素按功能关系和点线面视觉景观规律有机组织 可以构成明快 次序感强的平面布局 117 3 场地中实体空间的组织与布局 场地平面布局不仅自成一体 还要与围合场所的建筑等边界要素和场地内部要素的实体布局相整合 在人的尺度 环境容量和空间尺度之间取得和谐与统一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实体小品包括凉亭 座椅 花坛 雕塑 叠石 小桥 喷泉 水池 花架 玻璃廊 游戏器械等 以及书报亭 废物箱 消火栓 灯柱 垃圾收集桶 步行护柱和车行止路障碍等 同时具实用性 标识性和观赏性 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组织与设计中最常见也是最活跃的实体构成要素 对调和各种空间实体的尺度和丰富视觉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7 30 图7 32 118 119 120 121 4 形态设计个性与统一 个性缘于空间功能和外部条件差异性的设计认同 统一是对各具个性与形式美的局部空间环境的系统整合 使其实现外部空间环境及各要素之间在形式与功能上的和谐 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个体要素形态个性的适度张扬和整体空间结构组织和谐与统一的原则之上 运用轴线和功能动线进行空间组织 能使对称或非对称的场所环境产生视觉景观上的均衡 连续 统一 在功能活动上形成次序感 向心式空间组织能产生主次分明 向心聚合的统一感 嵌套式组织则有助于产生丰富的环境层次 多样化的场景变化 122 5 自然要素的利用环境本身的自然形态特征就是环境设计基本的形式来源 气候地形 水体植物 123 气候 气候是关系到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 一些需要阳光的场地常常将其呈南北向布置 比如居住区中公共绿地经常采用这种设计以避免将活动场地遮蔽在大片建筑阴影中 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 则恰恰相反 应避免设计大面积暴露在阳光下的硬质场地 应仔细考虑场地的蔽日 通风状况 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活动条件 124 另一些自然要素如地形 水体与植物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更直观 应直接组织到环境设计中来 并成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图7 33 图7 35 125 126 127 128 地形 地形起伏的场地可以产生层次丰富而有特征的环境 但也给各类室外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坡度小于4 的场地可以近似看作平地 只是对管线敷设稍有影响 坡度在10 之内对步行不妨碍 坡度大于10 需要改造并设置步行台阶 超过15 的坡地不合适行车 可以设计成供儿童游戏的场地或成为供观赏的绿地 在场地的绿化配置中 应注意与当地的土壤 气候条件相适宜 并将其一并纳入场所环境设计之中 129 6 住区入口和道路设计 住区入口有主次与人行或步行之分 这由住区的规模大小 外部城市道路交通条件和交通规划 如人车是否分行 所确定 入口是住区内部空间区别于城市外部空间领域的起点 为便于居民出行 一般都直接选在城市干道或次干道上 设有住区标示性构筑物 门卫 物业管理和部分商业设施 并设有一定的回车场地和停车场 入口宽度应满足车行和人行交通集散需求 在空间形象上具有标志性 构筑物下的净空高度应大于4m 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 在场所设计上应考虑交通与人流短暂停留特点 设置必要的环境设施 并与城市道路沿街建筑布局相结合 形成和谐的外部空间景观 130 在道路规划的基础上按道路交通规范要求进行道路场所设计 首先划分车行道与人行道 布置路灯 交通标示牌和行道树等 局部路段可设置路边停车位 垂直或平行 结合人行道边缘的凹入变化可适当布置座椅 公用电话亭和花坛等 131 7 邻里与组团空间的场地设计 相邻住宅楼栋的宅间院落即邻里空间是居住建筑最基本的外部空间 常利用相邻居住建筑入口的相向布局和不同的拼接方式 形成具有变化与围合感的空间领域 住宅群落空间的场地设计可由宅间邻里与组团两级空间构成 在若干个邻里空间的适中位置结合小共建的布局形成组群共享空间场所 并可与住宅底层架 住宅活动平台空相结合 形成内外空间相交融的环境效果 在外部空间设置坐凳 花坛花架 游戏设施 庭院等与路灯等 以小型安静的环境特点为主 体现舒适感 安全感和领域感 满足老人聊天 儿童游戏 下棋打牌和成人交往等功能需求 图7 36 图7 39 132 133 134 135 考试题型 1 填空题 202 选择题 123 名词解释144 简答题245 论述题30 136 户型 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 如人口规模等 的不同而划分的住宅类型 套型 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137 二 厨卫空间 住宅设计的核心 1 厨房 厨房设备及操作流程 厨房尺寸与设备布置形式 厨房细部与管线综合设计 带餐室厨房 12m 人 138 2 2低层住宅套型设计 设计内容 1 按各住宅户型功能要求进行房间的组合2 组织平面交通 垂直交通3 充分利用空间 协调室内外空间环境等理解 功能条件 指轴向通风 采光等功能的空间形态 指房间的大小 形状等功能的关系 指不同空间之间相互关系 联系方式等 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