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5877341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总分50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郡县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3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4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5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A B C D6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7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法令出一”C“别黑白而定一尊”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8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也记载:“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由此可知秦()A废除贵族特权 B加强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 D设置三公九卿9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10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1xx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任组长。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统一度量衡标准 D创立郡县制度1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3贾谊向汉文帝献策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表明贾谊主张()A封疆建国安定天下 B以诸侯国取代郡国并存局面C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D实行推恩令以解决王国问题1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1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帮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1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秦汉郡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17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 B明朝巡查地方、检查政令贯彻情况C汉朝巡行郡国、监督诸侯国 D唐朝代天子出巡、检查地方法纪1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19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门第声望功绩品行才学考试成绩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20唐代丞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丞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丞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丞相议事的效率 B加强皇帝的决策权 ()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21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相当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西汉设置刺史制度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设置内阁A B C D22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一省制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236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内侍机构君主专制产物决策机构制约皇权工具A B C D24中央集权制度下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丞相与百官的矛盾A B C D25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当时清政府在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笼络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 B设理藩院主管民族边疆事务C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D修筑“直道”,开辟“五尺道”二、简答题(共4大题,总分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印象夏朝及禹崩,虽授益(人名)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材料二印象商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材料三印象西周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大宗、小宗示意图(1)从材料一、三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4分)(2)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总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27材料1: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材料1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4分)(2)依据材料2,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4分)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4分)28皇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注: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并规定:“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二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三如下图1 图1 图2 材料四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图2),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4分)(2)材料三代表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它是如何加强皇权的?(4分)(3)指出材料四中该机构的名称(2分)。有人说,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2分)29.材料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材料2:观察下面图片材料3: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1)材料1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2)根据材料2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2分)(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2分)其产生有何意义(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