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春》学案 冀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875637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春》学案 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春》学案 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春》学案 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提高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学习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学习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学前储备: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中学教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预习、导学1、读准下面画线的字音朗润( )窠巢( )应和( )酝酿( )黄晕( )烘托( )散在( )宛转( )蓑衣(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需要掌握,请写下来。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3)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4)本文是 散文。3、作者从迎接春天写起,接着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明确: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4、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春 图;春 图;春 图;春 图; 春图.明确: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5、试以自己喜欢的一幅图为例,在小组内交流,研讨作者写作手法来感受图画之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反复、拟人等修辞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5分钟)1、情景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2、比较激趣 描写春天可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5分钟)1、听录音,欣赏朗读,整体感受散文之美。2、小组内解决预习中问题。3、小组间交流、挑战预习成果,师点拨、指导。三、交流研讨,精读赏析(15分钟)、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明确:“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2、轻声读第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反复。3、绘春一节,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1)总写的一句话: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所用修辞?明确: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3)从前两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感情?明确: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4)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突出什么特点?明确: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嫩、绿、生机勃勃。4、朗读、背诵前3段。(此环节中,先小组内交流,再以竞赛形式完成,师做适时的点拨,指导,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主动为目的,不可越俎代庖。)四、课堂小结(3分钟)师可以从字词,散文,结构及自己喜欢的句子方面小结或者给学生提示,如可以以“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开头做出小结。五、课堂练习(5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朗润() 抖su () wn转( ) 披着su() 戴着笠() 嫩嫩的() 黄 yn( )2、本文作者 ,字 ,现代 、 、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 ,诗文集 ,和文艺论著 。3、春是一篇优美的_散文。4、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D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六、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前3段;试背第四段。2、全文在分写春天的美景时,描画了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幅图画,为什么?七、板书设计一、(1)盼春: 反复盼春心切 拟人、排比喜春之情 春草图春花图春 二、(2-7)绘春: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三、(8-10)赞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 巩固对课文中生疏字词的掌握。 2、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欣赏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和评价) 3、 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努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地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5分钟) 1、作者、作品及字词;2、背诵前三段。二、课前导入(5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学习了他描绘下的第一幅画春草图,这幅春草图是怎样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这一段。 2、作者并不单纯用春草图来表现春天,他还描写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一段。 三、精读赏析(25分钟)(研讨的这部分内容强化了双基训练,而我们在实际学教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要突出朗读以感受美文之美,突出听、说来学会表达,还可以写写片断,和朱自清比比文采,更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旁作必要的点拨即可。)(一)春花图1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一派怎样的景象?明确: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2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从中体现什么特点?明确: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鲜艳,繁茂,芬芳怡人。3 这幅画美不美,为什么?明确:美,预计有如下几种答案:因为朱自清喜爱春花,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识广博,语言美,在描写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引出修辞)4 运用的修辞有哪些?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二)春风图1、写风,从那些感觉器官来写?明确: 触觉、听觉、嗅觉。2、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明确: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3、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明确: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5 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写的?明确:和煦、温柔。6 生试做小结提示: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师明确: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三)春雨图1、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明确:“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2、写雨抓住哪些事物来写?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体现了春雨怎样的特点? 明确: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 “绿得发亮“的“绿”, “青得逼你的眼”的“青”,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体现了春雨细、密、柔的特点。3、再读第6段,找出本段的写作顺序及修辞方法。明确: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四)迎春图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你有什么体会?明确: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一幅美丽的春光无限好的图景。(五)赞春部分请同学朗读810段。说说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段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四、课堂小结(3分钟)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描写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其中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还可评价同学的谈话,从文章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感情,到从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给读者的启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作文。五、课堂练习(5分钟)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个字或词谈谈体会。 布置作业: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歌颂赞美春天?(可用诗、唱歌、作画、写对联)板书设计:春朱自清(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总括轮廓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春草图(草报春)钻、嫩、绿、满草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泥土气息 春风图(风唱春) 味: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 舒活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美” “力” 拓展延伸:阅读朱自清的绿,完成练习题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韵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1 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2 如何理解“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的含义:答:3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将梅雨潭的绿取名为“女儿绿”的原因是:答: 4、下列有关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梅雨潭绿的特点。B、作者写梅雨潭的绿不仅抓住了绿的颜色深浅程度方面的特点,而且还写出了这种绿的内在神韵,可谓形神兼备。C、行文当中作者也巧妙地交代了行踪和观察点,即“到了潭边”和“站在水边”。 D、作者将梅雨潭和北京什刹海、虎跑寺、杭州西湖以及秦淮河等处的景物相比,目的在于说明这些地方的景物都不美。答案:1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细腻地描绘了绿的形状、色泽和神韵。2. 因为作者被潭水的绿所吸引,而没有在意身边的瀑布。3. 因为梅雨潭的绿具有小女孩一样的鲜润、轻盈、清亮、纯洁的特点。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