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5874483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苏教版教学理念: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可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 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重点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3、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整体感知课文,3、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一、导入: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三、重点学习 (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我的乐园百草园;童年的乐园;童年趣事; 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齐读,想象。划出你欣赏的词句读一读。A 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他。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了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B.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颜色: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视觉)形状:“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视觉)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听觉)味道:覆盆子“又酸又甜”(味觉)春末:桑葚、菜花盛夏:蝉鸣秋天:蟋蟀C.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春夏秋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1) 冬天的百草园有趣吗?什么时候才有趣?为何先写无味?为什么写拍雪人和塑罗汉? 比较无味,下雪的时候才有趣,先写无味更能体现拍雪人和塑罗汉的有趣。2) 齐读第7节,给这个小节起一个标题,概括其内容,字数越少越好。雪地捕鸟。3) 你学会在雪地捕鸟了吗?不看课本复述。4) 圈点勾画出动词,为什么只读一遍就学会了“雪地捕鸟”?“看”能否改成“盯”?5) 为什么鲁迅先生描写得这样准确生动?表现他当时怎样的心情?表现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强调:交待事情,需要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四.小结写了春夏秋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的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番风景。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3、 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 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一、继续学习“百草园”部分(一)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 “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 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 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我 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 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 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 ;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 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 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二、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 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三、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三、四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 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 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有关资料一、补充注释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