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穿井得一人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5870089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穿井得一人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穿井得一人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穿井得一人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穿井得一人第1课时课 题穿井得一人课时安排共(1)课时课程标准 标注课程标准页码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3.理解两文的寓意,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疏通文意理解寓意。教学方法讲授法 朗读法 品味法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作业分角色朗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人: )环节 一一、研读穿井得一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运用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以及掌握其中的文言词汇。资料助读【生快速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相关信息。】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人。先为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串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课中作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环节二三、深度读文(一)读准【字音、语气、节奏】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二)读通分两步走:一是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接下来用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检测:1.翻译重点词语:(1)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道,议论。(2)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3)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4)常一人居外:常常派一个人在外面。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然后组内交流。(四)读懂。 1.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2.传言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课中作业环节三四、展开想象、续编情节讨论并归纳: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五)小结: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意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即说明了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的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课后作业设计: 这个事件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修改人: )穿井得一人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