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5861624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材料最能说明,西周A.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C. 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D.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根据“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可知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A、B项都只是反映了宗法制或者是分封制,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未在题意中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C。【点睛】以偏概全是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问题陷阱,选项本身往往正确,但没有能够全面涵盖题意,从而造成误导导致选择错误。2.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据此可判断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 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C. 大宗与小宗相对立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宗法制。根据题意可知描述的是宗法制。自下而上举荐制反映的是选官制度,故排除B项;宗法制中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但不是相对立的,故排除C项;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是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排除D项。宗法制之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3.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十”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大,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古代中国A. 商品设计理念先进B. 官营手工业技术发达C. 礼乐文明制度下移D. 维护封建尊卑等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从锁的设计来区分不同等级的人群,因此D项正确;当时的商品设计理念并不是先进,A错误。B项的官营手工业无法从材料得出;礼乐制度下移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4.周公完成东征后,开始营建洛邑。洛邑分为两部分:水东岸为成周(洛阳市东),将殷“顽民”迁于此地严加监督;西岸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当时,周公的这一举措A. 为西周的东迁做好准备 B. 有利于稳固周朝的统治C. 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 使洛邑成为重要的封国【答案】B【解析】【详解】周公东征后,营建洛邑,监督殷“顽民”,并派驻军队,这有利于稳固周朝的统治,故B正确;周平王东迁洛邑发生于西周灭亡后,排除A;周王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非监督殷“顽民”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C;洛邑属于王畿,而非封国,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将殷顽民迁于此地严加监督;西岸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5.有史料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候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A. 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B. 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C.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最大范围地扩大了国家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强调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由此分析可知该制度反映的是分封制。B是宗法制核心,排除;C发生在秦朝,排除;D是分封制作用,排除;A是对材料内容的归纳,故选A。6.秦始皇二十八年的峄山石刻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秦朝“兵不复起”的原因是A. 实行分封制B. 创立皇帝制度C. 推行郡县制D. 采用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详解】“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说明分封制的缺陷,“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强调推行郡县制后“兵不复起”,故C项正确,排除A项;创立皇帝制度不是“兵不复起”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推行于汉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7.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A. 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B. 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C. 是分封制发展的必然趋势D. 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由“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这是要确立起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故D项正确;秦朝之后的皇帝依然保留了谥号制度,故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制度,没有体现出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故C项排除。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嬴政自称始皇帝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 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详解】“秦,虽死犹存”是指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具体内容,故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CD三项。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 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 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符合“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A项错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根本上也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 B项错误。郡县制只是中央集权体制中的一部分,故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10.在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机构的演化过程中,元廷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这些措施A. 利于地方便宜行事B. 试图削弱地方权限C. 使行省独立性增强D.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排除;B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11.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后来历代沿用。这个王朝和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汉朝分封诸侯建立王国B. 宋朝大力削弱地方权力C. 元朝设立中书省D.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是指宋代政权特点,元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汉代分封诸侯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宋代政权特点,B错误。中书省是中央中枢机构,C错误。12.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A. 推恩令B. 刺史制度C. 酎金夺爵D. 设置通判【答案】A【解析】【详解】“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通过再次分封诸侯以分割诸侯的实力,汉武帝实行的措施是推恩令,A正确。刺史制度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机构,B错误。酎金夺爵是通过奉献金成色不好削夺王侯的办法,C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监察地方官员,D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13.后汉书载:西汉时,诸侯王“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壮大皇族力量B. 保证诸侯利益C. 加强中央集权D. 笼络王侯人心【答案】C【解析】【详解】“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限制了诸侯自己封王的权力,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目的不是壮大皇族的力量,A错误;材料是削夺诸侯的权力,B错误;材料并不是笼络王侯人心,D错误。14.从汉朝到明清宰相大臣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B. 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C. 皇帝与大臣的身份地位不断变化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汉族大臣与明清时期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正确。礼仪等级不符合材料中本质反映,A错误;君臣关系恶化不符合材料本质目的信息,B错误;皇帝与大臣的身份地位并不是不断变化,C错误。15.“世祖即位,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此材料选自明代宋濂所著元史之百官志,这则材料表明元代职官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在地方上设行省,行省之下有路府州县地方长官中,蒙古人掌实权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官有常职,位有常员”说明元代官职与之前相比有变化,正确;“曰路,曰府,曰州,曰县”说明正确;“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说明地方长官中,蒙古人掌实权,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元朝和前代疆域问题,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16.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而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君主的做法中,最能体现荀子的这一主张的是A. 废除丞相B. 实行郡县制C. 设置刺史D. 到地方巡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为君主做官的远地方官吏要有所掌握,采取的办法就是设置监察机构监管地方官,刺史属于监察地方高官机构,C正确。废除丞相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郡县制是管理地方制度,错误。地方巡视不能到达材料中目的,D错误。17.隋朝对秦朝丞相制度进行的重大调整是A. 设立参知政事,分割相权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 设立内阁,强化王权【答案】B【解析】【详解】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B正确。A是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和D是明朝时期加强皇权措施。【点睛】18.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由朱元璋亲阅;永乐时,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A. 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 B. 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C. 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 D. 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最高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内阁取得票拟权力,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B项错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内阁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内阁从参与商议机密到具有了起草批复的权力,由此可见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故D项正确。19.在古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关城邦的一切问题都必须在公民大会上当场表决,公民对每一个问题也必须持明确赞同或反对的立场。这一原则A. 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B. 反映了其民主的狭隘性C. 容易导致集体决策失误D. 起到了防止专制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转流统治与被统治,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与材料中“一切问题都必须在公民大会上当场表决”不符,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具有狭隘性,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与材料中“当场表决,公民对每一个问题也必须持明确赞同或反对的立场”相符,故C项正确;古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防止专制的作用,但与材料信息“公民对每一个问题也必须持明确赞同或反对的立场”无关,故D项错误。20.古代雅典规定: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此举A. 禁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B. 实际剥夺了公民的立法权C. 表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D. 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可知,此举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要求立法者对于所立法律要严谨、认真对待,故选D;材料恰恰体现了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的立法权的存在,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宽容性,排除AC。材料的规定是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排除B。21.雅典城邦的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等)在离职时需接受审计监察,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有渎职或贪污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下列哪一机构会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A. 五百人议事会B. 陪审法庭C. 公民大会D. 十将军委员会【答案】B【解析】【详解】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还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故B正确;A项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在公民大会闭会期发挥作用,排除;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与“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无关,排除C;十将军委员会没有“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的职权,排除D。22.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基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度达到了顶点和繁荣,三次改革都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健全。故选C。雅典城邦里妇女无政治地位,因此A项错误。 B项是罗马人的法律演变内容之一。城邦政权只向公民开放,D项明显错误。23.查斯丁尼安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A.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B. 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C. 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体现的是自然法理念,自然法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A错误。自然法属于法律理念,不是具体法律条文,B错误。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是万民法特点,C错误。24.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其中,某项法令的最大得益者是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和乡绅阶级,而中下阶层和工人阶级仍然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与该法令直接相关的是A. “光荣革命”胜利B. 权利法案颁布C. 责任内阁制形成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工人阶级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展开,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是在1689年,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721年,这些事件都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故可直接排除ABC。25.据俄罗斯卫星网9月27日报道,英国反对党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表示,如果首相特蕾莎梅无法与布鲁塞尔就脱欧协议达成最终一致,则工党希望首相特雷莎梅辞职并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下列有关英国首相说法正确的是A. 由英王任命,对英王负责B. 如果议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时,首相必须下台C. 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D. 与各部大臣在大政方针上可以不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推行责任内阁制,内阁(首相)要对议会负责,不对英王负责,C项正确,排除A项;如果议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时,首相不一定要下台,也可以要求解散下议院进行提前大选,故B项错误;内阁大臣与首相共进退,采取集体负责制,D项错误。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 强化总统权利 B.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C. 加强国家权力 D. 建立联邦制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依旧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体现的是1787年宪法主要针对邦联条例造成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等问题,目的在于加强国家权力,以扭转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故答案选C项。ABD项都不是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故排除。27.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B.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C.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D.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晚清时期”“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宗法社会之网”中可以看出,晚清以来,随着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的增多,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解,这说明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不断衰落,从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社会机制的衰落,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的入侵,故D项排除。28.“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此言评论的是A. 天津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故答案选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没有涉及设立使馆和驻扎军队的内容,排除ABC。29.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强调A. 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作用B. 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国作用D.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支队,突出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而这个主力军指的就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国。A、B、D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故选C。【点睛】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30.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此次会议A.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 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根据“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排除A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故排除B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C项。遵义会议纠正了之前中共中央“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故选D。【点睛】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的军事领导,是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雅典国家机构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非平行关系,行政、司法处于立法监督之下,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同时,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摘自禹露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材料二 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封”即封还诏书,“驳”即驳正百司奏抄。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摘自艾永明关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机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代三省制与雅典国家机构分工的异同。【答案】(1)特点:各部门权限不明(或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各部门间权力交错;缺乏绝对权威性决策机构(或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2)同:都体现了权力部门间的分工和制约异:中国唐代分工部门权限分明,而古代雅典则权力相互交错;中国古代只是行政决策的分工与制约,而古代雅典则是国家各机构间的分工与制约。【解析】【详解】(1)据材料二“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得出各部门权限不明;各部门间权力交错;据材料“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得出缺乏绝对权威性决策机构。(2)第一小问,据材料“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材料“有分工”“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得出二者都体现了权力部门间的分工和制约。第二小问,从分工权限上看,据材料“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材料“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得出中国唐代分工部门权限分明,而古代雅典则权力相互交错;从分工形式上看,据材料“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 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据材料“行政、司法处于立法监督之下,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同时,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得出中国古代只是行政决策的分工与制约,而古代雅典则是国家各机构间的分工与制约。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答案】(1)根本目的:掠夺中国华北的资源、遏制英美在华利益。罪行: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统治;推行奴化教育。(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平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解析】【详解】(1)根据“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分析得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发动战争、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根据“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根据“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并结合所学,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结合所学,抗战后中国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