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项训练1酸和碱的性质学生用书P141下列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ANaCl溶液 B澄清石灰水C稀盐酸 DKNO3溶液2下列描述属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是()A白色固体 B微溶于水C溶液有滑腻感 D能与CO2反应3下列物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大但没变质的是()A小苏打 B氢氧化钠固体C浓盐酸 D浓硫酸4关于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A稀硫酸与锌反应可制得氢气B稀硫酸可用于除铁锈C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进行稀释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氢气5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处有气泡,处无现象B处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C处固体明显减少,则M可能为稀硫酸D处反应放热,则N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6使用下列试剂能将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是()A稀硫酸 B紫色石蕊试液C铁片 D氢氧化钠溶液7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部分变质,除去变质生成的Na2CO3可以选择适量的()ACa(OH)2溶液 B稀盐酸CCaCl2溶液 DCa(NO3)2溶液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A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D碱溶液一定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9将括号中的物质加入到下列物质的溶液中,能使溶液的pH明显增大的是()A饱和石灰水(稀硝酸)B稀硫酸(硝酸钡溶液)C硝酸(氢氧化钠溶液)D氯化钠溶液(硝酸钡溶液)10小刚同学在做有关NaOH溶液性质的实验时,向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的CuSO4溶液。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其变化过程的是(),A),B),C) ,D)11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产生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部分变质B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始终未浑浊该石灰水一定变质C向滴有酚酞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红色褪去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试管内液面上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1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用到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产生_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写出变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Na2CO3;猜想二:_(写化学式)。【进行讨论】甲同学取少量待测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一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设计实验】请你验证猜想二成立,并完成实验报。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_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_猜想二成立【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_保存。13氢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下: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沉淀物Fe(OH)3Cu(OH)2Mg(OH)2开始沉淀1.94.29.1完全沉淀3.26.711.1(1)熟石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2)溶液A中的阳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3)沉淀C的成分是_。(4)溶液B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14某固体混合物A中可能含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氯化铵等物质中的若干种。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所述(实验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现象X是_,气体E的化学式为_。(2)固体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_(写化学式)。(3)写出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还不能确定混合物A的组成。为确定混合物A的成分,可用沉淀G再进行实验。方法是取沉淀G少许,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硝酸,若沉淀全部溶解,则固体混合物A中不含_(化学式)。1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从不同角度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进行了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1)如何用实验验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方案一: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先用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pH,再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混合液的pHpH逐渐变大,最后pH7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上述方案中,为什么强调只有测得pH 7才能证明反应发生了?_。方案二:如下图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_。结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路上的相同点是_。(2)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取少量方案二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_氢氧化钠有剩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若没有明显现象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小明同学对此提出质疑,没有明显现象也不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理由是_。为此他认为还需要补充下列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补充方案取上述少量方案二所得溶液于试管,加入_(填一种试剂的名称),观察现象_二者恰好完全反应16.为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小兰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第步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分析第步实验:与先加入的80 g NaOH溶液反应的物质是_(填化学式),继续加入NaOH溶液后产生的沉淀是_(填名称)。(2)计算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17xx阜新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研究。实验过程1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请根据上图所示实验步骤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试管中加入12 mL稀氢氧化钠溶液_NaOH与HCl发生了中和反应实验过程2对于某些有明显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氢氧化铝的反应,观察到有_的现象,就可以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提示:氢氧化铝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其化学式为Al(OH)3。【实验反思】(1)有同学提出也可以使用石蕊溶液代替酚酞溶液进行实验过程1的实验。你认为_(填“酚酞试液”或“石蕊试液”)更适合用于验证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你的理由是_。(2)对于没有明显现象出现的酸碱中和反应,我们可以借助_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反应或反应进行的程度。参考答案1C2D3D4C5C6A7A8A9C10C11C12.(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NaOHCO2=Na2CO3H2O。(2)Na2CO3和NaOH猜想二中也含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也能产生气泡。过量的氯化钙(或过量的氯化钡,或过量的硝酸钙等可溶性钙盐或钡盐)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密封13(1)Ca(OH)2(2)Mg2、Fe3、Cu2、H(3)Fe(OH)3、Cu(OH)2(4)MgCl2Ca(OH)2=Mg(OH)2CaCl2。【解析】(1)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2)矿石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可以与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镁、氯化铁和氯化铜,由于盐酸过量,故溶液中的阳离子有Mg2、Fe3、Cu2、H。(3)pH控制在79时,溶液中的铁离子和铜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4)溶液B中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故反应方程式为MgCl2Ca(OH)2=Mg(OH)2CaCl2。14(1)石蕊试液变红色 NH3(2)Na2CO3、NH4Cl(3)Na2CO32HCl=2NaClH2OCO2(4)Ba(NO3)2、Na2SO4【解析】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结合会生成氨气,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混合物A中加入盐酸会生成气体B,所以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气体B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混合物A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气体E,所以混合物A中含有氯化铵,E是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C、D溶液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也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所以混合物A中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不能共存,所以混合物A中一定不含硝酸钡。15排除因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稀释盐酸而引起的pH变大。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又由红色变成无色NaOHHCl=NaClH2O是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证明发生了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uSO42NaOH=Cu(OH)2Na2SO4若盐酸过量,加入硫酸铜溶液后也无明显现象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16.(1)H2SO4氢氧化铜(2)解: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80 g10%8 g。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硫酸质量为x。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8 gxx9.8 g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质量为y。CuOH2SO4=CuSO4H2O80988 g yy9.8 g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17溶液为无色再向步骤的试管中滴几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向步骤的试管中慢慢滴入稀盐酸,振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_白色固体逐渐溶解Al(OH)36HCl=AlCl33H2O(1)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遇碱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变紫,视觉观察不够明显_。(2)酸碱指示剂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