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反思.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819292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 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2. 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 师问:你到过山里旅游吗?你见过山里美丽的风景吗?让同学们想象或是回忆山里的美景。课件出示图片,感受山里景色的美丽。师小结:这几幅图片是不是很美呢,下面再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看看更加实在的美景吧。课件出示“山中风景”视频2.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那你想知道作者在山中都看到了什么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底。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记叙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的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出示词语: 邀请 俯身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大侠 汩汩 嗅到 犬吠 吟咏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4.解释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解释: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声望重,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津津乐道: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满怀:心中充满。 同桌互读三、精读领悟1. 全文共分几部分?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课件出示每部分的段落及内容。第一部分(第1、2 段):点明“山中访友”的时间、环境以及美好的心境。 第二部分(第2-7段):在山中探访“朋友”的情景。第三部分(第8段):写告别山中的“朋友”,踏着月色尽兴而归。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略读和我们对课文的分层,你们是不是初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一个判断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每一部分。2.学习第一部分(1)引导学生默读第1、2自然段,勾画出表示时间,环境和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指生回答,课件出示师小结:时间是早晨;环境是微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好清爽;心情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所以我们要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全文。(2)课件出示问题:“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给你怎样的感受?课件出示露水和栀子花的图片,让大家去感受早晨空气中的气息。师小结:风中含着露水,特别滋润心脾;风中还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是不是感觉到滋润中带着一丝甜蜜,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早晨的风真是沁人心脾啊!学到这里你是不是能感受到作者一路的好心情了呢。(3)课件出示问题:第二段中说道“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2自然段。同桌交流,举手回答。师小结:在这里是设下了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这样同学们自然就会对下文产生兴趣,很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朋友呢?3.学习第二部分(1)问题一:课件出示问题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课文中的第3到7自然段都在写作者在山中遇到了谁,那就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朋友吧,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出现的“朋友”,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课件展示结构图。指导学生说出都有哪些朋友。(2)问题二:指生朗读第3段,课件出示问题:第一个老朋友是谁?赞扬了它什么精神?同桌讨论,指声回答。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古桥。师提示,课件出示文中的语句。师问:文中连用三个“你”,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人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作用。师小结:连用三个你,以第二人称称呼,使感情表达得更充分。师朗读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话赞扬了古桥的什么精神?师小结:这两句话赞美了古桥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挺立在涧水之上,为人们默默奉献的精神。(3)问题三:文中在老桥时,说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的老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什么?指生回答拟人指生朗读第三段,引导学生勾画出本段中的后两句话,小组讨论体现出了什么?师小结:从一个“如”字,我们知道用了比喻,将老桥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拟人,把古桥看成了自己的朋友,不仅写出了桥的古老,更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这里我们可以最后一句话,感受到作者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4)问题四:指生朗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作者访问的第二位老朋友是谁?指生回答。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树林。师问:“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句话描写的是真的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齐答:不是真的,是想象。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自然相融,从这些联想中可以感受到“我”和树之间的“知己”情谊,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人树相融的情感。(5)问题五:作者走进树林时,“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指生回答拟人小组讨论,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自由发言。师小结:本段中除了这句,“露珠和我交换眼神”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鸟儿鸣叫写成“呼唤我的名字”,把露珠在晨光中闪亮,说成是在“与我交换眼神”,这样的拟人形象地表达了“我”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写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深深感受到了作者走进山中的美好心情,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作者与自然的亲密,把山中的景物都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呢?其实不光这些,作者在后面还继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以及与自然亲密的感情。(6)问题六:指生朗读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第一句话“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属于什么句式?指生回答反问句师问:如何改成陈述句呢?指生回答: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师问:用反问句,而不是陈述句,能体现出了什么呢?同桌讨论。师小结:反问句本身就有表示强调的意思。所以这里强调山中的万物生灵无一不是“我”的“朋友”,体现出“我”与自然为友的那份自豪和愉快。同时这句话也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就围绕这句话,介绍了“我”的很多朋友。(7)问题七:第5段运用了第几人称进行描写?有什么好处?老师朗读第5段,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人称的词。齐答第二人称师问: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体会“你”的特点师小结:运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使情感表达更充分,而且读者读起来也会倍感亲切和热情。再次指生感情朗读第5段,师问: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师小结:你是不是感受到作者将山中的一切都视为自己的“亲密朋友”,而且他和这些“朋友”之间都有着浓厚的感情。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带着作者的心情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切身地感受作者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情感。(8)生齐读第6自然段课件出示一朵落花,一片落叶和一块石头的图片,让大家感受作者从中要表达的感情?师问:仔细品读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作者为什么用了三个量词,要表达什么感情呢?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师小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汇总生生不息,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引出“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因此也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4.学习第三部分(1)课件出示鸟儿归巢的图片,让大家体会鸟儿归巢,说明天色已晚。引导学生从天色已晚中体会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晚了作者还在山中呢?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师小结:说明作者在山中畅游一天,足见对山中“朋友”的深深爱恋。这样作者的心情又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2)课件出示:“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了一路月色。”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问: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同桌讨论,举手发言师小结:作者以好心情始,以好心情终,饱含着此次山中访友的收获和快乐。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5.内容升华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山中访友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师问:本来作者是去到山中欣赏美丽的风景,但是为什么说成是“访友”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师小结:全文多次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各样的景色比喻成了作者的友人。可以体会到(1)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作者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 构思新奇。四、课堂总结本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等“朋友”,与这些“朋友”互诉心声的情形,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五、课堂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jn jn l do yn hn qun fi ( ) ( ) ( ) xi do n z xi k ( ) ( ) ( )2.组词附( ) 俏( ) 瀑( )俯( ) 峭( ) 爆( )六、作业布置1. 摘抄文中优美语句。2. 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早晨独自去访问朋友 山中访友 古桥访问老朋友 树林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归鸟【教学反思】山中访友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1课,本文通过写作者独自一人,走进山中,看到的每一处美丽的风景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本篇课文以作者一路上看到的景色为主,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多种叙事方法,把自己看到的每一处景物都描写的生动,细腻,所以我们要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附送:2019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重点难点】重点: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难点:续编故事,展开想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感情朗读。【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自学课文,找一找,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动,总有一些情感让我们情不自禁。今天,我们就随着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来认识心地善良的渔夫和桑娜,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2.板书课题:9.穷人 3.资料宝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幼年父母双亡,由姑母抚养成人。1851年去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并在这里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1863年起,用六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 。他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善于表现人物心理,形象生动逼真,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穷人、跳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二、新课学习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学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请多读几遍,划出你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2)生字学习g tin yun xin i gu ku w ln s mi l搁 填 怨 掀 唉 裹 魁 梧 淋 撕 霉 虑(3)词语理解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抱怨:埋怨。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忧虑:忧愁担心。2.品读课文,深入感悟。理清脉络第一段(第1、2节):讲桑娜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焦急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第311节):讲桑娜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病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第三段(第1227节):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复述故事简答: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中的“穷人” 指的是谁?简答:课文中的“穷人” 指的是渔夫、桑娜、西蒙(2)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简答:从“屋内装饰”体会“穷”(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从“吃、穿”体会“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体会“穷”)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从“天气的恶劣”体会“穷”)(渔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之下仍然冒险出海打鱼,这里以环境描写写出了“穷”。)问题探究:老师觉得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1)从哪些句子还可看出家中整洁、温馨简答: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勤劳)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2)夫妻俩不顾生活艰难收养孤儿:认真体会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它们与桑娜和渔夫的“富有”有什么关系?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品析:“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品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的前后思考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品析:文章的悬念终于被解开,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3)体会抓住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品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思考:作者大量运用省略号反映桑娜什么心理?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简答:沉思,思考问题。复杂矛盾、忐忑不安的心理。思考:自作指什么?自受指什么?宁可让丈夫揍,说明什么?简答:私自把孩子抱回来,没跟丈夫商量。自己甘愿挨揍。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细读:两个人沉默了一阵。“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问题:两次沉默,分别说说桑娜会想些什么?渔夫又会想些什么?简答:第一次:桑娜会想该不该跟渔夫说西蒙的孩子的事,他迟早会知道的,要怎么样?渔夫可能在想没打到鱼又下雨,这下日子更难过了。第二次:桑娜等待渔夫听到这消息会做出什么反映!渔夫可能在想如何解决这件事。(4)问题探究各学习小组讨论,有人说:“从经济、生活条件方面他们是贫穷的,从精神方面他们又是最“富有”的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简答:同意因为桑娜和渔夫有勤劳、善良、淳朴、富于同情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这个世界才充满着温暖。三、总结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四、课堂练习思考:“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简答:西蒙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如果没有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所以说“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但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多考虑,只是良心驱遣她本能地这样做了,所以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这句朴实的话中,可以看出桑娜的心地多么善良!五、作业: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呢?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吧!要求:字数(350字以上),语句通顺。 板书设计: 等待丈夫 9穷人 收养孤儿 生活艰难、朴实善良 丈夫归来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因穷人篇幅太长,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有可能处于一种没有明确目标的放任自流状态,那样将使课堂费时而低效,于是我利用“导读”阅读教学模式两大主要特点是:1、教师的“导”,明确学习方向;2、教师的“导”,调动学生的参与。 不足之处:朗读训练时间不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不够真切、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