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阳关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818102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阳关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阳关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阳关雪教学设计一、 说选材:初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二、 说目标:我依据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要求,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 刻的哲理。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个学者的姿态,描写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化散文,能品味积淀在文章中的历史文化。三、 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发现”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现”为主体,在文化散文的学习鉴赏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意味,“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教师重在点拨、启发,让学生能尝试主动去“发现”蕴含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作者态度、表达技巧等等,并能在自己的“发现”中享受这种快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并且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四、 说过程:1、由作者简介和文化散文导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体味积淀在阳关雪中的历史文化。2、结合王维的渭城曲思考余秋雨踏坊阳关的原因?3、重点分析余秋雨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阳关?对第78两节中坟堆特点的把握,对第13节烽火台特点的“发现”。从而“发现”阳关的特点:荒芜萧瑟。4、对“唐人风范”的认识?配胡笳十八拍加深对“唐人风范”的感知,结合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结尾的讨论,“发现”这篇文化散文的内在深意:对“自信、豪迈”的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6、小结:阅读鉴赏文化散文重在,“发现”作者在具体的描写议论中情感思想的留白,注重品味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阳关雪这篇散文,余秋雨通过对故址阳关的寻访,表达对“自信、豪迈”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对唐人风范的失落的惋惜,对这种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7、布置作业:仿写句子“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寒山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