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796837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连减的简便计算(P39 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2.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减的简便计算进行教学3.通过简便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凑整”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根据这几种方法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利用“凑整”思想,看具体数据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李叔叔看书的情境,再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三种算法: 即依次减去两个数,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又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其目的是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计算方法及提供算理的经验支撑。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提炼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暗示了学法,即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从生活实践中学数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数学过程变成学生亲自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学情分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题,各自独立列出算式。对于后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也就是启发学生思考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选用这种算法能使计算简便。如有必要,还可以把这本书的总页数改成266,使学生看到有时依次计算更简便,如遇这种情况,选用先减第二个减数的算法就不合适了。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总课时:1课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预设:一、情境导入1.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我说一个数,你对的数要与我说的数的和能凑成整百。78 + 22 凑成多少? 10078 +122 凑成多少? 2002.换游戏规则,你们对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差是整百。126-26 凑成多少? 100278-78 凑成多少? 200小结: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可以用凑整的方法来使计算更简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起来探讨在连减中怎样使计算更简便。二、新知探究同学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你最想干什么?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你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旅行的李叔叔吗?在他旅行之前要阅读自助旅行指南,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助他解决。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提示三个条件都要用上)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1.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预设:三种情况,学生说列式依据。(1)从这本书的页数里先去掉李叔叔昨天看的66页,再去掉今天看的43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列式:234-66-34(2)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没有看过的页数。列式:234-(66+34)(3)先从总页数里面去掉今天看的页数,再去掉昨天看的页数。列式:234-34-663.提问: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都很有道理,说明这三种方法都是求还剩多少页没看的,它们是什么关系呢?(相等的)4.尝试计算下面请同学们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出一个你喜欢的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请第一个算完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的方法。其他同学的方法也要出示。(1)用234-(66+34)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正好凑成100,再从总数中减去100,不容易出错。小结:在这道题目中,66与34是可以凑整的,得到100,并且将66与34先相加是表示今天与昨天共看的页数,从总数234中直接减去两天看的和100,是很简单很方便的方法。(2)用234-34-66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便,因为234-34正好也能凑成200。小结:这种方法也是比较简便的方法,从总数中先减去今天看的页数,可以得到整数200,再减去昨天看的66,也是可以求出还剩多少页没看。(3)用234-66-34这种方法的应该相对比较麻烦,少有人用。小结:从计算简便的角度考虑,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方法,是因为它算起来比较麻烦。看起来,我们在正确遵循题意的基础上是可以根据数据特点,通过“凑整”进行简便计算的。5. 总结规律大家再观察这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用字母表示吗?指名生黑板写出算式及公式。小结:(1) a b c = a - ( b + 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2)a b c = a - c b在没有括号的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6.变式练习现在老师把书的总页数改为266页,想一想,你认为怎么算简便了?7.师生共同小结。刚才我们讨论了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内容简便计算。说一说,在连续减去两个数的时候,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总结,强调凑成整百数的时候计算比较简便,适时强化凑整思想。强调:在今后的做题时,我们可以根据连减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计算。三、实践应用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856 52 48 = 868 ( 52+ )1500 28 272 = ( )-(28272)415 74 -26 = ( )( )2.计算正确的请在( )里打“”,错误的请改正。 898-78-20( ) 120-70-30( ) 697-85- 197( ) =898-(78-20) =120-70+30 =697-197-85 =898-58 =120-100 =500-85 =840 =20 =4153.我会算(1)528-53-47 (2) 672-36+64 (3)1232-578-132 (4)545-167-145四、总结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日期:附送: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特性 说课 三角形的特性 一、说教材(一)教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和特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德育目标:在合作、表达和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为此,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观察讨论操作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三、说学法: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将动口、动手和动脑想结合,从发现新知到概括新知再到获得方法。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先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寻找三角形,然后直接引出课题:“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为新知过度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观察三角形,同桌互相说说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意义的教学是本课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在逐步探索,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的结论相机出现一组图形进行辨析,从而达到理解、概括三角形意义的目的。2、三角形高的画法这是本课难点。先让学生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然后学生尝试作高,指名板演。教师再加以示范讲解,让学生独立作高,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高的方法。3、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提问:三角形有什么作用?通过动手验证、观察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通过举例说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三)综合应用1、出示一组判断题,巩固基本概念。2、实践应用题: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思考:怎样修理?说出根据。(四)全课总结五、说效果预测: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实施,预计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和稳定性的应用。2019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麦元中心学校:蔡文友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1、2、3题。设计理念: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让学生通过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自己操作、观察,发现其稳定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思维水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给三角形画高。2、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能力目标:1、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2、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四边形。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周围,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地方凝聚了我们数学家的心血。不信?请看!(出示课本情境图一)如果把这幅图与数学联系起来,你看到了些什么?(三角形)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举例)师: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师在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仅仅是因为美观吗?那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出示课件:各种三角形的图案)(1)生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2)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它有什么特点?(3)给自己画的三角形尝试标出边、角、顶点。(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师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都有所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出示课件)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师生共同与文本交流: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师做重点强调。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2.实验解疑。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五、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慧是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产生的”这句话说的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基本都是通过创设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让原本比较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而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互评互议,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目标。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三条边 三条线段 拉不动 三个顶点 围成的图形 具有稳定性 三个角(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概括三角形的定义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师引导大家能很快的画出一个三角形,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已经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可能是:(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板演出示学生说的相应图形,学生发现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出示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图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设计意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三角形的定义,初步建立归纳的概念】2、正确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师:大家都归纳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书本是怎么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生阅读概念)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生再次齐读三角形的定义,把重要的的词加重语气)3、概念巩固。判断一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演示相应图形,学生发现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师:现在大家已经对三角形更加熟悉了,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不能自己画一个呢?(生操作画三角形)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就有了它的名称:三角形ABC,每个顶点也都有它的名称了,每条边也都有了具体的名称了,比如:顶点A、顶点B、AB边、AC边(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情境引入。师:你和你同桌画的三角形哪个更高呢?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个三角形兄弟课件出示:故事引入,两个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高,师:请你试着指一指它们的高。2、看书自学。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师: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谁注意到了,高与什么在一起说的?为什么?引出概念:从三角形的一个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3、教师板演。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4、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师:三角形EFG不服气,明明我不矮,它旋转了一下,现在谁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请尝试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它的底和高吗?学生在尝试画出其它的底和高。画后提问:三角形有共几条高?【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三角形兄弟比高度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功能。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