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苏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787907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鉴、徘、徊”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一鉴开、绝知、躬行、徘徊、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其蕴含的道理,进而熟能成诵。3.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探究式的学习,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4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5.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二、教学重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诗中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诗中的含义。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的读书情况。通过联系古诗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诗句中的重点词句。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交流探讨、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3.结合课后第5题,指导学生联系诗文说说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4.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做到口诵心惟,逐渐体会到吟诵古诗的乐趣。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困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古诗两首教学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预习单(见附件),搜集有关陆游和朱熹两位诗人的资料。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教学预案: 课前三分钟:诵读古诗。(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近古诗,复习曾经背诵过的古诗,在朗朗诵读声中,酝酿学习古诗的情感。) 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整体把握(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古诗词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古诗可以修心、养性、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再来领略一下古诗的魅力。1.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两首古诗的题目。2.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通过预习单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陆游、朱熹)提问:谁能谈谈你对陆游、朱熹的了解?(课件出示“名人小宝库”)是啊,陆游是我国历史上现存诗词最多的诗人,有9000多首,他给文学宝库留下的浩瀚遗产,你们为不为之而骄傲?那我们还等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陆游的诗,去感受它的魅力吧。(打开课本)(出示诗全文)(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完全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下通过预习单的提示收集资料,课上汇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深意(三)诵读冬夜读书示子聿,深入理解,读懂诗句1.理解题目(1)讨论: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指导读好诗题。(3)启发谈话:在冬日寒冷的夜晚,陆游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他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我们学的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萌发了哪些感想呢?他要用诗来教育儿子懂得什么呢?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4)熟读古诗。A 学生自由朗读。B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C激励:会读诗的同学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谁愿意再来挑战一下自己?D再次听读检查。(设计意图:朗读是古诗教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读,才能读出画面,读出个性,读出疑问,读出思考,读出情感。)2品读感悟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3.自学古诗,初感诗意(1)请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在小组交流交流。(2)学生自学,并和学习小组交流。(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思维与文本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中闪现)4.深入理解,读懂诗句通过刚才自己的学习与小组的讨论,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把你读懂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吧!5.品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1)品味字词A 看到“遗”你想到了那些词语?这里的“遗”是什么意思?B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过渡: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C这些成语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2)即便“学无遗力”也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获得成功。这是诗人在告诫儿子什么?你联想到哪句诗?哪些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诗陆游想让子聿明白什么?(板书: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3)那么,到底什么是“学问”,“学问”应该从哪儿来?仅仅从书本上吗?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大家吗?(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6.品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你能读懂哪些字词?(交流)预设一: “纸上得来”获得书本知识;“浅”浅薄。(相机板书:书本知识) “此事”获得真知; “躬行” 亲自实践。(2)你能够通过这些关键字词的帮助,来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吗? 预设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欣赏视频。) A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相机板书:实践经验)过渡: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 ;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读书获取知识后想要深入、透彻地了解还要“躬行”,要有实践经验。(相机板书:实践经验)B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大家能猜到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吗?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心研读,从各个层面去揣摩、体味、欣赏。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如成语故事、名言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调动积累A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是讲到亲自参加实践,才取得成功的正面例子,或者是由于实践少,而失败的反面例子,请你说说有哪些?B学生交流事例,教师引导点拨。(5)我相信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后会对这首诗有着更深的感悟,那就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出示全诗) 7.感悟诗理,背诵古诗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28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这就是古诗的凝练美。像这样说明一个道理的诗,我们称它为说理诗。整首诗,陆游对儿子的期望是(指板书)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你觉得作者陆游会用怎样的语气教育子聿?(意味深长、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是啊,这是父亲对儿子多么深情的嘱咐啊!让我们深情的背一背!(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品读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诗意,感悟诗人读书所获得的感想,知道陆游教育子聿读书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同时希望学生也做一个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的人,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时间概念的人。并刻意安排在课堂结尾环节诵读,背一背,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强化记忆。)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诵读观书有感,深入理解,读懂诗句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深情教诲,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南宋哲学家朱熹,手捧他的观书有感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美丽的池塘边。在这里我们将会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课题)(生齐读:观书有感)什么叫“观书”?(读书)题目的意思谁会解释?(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2.品读名句,读出节奏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人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境界?(1)引导读出诗的节奏。采取指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提高要求,继续落实读通读顺古诗的教学。古诗的朗读讲究节奏和韵味,通过教师的标画、范读等方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为理解诗意埋下伏笔。)(2)抓住“诗眼”理解诗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方塘)。A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B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品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读出画面(1)现在你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预习单看看你都能理解哪些字词?预设:鉴:镜子(让学生上台写“鉴”),古人用的是铜镜。一鉴开:一面打开来的镜子(古代的铜镜用帘子蒙起来,用时打开)徘徊:来回移动A这些字词可是些很凶猛的拦路虎,你是怎么解决他们的?(查字典和查资料)看来好的学习方法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B半亩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说明什么?方塘清交流:比喻的手法C像镜子一样的池塘倒映出什么呢?(天光云影)什么样的“天光云影”?徘徊D诗中什么随着什么来回移动?(天光云影随着池水来回移动)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流动着的水也就是活水)(设计意图: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及时鼓励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E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品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诗的意思(2)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3)那就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吧!(小组交流 班内汇报)A如果没有活水呢?B可见,源头活水对小池塘来说多么的重要啊!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水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样不喜欢呢?(指名读-要求边写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男女生声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设计意图:配乐读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做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结合起来,加深感悟。)5.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2)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课件:)(3)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小结:诗人借方塘来说清楚一个事理,这叫譬喻。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富有哲理,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五)配乐诵读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读,放声让学生诵,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声情并茂,达到“读通、读懂、读美”的境界。)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六)回归整体,对比两首诗,感受诗人的心境。1.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读书感受。(出示两首诗:对比朗读,感受读书分别给诗人带来的不同感受。)2.再现诗境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任选一个),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拉进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此项训练,是对本课已学知识的一次检查、巩固、运用,有集想象、创作、表演于一体,更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的培养。)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陆游和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七)作业布置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八)板书设计22、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说理诗) 观书有感 南宋 陆游 南宋 朱熹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清 活水 书本知识 实践经验附22古诗两首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读:1.我大声朗读古诗两首,连题目也不错过,不认识的字作上了记号。2.读完后想办法认识这些陌生的字,一个都不放过。我看生字表认识的字有: 其中有几个字特别难写,我想办法记住它们了:_ _其中有几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也想办法记住它们了:_ _我另外查字典认识的字有: 3.我反复朗读,直到把这篇课文读正确也读流利了。我读得好认真哦!你看:古诗两首读( )遍 二读:1.我又默读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体裁,捕捉并划出了与主要内容相关的一些词语和句子。2.我大概知道下面这些内容了:(1)冬夜读书示子聿 是_代诗人_写的,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是 。(2) 观书有感是_代诗人_写的。读了古诗,我的眼前出现的景物是_。三读:1.我又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我不懂的词语,划出来;然后我想办法自学这些词语,并把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查字典、读读课文,联系生活)学会的词语还不懂的词语2.我还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些问题呢!问 题1234四读:1.我在喜欢的句子上做上记号。2.我反复朗读,并且努力背一背。尝试背诵诗文确认组长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第二首观书有感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一、抓“少”与“老”,体会做学问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诗,首先是对“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让学生回答“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在理解了“古人学问无遗力”一句后,学生们不能立刻消化其中的道理古时候的人学知识是付出全部力量、下了不少苦工夫的。我便想到了,用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来教育他。我就趁热打铁地追问:“有哪些故事呢?”学生不仅回答了书本上的故事,还回答了在课外看到或听到的故事:“凿壁借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等等。随后,还让学生讲了他们知道的这些成语故事并结合这节课的知识点说说自己的感悟,其他学生听了连连点头。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学习要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二、抓“知”与“行”,体会有学问要“书本知识实践经验”。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了呢?我让学生讲纸上谈兵的故事,并提问:你读完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小组讨论并说说有什么感受,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一次,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理解也很透彻。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这样通过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这还不够,还要根据纸上谈兵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躬行”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不足之处:学生们对课外知识的收集能力有待加强。教学建议:要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充分显示学生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