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湘教版语文三下《故乡的芦苇》word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776508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湘教版语文三下《故乡的芦苇》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春湘教版语文三下《故乡的芦苇》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春湘教版语文三下《故乡的芦苇》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春湘教版语文三下故乡的芦苇word教案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芦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生答)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呢?指名读旁注 2.师:我们生活在北方,很难见到芦苇。但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却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作家樊发稼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故乡的芦苇。(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4页,用喜欢的方式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芦苇蛛网一畦畦熠熠耀目飘拂飘逸缤纷 恬静纯真纺织娘魂牵梦绕触须羽翼裹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一)故乡风景图师:同学们,看书回答老师的问题。作者的故乡在哪里呢?生:汇报。师:由于工作原因,作者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依然对故乡非常的怀念,他曾这样感慨:生:接读(生我养我的故乡啊.)。师:作者缤纷记忆中,梦幻般的故乡什么样呢?生:汇报师:这些缤纷绚丽的景物都打动了老师的心,那你喜欢那种呢?生:自由发言师:四种景物各有各的特点,四种景物都那样缤纷绚丽,你们想不想走进作者的故乡亲眼去看一看呢?(读课文)师:同学们,作者的故乡美吗?你们谁想像老师一样美美的读一读?生:读文。(找两个学生读齐读)师:评价(你读得很美;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置身于作者的故乡;你读得太美了,老师也看了缤纷的色彩)师:这几种景物在南方是很常见的,为什么到作得的笔下就变得如此生动呢?作者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哪此修辞方法?生:比喻;排比。师:同学们,这一组排比句作者写的多美啊!让我们以小组赛读的形式朗读看一看那一组能读书这么美得景色!学生小组赛读(二)芦苇飘逸图师:作者在这里精选了四中景物进行描写,向我们倾诉着对故乡的思念,然而,令作者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却是那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师:指名读810自然段,我们边听边体会,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最深,可以动笔画下来。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最深? 生: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一片片,一簇簇。”因为我感觉把芦苇比作碧玉,又像绿色的轻云,所以颜色很美。 板书 绿美师:出示课件(比喻句)自己读 看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生:我觉得“一片片,一簇簇写出了芦苇很多。师:你体会出了句子里蕴涵的深层意思,真会读书,你能把这种体会通过美读表现出来吗?师:能给老师一次机会吗?我也想读读。(范读) 师:还有你感受深的句子吗?生:“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这一句我感受很深,可以看出芦苇很多。师: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抓住词语来理解,真不错。 板书多师:男生读,读出芦苇的多读出美。(三)趣事图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作者还用那丝一样的情结,为我们讲述了他童年的趣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至13自然段,想一起作者为我们讲叙了几件童年趣事,并给每一件事起个小标题生:默读课文,汇报(吹芦叶哨儿;做芦叶船;抓纺织娘)师:板书 吹芦叶哨折芦叶船 捉纺织娘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并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生:我喜欢“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唤着 ” 师:出示重点句子: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生自由读 演读 师:纺织娘是什么样子?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课件展示纺织娘)师: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生:不能 师:省略号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让人意犹未尽,让人去想像去回味。师:无论是吹芦叶哨儿,还是做芦叶船,还是捉纺织娘,都给作者还来了欢乐,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课件出示) 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的意境、丝一样的的情节在字里行间展现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感情,寄托着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此时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身边的一草一木是否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爱故乡的什么呢?课下请你饱含着深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吧!附送: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简单平均数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求稍复杂数据的平均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和求众数、用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表示数据和读统计图表等。本单元在教材编排上有以下两个特点。1、强调对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课程标准46年级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都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众数和中位数过去小学大纲中没有,初中才认识。这两个统计量是课标教材新增加的两个概念。什么是众数呢?众数首先是一个具体的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数,众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只与某个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的一个(或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也没有直接关系,与数据的排位有关系,只与中间的一个或两个数的大小有关。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统计量的理解,都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来组织教学,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本套教材先认识平均数和众数,六年级下册再认识中位数。本单元首先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接着,通过四年级学生一个班32名同学的体重这组既真实又典型的数据,使学生认识“众数”,并通过讨论这个班学生的平均体重与体重的众数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2、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在统计学习全过程。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统计图、统计表已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表达信息的一种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本单元教材,在13年级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统计表中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基础上,注意通过统计表、统计图来呈现问题情景,首先让学生读统计表、统计图,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如,在读32名学生体重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体重是38千克的人最多,进而认识众数。在读阅览室星期一至星期五读书人数统计图的过程中,发现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人的特征,进而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最后设计了“读书调查”的综合运用内容。学情分析:第一学段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习了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认识了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学生的计算能力会对求平均数产生影响,学生对众数的理解相对容易。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忽略一个所代表的多个单位,除此之外,学生在完成条形统计图时,不够整格时的处理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有的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不能做到干净、美观,有时画图的随意性强,需要培养学生制作正确美观的统计图。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实例,了解平均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2. 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3. 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统计知识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量、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单元教学重点:通过实例,了解平均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单元教学难点: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统计知识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019春湘教版语文三下渔歌子word教案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xx年某市小学年篮球友谊赛的事情,呈现了两个篮球队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读题,在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先估计哪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然后讨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球队的平均身高吗?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提出计算两个队队员平均体重的要求,在学生自主解答后,再次讨论“说一说”的两个问题。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体重少多少千克?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受身高和体重的关系。活动二,呈现了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两组不同人数的学生体重,通过求这两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建议:教材第一个板块呈现的是xx年某市小学年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统计表。教师可将统计表制成课件。教材中兔博士提出“先估计那支球队队员的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因为统计表中展示的是部分队员的情况,我们在表述时,是不是就统计表中的信息表达出“统计表中所列出的哪个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教材第二个板块呈现了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两组不同人数的学生体重,其中两个小组人数不一样多,教材中大头娃提出的问题是“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议一议”中的问题是“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让学生“比较两组同学的平均体重,哪一组重一些”的问题讨论比较人数不同的两组同学的平均体重,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关注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时,求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应作为关注点,使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算法的对比中,尝试简便易行的方法。教学预案: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生谈话,由学生是否喜欢看篮球比赛的话题,引出两支球队比赛的事情,用课件出示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情况的统计表。学生读统计表,交流了解到的信息。预设:学生可能汇报某个队员的身高情况,也可能汇报队员的体重情况。引导学交流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如统计表中两个小队各有9名队员,红星小队胡东风最高是168厘米,红星小队除了李斌身高138厘米外,其余队员的身高都超过了150厘米,银河小队张春光最高是172厘米,银河小队有两名队员的身高低于150厘米,都是140厘米【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情境,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二、探究体验,认识平均数(一)教师提出: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统计表中所列出的哪个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预设:两支球队中银河小队的张春光最高,这个队的队员平均身高可能高些。红星小队只有一个人的身高偏低而银河小队有两个人身高较低,所以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可能高些。两支球队中最高的张春光在银河小队,而最矮的李斌在红星小队,所以银河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可能高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给学生创设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看来大家都有自己估计的理由,到底哪个小队的平均身高高些呢?我们来实际计算一下吧!你打算怎样计算各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同时关注学生不同的算法。预设:A) 红星小队:(153+138+153+163+165+158+166+168+158)9=158(cm)银河小队:(152+172+140+140+154+160+167+161+167)9=157(cm)B) 红星小队:(53+38+53+63+65+58+66+68+58)9=58100+58=158(cm)银河小队:(52+72+40+40+54+60+67+61+67)9=57100+57=157(cm)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身高总和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采用竖式连加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可能进行归类,如计算红星小队的身高总和:153+138+153+163+165+158+166+168+158=1532+1582+(163+165+166+168)+138=306+316+1604+22+138=622+1605=622+800=1422不要求学生写出这个过程,但可以这样思考,要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寻求简便方法。因为求和的计算在求平均数重视非常重要的。课件出示“议一议”中的问题: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关注红星小队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58厘米,这只代表他们个人的身高,而求出的平均数158厘米,代表的是红星小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水平。【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身高的实际意义,使学生理解求出的平均身高不是某个队员的身高,某个队员的身高也不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二)继续练习求平均数教师提出“分别算出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的要求。交流学生的计算情况。重点关注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进行板书:体重总和总人数=平均体重交流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是怎样计算体重总和的。红星队:(47+35+45+54+53+51+56+56+53)9=50(千克)银河队:(48+58+40+42+50+56+52+50+45)9=49(千克)预设:有的学生可能先加个位再加十位,然后合起来。有的学生可能用竖式直接计算。关注学生求和时是否通过观察寻求了可行的简便方法。这也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课件出示:求出的平均体重是每个队员的体重吗?某个队员的体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吗?使学生懂得其中同样的道理。出示教材“说一说”中的问题:(1)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的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体重轻多少千克?(2)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再到统计表中找一找,算一算。预设:红星小队最重的队员刘劲松和胡东风,体重是56千克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千克,最轻的队员李斌体重是35千克,比本队平均体重轻15千克;银河小队最重的队员张春光体重是58千克,超过本队平均体重9千克,最轻的队员李来群体重是40千克,比本队平均体重轻9千克。第二个问题可以结合生活常识和计算的结果,使学生懂得正常情况下,身体高,体重也高。【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三、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34+36+42+44+46+50+42)7=42(千克)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四、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1、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引导学生将统计表的合计一栏填写完整。总人数是将六个小组的人数加在一起,植树棵树是将六个小组的植树棵树加在一起。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意思:(1)平均每个组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组数。(2)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人数。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设计意图】把一个数按不同的标准平均分,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中富有挑战性的题目。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二题。【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3、练一练第三题引导学生读统计表,了解信息进行交流。弄清“售完”的意思。为学生解决第二问做铺垫。“你认为哪种图书的销量大?”学生可能有不同意见,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百科全书销量大,这一周中有五天比童话世界卖得多;有的同学可能认为百科全书销量大,因为一周中卖出的百科全书总数比童话故事总数多;有的同学可能认为童话世界销量大,从前五天的销售情况看,童话世界销售的总数多有的学生可能提出计算平均数去衡量哪种图书销量大。教师可以指出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可以要求学生书面表达。【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