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苏教版数学五上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word单元教案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774696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苏教版数学五上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word单元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9秋苏教版数学五上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word单元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9秋苏教版数学五上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word单元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苏教版数学五上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word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教材分析: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已经介绍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的小数部分。所以,在给出小数344.725以后,教材提出问题“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的7在哪一位上,表示多少?2和5呢?”引导学生分析小数的组成。这些问题应分两段回答,先分别指出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再分别说出7、2、5所在的数位,各表示多少。例题不要求分析整数部分的组成,因为这就是整数的组成,学生应该掌握得比较好。分析小数部分的组成是新知识,能整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体验小数的意义。分析小数部分的组成,要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是百分位、千分位要说清楚各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怎样的单位。这样的分析与整数的组成很相似,只是数位不同、计数单位不同而已。通过分析能加强对小数部分数位顺序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就内容来说,小数的性质并不复杂,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也不难。但是,体验小数性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为什么不变,却不是很容易的。所以,教材安排两道例题,帮助学生形成小数的性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性质改写相关小数。 联系具体事实,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材里的小数性质,不是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在数学现象里发现和体验的。这样的体验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多次,两道例题安排在得出小数性质之前,一些练习题安排在得出小数性质之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1、理解小数的意义。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策略:1、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 ,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的体验。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3、比较小数的大小,淡化统一的法则,鼓励个性化思考。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计数器等。课时安排:8 课时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P30-32 页例 1 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的 1-5 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与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与难点: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1 角=( )元 2 角=( )元 1 分=( )元1 分米=( )米 1 厘米=( )米 1 毫米=( )米二、教学例 1:1、出示例 1: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2、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和意义: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0.01 读作: 零点零一 0.12 读作:零点一二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 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3、 进一步体会三位小数的读法和意义:0.001 读作 :零点零零一0.040 读作 :零点零四零0.105 读作: 零点一零五强调:小数部分的零要一个一个的读,不能只读一个零。4、小结: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么你知道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吗?学生回答。5、试一试: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四、巩固练习:1、练一练:学生先独立填写,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出小数的意义。2、练习五的 1-5 题。练习时让学生自主练习,指名回答时要培养学生完整回答并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阐明观点的习惯与能力。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什么知识需要提示大家?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P32 页例 2、例3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 6-11 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3、情感与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教学重点: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及之间关系。教学难点:计数单位的理解学具:卡片 0、0、1、2 和小数点 o。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提问:十分之三写成小数是?百分之五写成小数是?千分之十二写成小数是?0.6表示什么意义?0.23表示什么意义?0.125表示什么意义?二、出示例 2: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3上面的小数,再填空。1、引导学生把 1 和 0.1 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追问:1 里面有 ()个 0.1。1 里面有 ()个 0.01。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 0.1 和 0.01 有什么关系?0.01 和 0.001 呢?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结果。3、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整数部分的 1 和小数部分的 0.1 之间的进率也是 10。三、学习例3:你能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吗?344.725提问:这个数的整数部分是多少?“7”在哪一位上,表示多少?“2”和“5”呢?小结: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四、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教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1、提问:(1)小数部分有一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2)小数部分有 4 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小结: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叫做几位小数。提问:(1)0.7 表示什么?(2)0.26 表示什么?(3)0.008 表示什么?反复口答练习,增强识记。结论:一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一位,这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分之一,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两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两位,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2、把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填完后,交流。提问:(1)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各位起往什么方向排列,小数部分呢?(2)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什么,右边第一位呢?(3)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4)1 个千是几个百?10 个 10 是几个百?(5)0.1 是几个 0.01?10 个 0.001 是几个 0.01?(6)1 里面有几个 0.1,10 个 0.1 是多少?类似的问题多提问,加强学生对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以及计数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五、试一试和练一练。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的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这两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六、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 6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2、练习五第 7 题。独立完成,教师关注两位小数的位置。3、练习五第 10 题。独立完成,指名口答。4、练习五第 11 题。学生拿出准备的卡片,老师读要求,同学们在课桌上拼摆后读一读。让摆的又快又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小窍门。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八、课堂作业:1、 练习五第 8、9 题。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P37-38 页例 4 和例 5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 1-5 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准备题(1)1 元 =( )角=( )分(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3 角 =( )元 30 分=( )元 100 毫米=( )米(3)0.4 里面有( )个 0.1 0.40 里面有( )个 0.01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1、课件出示例 4:(1)读题(2)分组准备,讨论。(3)说出结果。 0.3 元 = 0.30 元(4)为什么?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A、0.3 元和 0.30 元都是 3 角,所以 0.3 元 = 0.30 元。B、画图理解。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 是 3 个 0.1,也就是 30 个 0.01,0.30 也是 30 个 0.01,所以 0.3=0.30。(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 0 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2、教学例5: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0.100 米、0.10 米和 0.1 米的大小。(1)学生自主填空。(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3)汇报自己的结果。由 1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得到 0.1=0.10=0.100。(4)观察板书: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1、课件出示例6:学生自主填空。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 0 可以去掉?指名回答。(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学生尝试做试一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练一练。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0.4=( ) 3.16=( ) 10=( ) 学生自主改写。书上第一题:照样子在方框内里填上合适的小数?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练一练第 2 题: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为什么?突出小数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四、巩固练习。练习六的 1-5 题。第 1、2 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 0。第 3、4、5 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五、自主小结。 本节课我通过-学习了-,了解了-,还有什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P39 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的 6-12 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师提问:三角尺和练习簿,那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2大胆猜测: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二、尝试探索: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 9.7 元 和 5.9 元 (2)6.79 米和 6.85 米2学生汇报:(1)9.7 元是 9 元 7 角,而 5.9 元是 5 元 9 角, 9 元 7 角大于 5 元 9 角,所以 9.7 元 5.9 元;(2)6.79 米是 6 米 7 分米 9 厘米,而 6.85 米是 6 米 8 分米 5 厘米,因为 6 米 7 分米 9 厘米6 米 8 分米 5 厘米,所以 6.79 米6.85 米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例 7)0.6 元和 0.48 元学生汇报:(1)0.6 元是 6 角,0.48 元是 4 角 8 分,所以 0.60.48。(2)0.6 是 60 个 0.01,0.48 时 48 个 0.01,所以 0.60.48。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三、试一试1、完成试一试的练习,在小组里说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的题目。2、判断:(1)68096799( ) (2)5151002( )(3)387480010( ) 3、完成练习六中的6、9、10、12题。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家庭作业:1、练习六的第7、8、11题。2、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1)18 (2)2347(3)5006 (4)7002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内容:例8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口答:3840000=( )万 34900000000=( )亿说说是怎样把这些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2、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我们常常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8(1)读题后出示要求(1):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后先说一说,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如有困难,师可启发:(1)读读这个数。想想:384400接近多少万?如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得到的结果是整数还是小数?(2)如果学生认为是38万,可追问:这个结果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从而明确:按要求改写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数。(3)再问: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应该是多少?(4)得出结论后,强调:小数后面应添写“万”字。2、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思考讨论:改写后得到的小数的小数点是在原来整数哪一位的右边?3、 学习例8(2)出示要求: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多少?(1)让学生独立尝试,说说怎样想的。(2)归纳方法: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4、“试一试”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明确: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整数部分写“0”。5、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强调: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6、归纳把一个数改写成用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明确:(1)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同时要在改写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2)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三、巩固反思:练习七14(做在书上)(1)学生根据每道题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改写练习。(2)引导学生将改写前后的数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感受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更加简洁,增强数感。四、看书质疑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六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例9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目标: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重难点: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7936(精确到百位) 16493(精确到个位)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2、导入:我们已经回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板题)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9。出示例9: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亿千米?(1)讨论第一个问题。 依次说说: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怎样确定近似数?明确: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只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9”大于5,所以向十分位进1。得到的1.5是近似数,所以要用“”连接。(2)讨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么想的,再次强调得数用“”连接。(3)思考讨论:比较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更精确一些?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中取近似数的过程说说体会。明确: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而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结果。所以1.50要比1.5更精确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似数1.50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3、 归纳方法: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明确:(1)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强调:要正确使用“”。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1, 独立完成。强调:把2.962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丢掉结果末尾的“0”。2、练习七/5。出示,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把9.9674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根据情况适当加以指导。3、练习七/7。(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一组后交流,说说怎样想的,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独立完成右边一组。集体交流。4、练习七/6。(1)提醒学生看清要求,独立完成前两项。指名板演。(2)集体交流,注意格式和单位。5、练习七/8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指导完成总产量的改写,并保留一位小数。注意格式。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一)教学目标: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并理清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小数意义和性质。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整理1、想想这一单元,你学习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先在小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2、小黑板出示下列问题:(1)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3)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先小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A: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要明确:小数是特殊的分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写成一位、两位、三位的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B:小数与整数的相同点,要明确:小数和整数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写小数和写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写起。二、练习与应用1、第1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直接做在书上。集体交流,说说:(1)右边达到小数与左边的小数有什么不同?(2)写出的三个小数为什么有一位小数,又有两位小数?2、第2题(1)指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每一大格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一大格表示0.1,每小格表示怎样的小数?(2)想想填的数在直线上标出的哪两个小数之间。(3)学生填写后交流。(4)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3、第3题 重点指导台秤和体温计的填写(1)指导学生看懂台秤盘面上显示的重量。问:根据台秤盘面上的指针的位置,你能估计一下鸡蛋的重量在什么范围吗?台秤盘面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重量?这些鸡蛋有多重?(2)指导学生看懂体温计。先读一读体温计上标出的刻度,再看每一摄氏度之间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图中测出的体温应是多少?(3)学生独立填写其余的图。交流。奶糖价格是12.50元 鸡蛋重0.7千克 体温是36.5摄氏度 钢笔的长是0.135米4、第4题(1)在小小组中读一读题中的数,并说说是几位小数,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多少。 (2)全班交流,体会相同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5、第5题 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三、看书质疑四、总结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教学过程: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1、第6题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2、第7题 出示: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 (1)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 (3)交流排列情况。 0.056 0.065 0.506 0.56 0.63、第8题(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二、探索与实践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三、思考题: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先看第1个问题。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讨论: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数个。】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附送:2019秋苏教版数学五上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word单元教案课 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 教学内容:教材P78页例1例3,P8试一试和练一练。教学目标: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推导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探索据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复习导入:1、通过预习,你的收获有哪些?2、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平面图形?在这些图形中,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重点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 教学例 1:(进入活动一) 活动一:比较每组图形面积大小(1)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2)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预设:学生大多会用数方格方法进行比较,对于出现“转化”教师应当鼓励,并加以引导。 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并让学生思考第1组图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吗?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1、教学例 2: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进入活动二探究。活动二:运用转化方法剪拼图形。 (1)动手操作:想办法将下面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活动材料: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剪刀等) ()小组内展示:不同的剪、拼方法。 ()小组讨论:无论怎样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的?为什么?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操作情况。第一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到斜边重合。第二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到斜边重合。组织小组讨论:小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通过平移,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2、教学例 3: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进入活动三继续探索活动三:合作探究面积的计算方法:(1)学生操作两人为一组,请大家从教科书第 115 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课前准备),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2)小组讨论。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S a h三、巩固练习:1、完成P8试一试: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2、完成P8练一练: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P4预习作业:练习二第1-5题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课 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 1 - 5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长方形木框(活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如何求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2、如何将一个长方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二、预习展示,练习指导1练习二第 1 题。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何画出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白要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即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 15。所以要画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 5 和 3、3 和 5 或 15 和 1。)2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独立审题后提问:先求什么?再如何列式?4练习二第 4 题。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5练习二第5题。取出长方形木框,指名两名学生按课本上要求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多找几组学生进行操作,注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和思考:长方形被拉变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计算周长和面积,交流各是多少。然后汇报交流,注意让学生明确:(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边的长度没有变化,所以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高比长方形的宽短了,所以面积变了。(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3)这和我们上节课的“转化”有什么不一样?三、课堂小结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的经验? (师: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四、布置作业P11练习二第3、4题预习作业:书P9-10页例4、例5,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课 题: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例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及你知道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一点非常重要。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4 出示例4的图,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吗?先自己进入活动一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方法。活动一:先数数,再观察,求面积。1看数学书第15页例4的图,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2猜一猜: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2教学例 5: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1活动材料:剪下的第127页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活动方法:两人为一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先拼一拼,再按照要求填写下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底/cm高/cm面积/cm2底/cm高/cm面积/cm2对照填好的表格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S= (1)出示例 5:师:用例 5 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课前进行准备)(2)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师: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板书如下:因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三、巩固练习:1、完成P10试一试:一块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牌,底是8分米,高大约是7分米。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2、完成P10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3、完成P10练一练第2题3完成练习二第 7题:四、拓展延伸 介绍第10页“你知道吗”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P5书P12 练习二第8、9题预习作业:书P12-13页练习二第10-17题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 新图形 拼摆 因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高 2八、教学反思:课 题: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12-13页练习二第10 - 17 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练习,加深认识三角形和相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复习导入。1、口算: 8600 30050 225 4005 24060 6842、笔算:(练习二第10题) 25122 25(122) 12282 122(82)(1)交流计算结果。(2)比较算式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吗?3、回忆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字母表达式呢?说说它的推导过程。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两个计算公式进行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主要练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二、独立尝试活动一:火眼金睛1、想一想:图中哪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什么?2、小组交流:有哪些比较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活动二:活学活用3、练习二第13题。有一块三角形的花圃,底是25米,高是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可以产鲜花多少枝?(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2)小组交流:要求这块花圃一共可以产鲜花多少枝,可以先求什么?如何计算?怎样列式?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指导练习1、练习二第11题。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9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1)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积与什么相等?它的面积如何计算?(2)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它的底和高的积应该是多少?(3)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指导。2、练习二第12题。(1)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2)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14题。(1)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2)说说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注意:底和高的对应)(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4、练习二第15题。(1)让学生取出红领巾,提问:要想求出这个红领巾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只与底和高有关)(2)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3)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指名1-2人回答。5、练习二第16题。6、练习二第17题。四、合作探究(思考题)活动三:各显神通 右边是一副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边长8厘米。你能算出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1)组内讨论,尝试解答, (2)汇报交流:2个大三角形合起来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六、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P6-7 预习作业:P14-15页例 6、例7,P15试一试,练一练七、板书设计8、 教后反思课 题: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4-15页例 6、例7,P15试一试,练一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推导和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复习导入:1、通过预习,你有那些收获或困惑?2、回顾平等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3、导入: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例6: (1)学生审题后,同桌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小结。(教师课件演示) 1把它分成1个长方形和2个三角形。 2把它分成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 3补一个完全一样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2、教学例7。(1)出示例7 师:用117页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课前准备)(2)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师: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 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b)h 2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3、学生“动手做”,学习新技能 4练习三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 4 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上、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 3 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五、检测反馈 补充习题P8 练习三第2题 预习作业:尝试完成书第 18 页练习三3-8题六、板书设计七、教后反思 课 题:梯形的面积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 18 页练习三3-8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学重、难点:熟练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顾一下梯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怎样求梯形面积?2、通过预习,你有那些收获或困惑?二、练习指导。1、练习三第 3 题(1)学生独立审题,师说明什么是横截面。(2)如何求这个零件的横截面的面积?(3)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练习三第 5 题学生操作时注意提醒学生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它的高在哪儿。3、练习三第 6 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何列式?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4、练习三第7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5、练习三第8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打算如何计算?有不同的解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三、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4、6题 补充习题P9 预习作业:书第 16 页例8,尝试完成P16练一练7、 板书设计八、教后反思 课 题:认识公顷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8,试一试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1公顷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激发需求,引入公顷1、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 一般用怎样的图形表示这些面积单位?2、现在老师来到了面积是50( )的上课教室,走进来,看到同学们端坐在座位上,两手平摆在40( )的课桌上,桌上放着大约160( )的铅笔盒,可真精神啊! 这段话少了什么啊?你能帮忙填完整吗? 引导学生改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相应的数据。3、反馈课前调查:学校的面积是多大呢?4、欣赏图片,初步感知公顷。 出示书上例8几个景点的照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在计量这些地方的面积时,都用到了什么面积单位? 像这样,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板书:公顷)5、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呢? 带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一起来认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1、算一算“1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