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伟大的出征》教案 鄂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738460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伟大的出征》教案 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伟大的出征》教案 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伟大的出征》教案 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伟大的出征教案 鄂教版共 性 设 计个性设计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结构。2、品悟第一部分,感受人们为飞天英雄送行的热烈场面。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感受文章内涵。教学难点:体会送行人们的心情和“这一天”“这一刻”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谈话激情: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2003年10月15日是什么日子?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神州”五号一飞冲天,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是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宇航大国了!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伟大的出征!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正确,自学生字新词。2、思考:课文围绕着“伟大的出征”是分几部分写下来的?每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交流上述两个问题的看法,相机点拨。4、师小结:课文是分三个部分来表现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征。110自然段,写杨利伟即将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飞天之旅,人们无比激动地为英雄送行;1116自然段,写的是杨利伟接受了总指挥的命令,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将永远载入史册;1720自然段,写杨利伟告别了战友和送行的人们,与神五一起飞向太空。三、研读感悟。1、品读第一部分。默读这一部分,把你认为能表达“伟大”的词句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作出批注。2、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预设:(1)“再过30分钟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抓住“世界瞩目”、“国人自豪”引发学生思考:这次出征为什么会令世界瞩目、国人自豪?结合收集的资料交流。(师:中国在现代航天史上一直落在美俄后面,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国的经济落后,民众素质低下,怎能跟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比试航天科技。神舟五号上天,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美俄两大国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怎能不自豪?又怎能不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征。读出自豪感。)(2)“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结合课题引导学生领会开门见山、点名中心的方法。预留问题:为什么说杨利伟是英雄?这次出征伟大在哪?指导朗读:读出神圣感,语气坚定,语速慢声音响亮。(3)“来了来了来了来了”这是个什么句子?人们的心情怎样?天气怎样?“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天气的寒冷和人们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崇敬。(4)“这一天,中国人已经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这一天”是哪一天?“这一刻”是哪一刻?它的历史意义何在?完成课后第四题。(师资料补充:从“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到敦煌飞天的美丽壁画,从明代人万户飞天到早期的“曙光号”飞船,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经历了跨越千年的“梦想期”、“孕育期”和“催产期”。直到1992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决策,实施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由此铺开了中国载人进军太空的宏伟蓝图。经历了11年的刻苦攻关,在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的基础上,中国人终于圆梦九天。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与京九铁路、三峡工程并称为20世纪末中国的三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高度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航天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它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提升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对激发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载人航天工程也使中国成为国际空间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为即将实施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感情朗读,读出渴望与期待,语气激昂。四:感情朗读。师小结谈话:同学们,经过我国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航天英雄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带着中国人千年的渴望和期待即将出征,开始令世界瞩目、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我们激动,我们骄傲,我们兴奋我们自豪,让我们通过朗读,尽情抒发这内心的满怀豪情吧!学生自由有感情朗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二、三部分进一步感受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征,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2、学习按一定逻辑顺序写排比句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征,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学习按一定逻辑顺序写排比句的方法,从杨利伟语言、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与情感。教学过程:一、引旧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些什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预留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去感受一下英雄的风采,去见证一下这伟大的出征。二、研读感悟。一)、研读第二部分。1、默读这一部分,圈画出让你感受到这真是一个“伟大”时刻的词句,写出你的理由或感受。2、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预设:(1)“身着乳白色航天服微笑着向大家走来”什么是“从容”“稳健”?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就此引导体会上文的“英雄”,师补充资料。这两个词意味着杨利伟接受了艰苦的残酷的磨炼,已经能够坦然地、胸有成竹的迎接这严峻的考验。 读出他的从容自信和人们对他的崇敬。(2)“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信任着什么,期待着什么?师相机点拨:“信任”是相信是自信,不仅仅是信任杨利伟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更是相信我们有这样充分的准备,我们的航天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一定能行!“期待”是对“神五”发射成功充满渴望和向往。感叹号把未尽的千言万语蕴含在“出发”二字中。读出坚信和自豪。(3)三个“定格”的排比句。出示四个“来了”,看分句顺序可不可以换?在出示三个“定格”,顺序可以改变吗?点拨:记者镜头共和国史册人类篇章,意义一个比一重要,一个比一个更令人激动,这个排比句范围和意义从小到大,层层递进。朗读时要感情逐渐增强,表现出情感的递进迭起。二)研读第三部分。1、默读这一部分,想象画面,逆反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1)“5时30分,杨利伟走去”抓住神态词“深情”让学生体会这目光背后的内容,想象人物心理,自由讨论交流: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你饱含深情的读这一段话。(2)“9时整飞向茫茫太空”。这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作者未尽的情感。出示练习题,升华学生情感。练习题:“这一飞,飞出了”,请结合课题“伟大的出征”自由填空。三、升华情感。1、交流拓展:“这一飞,飞出了”2、总结全文:同学们说得多好呀!是啊,这一飞飞出了一个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飞出了世界第三个将人类上进太空的宇航大国!飞出了中国航天科技新的里程碑!飞出了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完成这个任务的杨利伟是不是英雄?那些为航天事业默默工作的专家是不是英雄,所以这是怎样的出征?齐读“这是一次英雄出征。”“神五”一飞冲天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腾飞,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咱们中国伟不伟大?咱们中国人伟不伟大?所以这是一次怎样的出征。齐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3、出示网上留言。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一起说:xx年10月15日!四、板书设计。4、伟大的出征 英雄杨利伟 为航天事业奋斗的人们 伟大国力的伟大 中国人伟大第三课时附作业设计: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出征()演练()稳健()蕴涵()期待()注视()二、读下面一段话,说说划线部分能不能改变顺序。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三、读课文,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2、文中多次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你能说说这样精确表述的作用吗?四、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又有那些新大进展。 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古诗两首教案 湘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但使”“教”“何须”等词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3.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学具】PPT课件,录音机,学生收集与驻守边关、抗击匈奴有关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讲授与合作探究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想象解题,设想意境。1.说说什么样的诗是边塞诗。2.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 (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试读。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一下,试一试?4.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4)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6)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 (8)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2)“龙城飞将”是谁? (3)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 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4)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5)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 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作业布置】默写出塞。【板书设计】同情征人 渴望和平 热爱祖国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凉州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齐声背诵古诗出塞。2.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第二首边塞古诗凉州词。 3.介绍诗人王之涣。 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凉州词,注意读准字音。 2.听录音机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就提出来。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何须”。表面的意思是:何:为什么;须:须要,一定要。联系下文,说说“何须”的意思。(不必,何必) 理解“度”。投影出示 不度:程度( ) 限度( ) 次( ) 度过,吹到. ( ) 4.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黄河浩浩荡荡地向远方;流去,好像流进了白云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耸立在高山之上。羌笛呀,你何必要埋怨吹奏折杨柳这支哀怨的曲子呢?春风是吹不到塞外的玉门关的。 四、想诗境,悟诗情 1.反复朗读古诗,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朗读符号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2.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春风不度”的比喻义。 唐朝王边境征战十分频繁,统治阶级荒淫逸乐,不顾恤远处的戍守边关的戍卒,守关戍卒内心不满。“春风不度”比喻“皇恩不及塞外”。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的不满。 4.品读全诗。五、吟诵诗句,背诵诗文1.反复朗读古诗,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 2.检查背诵。六、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主要从怎样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面去感受去谈。【板书设计】明月依旧 边关依旧 叙事设疑 将士一去难回还出塞 但使飞将在含羞作答 怎能度阴山黄河上云间 写景 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羌笛不必怨 抒情 春风不度关【教学反思】前几天讲古诗:王昌龄的出塞和王之涣凉州词。同组的老师认为课文已经给出了译文,而且这两首诗学生早就会背了,感觉没什么可讲的,我反复读这两首诗,并上网查找了有关这两首诗的赏析文章。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编者之所以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边塞诗,可以重点探究边塞诗的特点。上课伊始,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两首诗。然后问学生:“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学生说:“因为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战争。”我说:“是啊,在唐朝,边境上总是不安宁,朝廷要派许多将士把守边关,有时要和胡人战斗。凡是写这一方面的诗有一个名称,叫边塞诗。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首诗,看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5分钟后,第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言:“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边关壮美的景象。”我问:“何以见得?”她说:“第一首诗里黄河远上白云间,第二首诗里秦时明月汉时关,都是非常开阔和悠远的。”我狠狠地表扬了第一个同学,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第二个同学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一首诗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在古代指离别。第二首诗里万里长征人未还,长久地离别,深深地思念。”我表扬第二个同学说得好,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还有一个同学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第一首诗里,一座孤城,四周是群山,这里没有春天。第二首诗里,陪伴将士们的只有边关和一轮明月,多么凄凉啊!”学生的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孩子们说得这么好。我总结了同学们的发言,归纳出边塞诗的特点。又问:“那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第一首诗哀怨一些,第二首诗豪迈一些。我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学生背诵了王翰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从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