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西师大版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家乡的红橘》说课稿.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737960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西师大版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家乡的红橘》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秋西师大版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家乡的红橘》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秋西师大版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家乡的红橘》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西师大版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家乡的红橘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师大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家乡的红橘。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二单元第三课,是一篇介绍家乡特产红橘的文章。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就是写你最熟悉、最喜欢的家乡美景或特产等,而家乡的红橘正是透过小小的红橘,表达作者浓浓的家乡情,深深的自豪感。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习作例文。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1、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状况,又根据跳起来摘桃子的最近发展区理念,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识记字词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品读赏析课文,了解家乡红橘的可爱之处和课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寄托在对红橘描写中的恋乡、爱乡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二、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品读赏析课文,了解家乡红橘的可爱之处和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寄托在对家乡红橘描写中的恋乡、爱乡的思想感情。3、 说教法和学法:1、 教法分析 多媒体课件辅助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课文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一次有趣的橘乡之旅。 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和时间顺序及总分总的结构美。2、学法指导圈点勾画法: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小组合作交流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找找、读读、说说等多种方式,使课文的意境和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田。 4、 说教学程序 本文预计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理解生字新词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粗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课时:学会品读赏析课文,了解家乡红橘的可爱之处和课文的写作特点。下面我就以第二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程序。、复习引入1、复习生字词。采用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对红橘的了解,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喜欢上了红橘,但这么好吃又漂亮的水果,它是怎样长出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感受它的可爱吧!、品读课文,感受可爱1、红橘的家园:自读思考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2、橘叶茂盛:(过渡)作者家乡的红橘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红橘的可爱呢?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当学生首先了解第2段写春天时,橘树叶长得更茂盛了、四季常青。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写橘树叶子的可爱的?请把它们标出来。小结:那绿绿的叶片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多美呀!就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吧。3、橘花漂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红橘的可爱呢?(第3段主要写橘子花的可爱)你们觉得橘子花漂亮吗?请在本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试着读出感情,并思考写了橘子花的哪些方面?(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我做适时点拨。)呀,听了大家的回答后,我才知道红橘的花儿原来像茉莉一样可爱!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巧、洁白的花朵儿,仿佛真的闻到了那清新、醉人的香味!请全班同学齐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花儿竞相开放,花香醉人的情景。并朗诵本段。4、青橘肥实: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红橘的可爱?(第4段写了青色的橘子压弯了枝头很可爱)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青色橘子的可爱?请同学们齐读并边读边想象又大又饱满的青色果子挂满枝头的情形。5、红橘诱人:到了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熟了,成熟的果子又有哪些可爱之处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红橘的呢?(第5自然段)(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学生汇报。)在这段话中你能找出一句比喻句吗?(能)。还有把橘子当成人来写的吗?(有)。明确:把物当成人来写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并把它背下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橘的喜爱之情。6、 赞美红橘:家乡的红橘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可爱之处,无论是橘树叶、橘子花,还是橘子,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可爱,就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红橘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梳理全文,拓展延伸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红橘的生长过程:先写叶,再写花,最后写果实由青变红。下边就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出红橘生长过程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并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本文的结构层次是什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做最后梳理)2、小结并拓展: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读课文知道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抓住橘子的特点从开花到结果,再到成熟;从形状到颜色,再到味道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喜爱红橘、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写作方法,把自己的作文写得内容更具体、更有条理。今天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表达作业,题目是“说说我喜欢的水果”,大家可借用文中的优美词句,思考它的特点(颜色、形状、味道等),向别人介绍它的可爱之处,来吧,让我们来共同分享吧!(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新课改要求三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因此我设计了此作业,也是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了如下板书: 春天 叶子 夏(四五月) 花朵 家乡的红橘 喜爱红橘 秋天 青果 热爱家乡 冬(十一月) 熟果附送:2019秋西师大版语文三上第四单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人教 三年级 上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3) 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 古诗播放(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播放诗配乐,生齐读全诗。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二、解题。(课件)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2. 忆:想念,思念。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课件)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课件)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1、独在异乡为客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茱萸(zh y):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六、拓展: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2忆:想念。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4异乡:他乡、外乡。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6逢:遇。7倍:格外。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9茱萸(zh y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出现偏离教学结果的问题。提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先让学生说说读懂的词语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或同学合作理解词语,再连起来说说诗意的建议,让孩子从朗读中去感悟诗意,领悟诗情。我在古诗教学中,理解词语时出示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让学生说理解的词语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再引导或同学合作解决,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理解为“重阳节”,我及时引导孩子“佳节”在本诗中指重阳节,其实一切美好的节日都可以叫佳节。孩子对插茱萸的习俗不了解时,我没有补充介绍,应该向学生介绍插茱萸的习俗, 拓展知识,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多搜集与古诗有关的资料,如写作背景、拓展阅读、知识背景等,多做课前准备,以便应对学生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