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一篇专题重难突破专题十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728143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一篇专题重难突破专题十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一篇专题重难突破专题十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一篇专题重难突破专题十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 考纲考情 系统构建 考向突破 微专题 考纲考情明确目的 把握考向 系统构建知识重组 整体提升 考向突破精研高考 综合提升 考向一区域经济发展 真题回顾 2016 全国 卷 1 2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 生产规模化 经营多元化 管理企业化 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 中国地理标志 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 建设集茶树种植 茶叶加工储存 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回答 1 2 题 1 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思路点拨 第 1 题 根据庄园经济的概念可知 农业资源是庄园经济的关键 结合该县现代茶庄园的建设可知 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 在此基础之上 才能扩大规模 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也才能用企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促进茶园发展的条件 而不是前提条件 答案 1 B 2 与传统的茶园相比 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 品牌更多 环境更优B 市场更广 产品价格更低C 产品更多 效益更高D 投入更少 生产成本更低 思路点拨 第 2 题 传统的茶园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 而现代茶庄园则以知名品牌的优质茶为中心 延长茶的加工 储藏 销售等环节 增加了产品种类 同时还结合当地的特色山水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 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相对于传统的茶园 现代茶庄园的品牌没有增多 但知名度增加 投入成本增加 产品价格更高 答案 2 C 考向透析 1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思路 1 从地形 气候 土壤 水源等自然条件方面 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 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如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 护草 改善生态 适当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 2 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 如位置 交通 市场等方面 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如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 观光农业 乳畜业等 3 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 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般而言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 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山区适宜发展林业 水果种植业等 2 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 主要问题农业结构单一 土地利用率低 耕地被占用严重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单产低 科技水平低等 2 对策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多种经营 合理利用耕地 提高利用率 保护耕地 退耕还林还草 防止水土流失 荒漠化 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低山丘陵地区 加大科技投入 改良品种 提高单产量 提高产品质量 延长产业链 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增加就业机会 扩大产品种类 创造品牌 开拓市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区域工业化条件类试题的答题模板 4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思路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带来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等问题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 合理布局城镇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 搞好城镇规划 防止城市过度膨胀 使人口 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 治理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4 优化产业结构 尤其要淘汰耗能大 成本高 污染重的企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一区域农业发展 2018 东北五校联考 读 我国局部地区地形示意图 回答 1 2 题 1 关于图中四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地为高原地形 地势起伏小B 地附近河流封冻期长 有凌汛现象C 地垂直地带性显著 基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D 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年较差小 解析 第 1 题 地位于呼伦贝尔高原 地势起伏小 地附近河流封冻期长 河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没有凌汛现象 地垂直地带性显著 西坡基带为温带草原带 东坡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年较差较大 答案 1 A 2 最适合农业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地区是 A 地B 地C 地D 地 解析 第 2 题 地位于松嫩平原 该地区地广人稀 人均耕地面积大 且耕地集中连片分布 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 2 B 命题角度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018 山西太原一模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 结合经济 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 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 转型增长 潜在收缩 显著收缩四种类型 如图所示 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 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 据此回答 1 2 题 1 图中所示类型中 城镇转型增长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解析 第 1 题 图甲人口维度处于收缩 经济发展不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转型增长型 图乙人口维度和用地维度处于增长 但经济维度处于收缩 是潜在收缩型 图丙经济维度和人口维度处于收缩 用地维度依然保持增加态势 是显著收缩型 图丁经济 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同时增长 而且各维度相互之间呈现良性循环 是持续增长型 故选A 答案 1 A 2 图中丁类型城市往往 A 吸引人口大量迁入B 土地空置现象突出C 土地利用效率下降D 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解析 第 2 题 图丁是经济 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同时增长 是持续增长型 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需吸引资金和劳动力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 2 A 考向二区际联系 真题回顾 2014 浙江卷 1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 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 回答 1 2 题 1 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 B C D 思路点拨 第 1 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加剧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京杭大运河北段不能通航 南段能通航 而丙地位于南段 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由图示海拔可知 丁地海拔高于戊地 丙地海拔低于丁地 所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丁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在丙至丁段无法实现自流引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戊地 所以能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答案 1 D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A 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 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 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 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思路点拨 第 2 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在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 所以长江的水质备受社会关注 该工程会造成长江入海水量减少 从而会使长江向海洋输送的泥沙量减少 该工程不会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该工程会提高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答案 2 A 考向透析 1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和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 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少 消耗量大 工农业发达 人口密集 利用不合理 浪费 污染 2 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新建线路短 施工难度小 建设成本低 安全系数高 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分析思路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资源 经济 社会 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2 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 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 最后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 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设立营销网络 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 其中 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发达国家一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附加值低的产品加工环节 而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营销环节留在国内 4 产业转移原因的分析思路 1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追求利润 利润与生产成本 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 如下图所示 2 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区域产业转移发生于区域内部 也存在于由区域间资源优势差异而引起的产业转移 但因区域之间存在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 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 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快 为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部分产业 资金或技术 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 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 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 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18 湖北四校联考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部分线路及海河流域局部图 读图 回答 1 3 题 1 图中海河流域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 A 开发水能 提供电力B 保障城乡用水C 拦截泥沙 蓄水灌溉D 提高通航能力 2 南水北调中线在京津段多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 其主要目的是 A 减少占用耕地B 缩短输水路线C 减少渗漏和蒸发D 减轻土壤盐碱化 解析 第 1 题 海河流域属半湿润地区 且下游地区人口多 城市面积大 缺水严重 故上游地区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城乡用水 第 2 题 京津地区气候较干旱 蒸发旺盛 用全封闭管道输水可减少渗漏和蒸发 答案 1 B 2 C 3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 可能使海河 A 径流深度持续增加B 含沙量呈下降趋势C 春季下游水量增加D 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 解析 第 3 题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 使海河引水量减小 故春季下游河段水量将增加 径流深度主要取决于流域内的降水量 植被状况 含沙量是由流域内的土壤性质 植被状况 水的流速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破坏植被的程度决定的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不会使海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升高 地下水补给量不会有明显变化 答案 3 C 命题角度二产业转移 2016 全国 卷 1 3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 瓷都 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 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 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 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回答 1 3 题 1 与景德镇相比 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广阔B 原材料充足C 劳动力素质高D 国家政策倾斜 2 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 产业结构调整B 原产料枯竭C 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 解析 第 1 题 20世纪80年代初 佛山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发展迅速 得以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D项正确 第 2 题 据材料可知 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促进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因此A项正确 答案 1 D 2 A 3 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 资金充足B 劳动力成本低C 产业基础好D 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 第 3 题 景德镇陶瓷业历史悠久 明清时期 瓷都 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 因此 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故C项正确 佛山位于广东省 经济发达 与景德镇相比 资金更加充足 交通运输更加便捷 景德镇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但不是主要优势 故A B D错误 答案 3 C 微专题强化技能 素养提升 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提升训练 2018 重庆二模 近年来 我国的工业分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方面 我国传统农村地区工业类型多样 且分布分散 另一方面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工业也不断向其他地区转移 下图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转移示意图 表现出传统工业的分散 根据图文材料 回答 1 2 题 1 传统农村地区工业类型多样 分布分散 下列原因与此现象关联性最小的是 A 靠近农产品产地B 乡村劳动力分散C 面向全国化市场D 厂商乡土情结重 解题思路 第 1 题 传统农村地区的工业多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 靠近农产品产地 厂商多是当地人或与当地有渊源的人 乡土情结重 由于乡村劳动力分散 故传统农村地区工业分布分散 但其产品市场一般是本地或本区域 大多数产品并不面向全国化市场 故选C 答案 1 C 2 目前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转出数量多 距离长 珠三角地区则数量少 距离短 原因是 A 长三角地区产业均衡 产业选择空间大B 长三角市场容量更小 纺织类企业过多C 珠三角人口较多 劳动力价格上涨较慢D 珠三角产业不均衡 可替代产业比较多 解题思路 第 2 题 长三角地区产业均衡 产业选择空间大 市场容量更大 由于近年长三角地区工资成本上升 纺织类企业在当地优势较小 故纺织服装企业转出数量多 距离长 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虽然也上升 但区域产业以轻工业为主 部分产业在当地的优势依然存在 故选A 答案 2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