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三潭印月》教案 鄂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715898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三潭印月》教案 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三潭印月》教案 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三潭印月》教案 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三潭印月教案 鄂教版教学目标1主要通过自学认识“杭、阁、储、灌、镂、朦、胧”,掌握会写字“杭、繁、阁、储、灌、堤、范、辉”。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注意积累词语。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3理解课文内容,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4. 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教学重难点:1根据文章的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进行朗读训练。2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教学方法:1. 以读为主,注意教、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2注重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的照片以及相关资料,或者自己向往的风景名胜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暑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风景名胜?2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一处风景名胜。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那就是西湖美景“三潭印月”。(教师板书“西湖”和课题) 1学生谈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 。2让游览过西湖或对西湖有兴趣的同学谈自己了解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提示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思考课文围绕“三潭印月”这一景点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2文中提到哪些景物和相关故事,画一幅图表示出景物的位置,简单介绍这些景物。(教师随机板书) 1自读课文。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西湖中央有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小岛。相传是苏轼带领百姓挖湖堆泥筑成的,并在湖中立了三个石塔。石塔的别致造型,成了西湖的标志。“三潭印月”的来历。)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西湖景物,逐步把握课文内容,介绍相关景物。三、尝试运用设问、反问介绍景物: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大家初步了解了西湖美景知道了“三潭印月”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有关“三潭印月”的传说。作者充分挖掘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传说,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下面谁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或者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注意找出描绘景物样子的词语,突出景物特点。 1朗读课文,讲述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故事。能够运用合适的修饰词语(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隐隐约约”“人间仙境”),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或者故事。2比较问句的不同形式和各自的作用。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相传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因为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2尝试运用设问、反问的表达方式再次介绍景物。(由于学生接触课文的时间井不长所以学生如果介绍不是很生动可以在第二课时继续提高)四、课堂练习1记写生字。注意“繁”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系”字少一撇。“浇灌”的“灌”是三点水旁,不是草字头。2自由朗读背诵课文。3课后作业:从下面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认真研读课文和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做好跟大家汇报交流的准备:(1)“三潭印月”景点播音员(尝试配乐朗读);(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注意口语,尝试使用“设问句”的表达方式);(3)假设自己是一名曾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用自己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的景点):(4)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初到杭州为官,来到西湖,看到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想法;西湖疏浚以后,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5)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介绍自己设计的三塔和这样设计的好处,最好自己画一张石塔的示意图或制作一个简单的石塔模型)。第二课时一、交代任务。明确目标:1上一课时,我们随作者一起浏览了美丽的“三潭印月”。今天让我们换一换角色,走进西湖,走进风景,走进文化,享受美景,享受生活。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2下面,请同学从给出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做好准备跟大家汇报,汇报时注意尝试使用课文中生动的词汇。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亭台楼阁”“隐隐约约”“人间仙境”等。(1)“三潭印月”景点播音员;(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3)一名曾到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4)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5)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3学生在课上再进行选择,小组交流。二、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自己也选择喜欢的一个身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第二,对于学生的语文活动教师要引导大家客观欣赏评议,以促使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共同提高。2活动提示:(1)西湖是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自然景观,“三潭印月”更是承载了许多的文化内涵,所以,配乐朗读应该注意语调舒缓,乐曲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等舒缓的乐曲为宜。(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要注意使用口语,注意使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注意调动游客的兴趣比如把问题提给游客,与游客互动,注意语言要幽默生动等。可以对照景点示意图,先对景点进行一个大体介绍,然后按照游览的顺序,一一介绍景点。(3)如果以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身份介绍三塔,要提示学生最好有示意图或实物模型,这样介绍更清楚明白。介绍时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交代出石塔的位置、建造的意义;第二,说明石塔的样子。(4)以一名游客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要说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苏轼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更具挑战性,需要创造性思维。(5)无论以哪种方式介绍西湖的“三潭印月”,都要以课本为依托,注意参考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附送: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3 古诗两首教案 湘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教学难点】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读、悟、议、演结合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浪淘沙,了解诗意。【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多媒体出示(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2)浪淘:波浪淘洗。3.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二.抓字眼,明诗意。1.初读,理解词义。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2.再读,理解诗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三.想意境,熟读成诵四.品用词,练语感(一)品评“上”字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二)尝试推敲。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江雪,了解诗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2出示课件(辨析字形:蓑笠钓鱼孤独)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 钩 狐)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四.精读,理解诗句出示诗句卡片,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查字典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5)过渡到第二句。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学)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字词的理解。 “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9)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3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六.总结学法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 A. 解题,了解作者。B朗读,弄准字音。C讲析,试述句意。D精读,体会诗境。E赏读,背默全诗。【板书设计】23古诗两首 浪淘风簸 (写实)浪淘沙 气势雄伟 直上银河 (想象)江 雪千山 万径 寒江雪孤舟 独钓 【教学反思】在教学浪淘沙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黄河的有关录象,说说还有哪些描写黄河的古诗。然后再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质疑,展开想象。在教学江雪时,我让学生正确朗读古诗,一要注意重点字的正确读音,二要读准节奏。我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想诗句的意思。教学这两首诗,着重在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成一幅形象的画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