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春北师大版语文五下劳动的开端word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2.学会“磅、赌”两个生字,理解“威胁”等11个词语。3.理解课文中比喻句表达的意思。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三、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2.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四、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五、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课件展示)1.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2.简介作者。(课件展示)出示吴运铎的材料,学生阅读了解: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自幼家境贫寒,做过挑煤工。12岁时,吴运铎的家庭生活陷入绝境。他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参加工作以后,他又历经生活的磨难,但都顽强地生活下来。3.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展示)要求:(1)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2)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2.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展示)(1)出示生字和词语,认读并理解。(2)交流: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三)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至8自然段):“我”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定去挑煤。第二段(第9至28自然段):“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第三段(第29至30自然段):第二天,“我”历尽艰难,终于把煤挑到车站,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四)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第一次挑煤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我”心急的句子。 2.说说读后的感受。 3.指导体会并朗读第一段的比喻句。(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2.这就是作者第一次劳动的画面,看到它,我们都觉得他很可怜,但在艰难的挑煤之路上,他也很坚强。3.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作者,去看一看他第一次是怎样挑煤的。(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感受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1.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挑煤的艰难?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做好批注。2.集体交流默读后的收获。教师相机点拨。3.出示重点句子,加深认识。(课件展示)(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倒地上的感觉。感到“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辱”。)(2)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这担子对于12岁的“我”来说真是一份艰难的劳动啊!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挑煤的艰难。) (3)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比喻肩头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皮也破了那种难忍的疼痛。可见“我”的肩膀疼痛的程度可想而知。)(4)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山路之滑,为挑煤带来了佷大的困难。)(三)出示提纲,启发学生按照提纲,根据时间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课件展示)(四)作业。 1.抄写本课中的比喻句,再仿写两个比喻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听写生字新词。2.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二)自主研读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 1.自由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课件展示)2.讨论: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学生畅所欲言。)(课件展示)(作者意志坚强,决心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课件展示)(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三)学习写作特色。 1.你认为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辅助材料。)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比喻句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体现得十分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四)作业。1.搜集与吴运铎爷爷有关的图文资料,同学间相互传阅。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360字左右)板书设计:劳动的开端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详写) 第二天挑煤(略写)作者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附送:奇异的激光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10个生字,正确理解并读写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和作用。3、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分号的用法。4、感受科技的神奇,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激光的奇异之处。2、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出示幻灯片1)图上的这束光是什么光?(激光)激光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光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到书中去探求激光的奥秘吧?二、明确课时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研制、灼伤”等词语.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三、展示交流资料:学生展示搜集的激光相关资料。四、汇报展示,检测验收:1、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小组内互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2、选小组汇报生字词。重点指导“凹凸”的笔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 大有可为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向我们介绍了激光的特点,说明了激光是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大的书,突出了激光的“奇异”五、当堂检测:一、看拼音,写词语。 Zhu shng qi g gn rn ( ) ( ) ( ) o t fn xng sh wng m ( ) ( ) ( ) 二、按要求填空。 “凸”是( )结构的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在( )里面找,它的笔顺是( )。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激光是奇异的光,那么,激光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明确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激光的特点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三、读课文,品词酌句 1、读课文16自然段,思考:激光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激光的特点? 生汇报,师明确:激光是人造光、单色光、温度高,特别亮。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称激光是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大的书?有何作用?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思考、在书上勾画,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师点拨: 最快的刀: 1)、最快的刀:切割几毫米的钢板,在钻石上打孔2)、作用:激光刀做手术3)、重点精读感悟 “可是,如果用适当的透镜小孔就打成了。”点拨:a.用几件事说明激光是最快的?b.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最准的尺1)、最准的尺: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2)、作用:a.“指导”施工b.“画线”、“吊线”c.治疗疾病d.帮助农艺家3)、重点精读感悟 “原来,房间里有一台激光测距仪都赶不上它”点拨:a,用什么介绍方法说明激光最快的尺?b.精确度高到怎样程度?最大的书 1)、最大的书:可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信息存放在一块方糖大的盘上。 2)、作用:存储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 3)、重点精读感悟“我们平时使用的光盘得用半间教室装” 点拨:a,用什么方法说明激光是最大的书?b.大到什么程度? 四、总结写作方法: 1、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五、全文总结: 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人们已经利用它的特点研制了一些服务于人类的东西,你们想一下,不久的将来,激光还会有哪些用处?六、拓展延伸1、小组内进行猜想2、推荐优秀者在全班进行交流板书: 单色光方向集中 说明方法 特别亮应用广泛 列数字 奇异的激光 最快 最准最大 作比较 用途广泛 打比方 举例子2019春北师大版语文五下奇异的激光word教学设计一、按要求填空。“太阳光是多色光,有七种颜色,而激光是单色光。因为颜色特别纯,所以激光非常艳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都用激光灯装饰会馆、场所、夜空。”这段话先采用了-说明方法,把-和-作比较,使我们明白-,接着采用了-的说明方法,举了-来说明问题。二、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下面每组中的两句话连起来。1.用激光刀切开皮肤,可以减少流血。 用激光刀切开皮肤,能防止感染。2.我们对着激光看成。眼睛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失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