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700944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的体裁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了解。3.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品析重点词语及反复吟诵来体会。2.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3.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古 诗 两 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一联直接叙写喜讯,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外急于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实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自己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出他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一联是喜极而泣,说明了什么?诗意: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突然传到剑外,刚听到这个喜讯,“我”泪如泉涌,洒满衣裳。 卷,此处读jun。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句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诗人的“喜欲狂”? “漫卷”诗书对于一个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样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喜讯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诗意:回头看看共经患难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哪里还有愁容?我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纵酒”对于饱受战争磨难的忧郁的诗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这两个词的运用,使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这一句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诗人喜悦的心情?诗意:在白天里,“我”放声高歌,畅饮美酒;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好和家人一起返回故乡。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路,“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意:立刻就乘船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故乡洛阳。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首句表面上看来是消极之言,其实是诗人故作抑笔,次句突然激荡而起,突出了诗人至死没有其他想法,唯独悲伤无法见到祖国的统一。一抑一扬,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明明知道人死了就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要悲伤呢?他悲伤的是什么?诗意: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去世上万物万事就用不着牵挂了,悲伤的只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句写对孩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寥寥数笔,既包含了诗人热切的盼望,也表明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北定中原”定有日。诗人临终的殷殷嘱托,说明什么?诗意: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日子,家祭时可别忘了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1.理解诗句的含意,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练习背诵。3.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1.搜集有关杜甫的生平资料。2.制作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二师生共同学习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解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听到捷报后欣喜若狂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始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一颗赤诚之心。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2.理解新词。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称剑南。忽传:忽然传出。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初闻:刚刚听到。涕泪:眼泪。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漫卷:随意地卷起。欲:将要,简直要。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放歌:放声歌唱。纵:放任,这里是尽情的意思。青春:春天的景物。即:即刻,马上。3.理解诗句。(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解释句意:剑门关外,忽然传出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我刚刚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泪水把衣裳都打湿了。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形容?(喜极而泣。)有感情地朗读诗句。(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解释句意:回头看看妻子儿女的愁容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想象:诗人离开家乡的日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补充:杜甫兴奋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解释句意:白天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故乡。“白日”每天都有,为何还要强调呢?这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从“放”字和“纵”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读出诗人的好心情。(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解释句意:我们要马上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然后路经襄阳,一下就到洛阳老家了。“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处的目的是什么?出示三峡画面: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多么漫长的距离啊,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4.总结全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感。)5.教师引读,学生齐读。三课外延伸,发散思维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分别多年的亲朋相聚时。)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使人流泪的事的共同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们流泪了。亲人朋友分散了多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3.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想一想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讨论回答。4.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能不高兴吗?能不流泪吗?5.让学生带着感情背诵这首诗。6.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7.小结:对于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都应该把杜甫作为心中永远的楷模。1.引导学生凭借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来学语文,了解“李杜”,知道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写实;知道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通过读诗了解当时的历史。 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借对此诗的学习唤醒对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2.杜甫作此诗时巨大的情感推动力为国而愁,为国而喜。问题铺路,引导做桥。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了以下几点。(1)用自己的“听”“看”“想”来写诗,这也是我们平时作文所强调的叙事时要写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2)一“愁”一“喜”的对比。曾经的“愁”不在了,如今“喜”不自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爱国心。(3)六个地点的巧用,望眼欲穿的消息传得特别快,虽然身还在外,但心已回故乡了。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乃 仍 (仍然)弟 递 (快递)扔 (扔掉)涕 (涕泪)2.先解释加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1)初闻涕泪满衣裳。初:刚刚闻:听到;听说 我刚刚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泪水把衣裳都打湿了。(2)青春作伴好还乡。还乡:回到故乡 趁着这春光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3.根据意思写出诗句中的词语。(1)妻子和孩子。(妻子)(2)随意地卷起。(漫卷)(3)放声歌唱。(放歌)(4)纵情饮酒。(纵酒)4.按要求写句子。(1)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缩句:杜甫听到了消息。(2)树叶飘落下来。扩句:泛黄的树叶随风从树上飘落下来。1.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古诗示儿。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搜集有关陆游的生平资料。2.制作课件。一板书课文题目,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们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多是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示儿这首诗是他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儿子的遗嘱。二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三学习这首古诗1.师生交流。(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指一切都不存在了。“但”是只是的意思。“九州”指中国。“同”指统一。“九州同”是指国家统一。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的失地。“家祭”指祭祀祖先。“无”同“毋”,意思是不要。“乃”指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倘若将士们收复了北方失地,在家中祭祖时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2.现在,你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3.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四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哪!此时此刻,谁能不被感动呢?五课外延伸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人世,陆游期盼南宋统一的愿望能实现吗?(学生讨论)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朝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您呢?)2.为什么南宋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课件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在于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国难,生活腐朽,贪图享受。)六齐读这两首诗思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1.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绝笔。全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理解诗意并不难,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通过短短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情感,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渴望。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2.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示儿(shs)蓟北(jy)洛阳(llu)涕泪(dt)即刻(jj)家祭(jch)乃翁(nli)还乡(hihu)2.比一比,再组词。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示儿的作者是宋朝的陆游。“示儿”的意思是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这首诗中作者因国家的不统一而“悲”,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称为是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具体表现“喜欲狂”的词句有漫卷诗书、白日放歌须纵酒,抒发了作者听到捷报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4.用自己的话描述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景。1.相关的爱国诗歌过 零 丁 洋 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己 亥 杂 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集中理解,同一情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加上本课的示儿,陆游的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可不管诗人是人老时,还是做梦时,乃至临终时,他都在忧国忧民,都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4 顶碗少年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教学过程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具体观点归纳如下: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