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89280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季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第二单元导读:延安窑洞,穿过岁月的烟尘,仍显示出经久不衰的魅力;井岗翠竹,经历战火的洗礼,仍旧生机勃勃;英雄少年,跋山涉水,走上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这些都令人难以忘怀。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4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三)目标完成过程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二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1 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 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三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4发展学生技能。目标完成过程一 教师调动,激发兴趣复习检查(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二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1)自学三、四两节。教师点拨,解决疑点。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出示灯片: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学生交流、教师点拨: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2)自学五、六两节。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三 学生主动,发展创造1总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扩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5井岗翠竹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三、集体感知课文: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第二课时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四、总结全文。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6 沿着红军走的路(一)、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年红军长征期间,四川省苍溪海外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个月,行程多千米,克服了种种因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的事迹,表现了后代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课文背景离现实的学生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再去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儿童团员们的行为,从而对那种精神有学生自己的理解。课文可分成三部分: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去。第二段(段),写儿童团员们为了赶大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顽强、乐观地战胜种种困难。第三段(段),写儿童团员们赶上了红军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革命的好后代,是(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课文,学会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教学课时: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年到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初读课文,要求:()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初读感知()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历经艰险终于赶上了红军主力,并继续走上革命前程。()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板书:心急如焚()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交流:(板书)累壮胆睡大庙怕紧挨靠着坐饿吃供品馒头四、小结、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情朗读(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分角色朗读(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的一节进行朗读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板书: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顽强、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联系“历时个月,行程千米”四、解读课题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五、朗读训练、作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诗词诵读: 出塞教学目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教学方法: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语文乐园(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学习标点符号的作用。 3.读懂名人名言,体会伟人的精神。 4.学习成语故事。 5.进行探究与实践。教学重点:学习标点符号的作用。积累名言名句。教学难点:学习历史成语故事。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练习第一题。 1指名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自读,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搁浅”与“堡垒” 3学生试着举例二 练习第二题。 1 读一读,明确要求。2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3比较分号与逗号的差别。4小结。三 练习第三题。1 自读句子,联系注解,理解句子的含义。2 小组交流句子的含义。3 教师补充讲解文天祥和屈原。4 学生背诵名句。 第二课时一 学习成语故事凤毛麟角 1 自由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联系故事,体会凤毛麟角的含义。(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3 找找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百里挑一 反义词:俯拾即是 多如牛毛二 探究与实践这些故事真感人1 确定主题。以“英雄的故事”为主题。2 确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英雄的事迹。3 分工合作。(1)推选主持人。(2)成立小组,进行资料的搜集。(3)确定评委。4 搜集资料。作业设计:附送:2019年春季四年级(下)语文知识卷 (I)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1、课文按先分后总的顺序写的,全文围绕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介绍了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特点。2、第一段(14)乡下人家屋前种着瓜果和鲜花,房前屋后有鸡鸭。 第二段(5)乡下人家夏天在门前吃饭秋天在虫鸣中入眠。 第三段(7)乡下人家风景优美独特。3、第一大段按照空间顺序连段成篇,第二大段按时间顺序排列。4、乡下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勤劳、热爱生活。5、“探”改成“长”“冒”好吗?为什么?答:不好,因为“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竹笋想迫不及待地看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让人感觉到竹笋的无比可爱。其他两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6、 写鸡群觅食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再现了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面。7、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它们也从不吃惊。此处表现了小鸭子怎样的情态?从“游戏”中读出鸭子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8、乡下人家的晚餐有什么特点?答:将近晚上,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边享用晚饭,便闲话家常,好不惬意。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和闲适。9、 秋天到了,纺织娘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拟人。把纺织娘的叫声写得比催眠曲还优美,渲染了乡下人家睡梦的甜美,衬托了秋夜的祥和美丽。10、作者描写了哪些乡村美景?答:作者描写的景物主要有: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觅食的鸡群,嬉水的小鸭;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地进入梦乡11、 你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答:文章是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的。从“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株竹”“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秋天到了”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2牧场之国1、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句子紧扣主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的独特之处。2、 写牛吃草时运用了怎样的写法?作用是什么?答:“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在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问题,可见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3、 介绍牛吃草一般的顺序是怎样的?答:第一段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介绍的。最后一句是对前面具体描写牛群活动场面的总括,描绘了一幅精致壮观、色彩明丽的画面。4、 用拟人手法写绵羊、猪群、小鸡、山羊等动物有什么好处?答:这样写更富有情致,同时也写出了它们的安闲与悠然自得,表现出它们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5、 分别找出一个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词语。答:人:默默无言;奶牛:严肃沉默;自然:寂静。可以看出此时的静谧与沉寂。6、 为什么说荷兰是“牧场之国”?从哪里可以看出?答: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荷兰牛群众多,生活自然,再加上丝绒般的草地,色彩明丽,非常壮观。第二:荷兰有成片成片的原野,一望无垠,平坦而宽阔,是骏马生活的天堂,没有牧人的吆喝,无拘无束,就连那些小动物也是如此。第三:从动物们的生活就知道,荷兰不仅是奶牛的王国、骏马的王国,也是牲畜们自由生活的王国。第四:晚霞消逝,夜幕降临,挤奶工开始工作,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正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牧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所以人们才说荷兰是“牧场之国”。7、 作者为什么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答:因为作者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课文中只汇成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紧密地练习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23、古诗词三首一、了解作家作品: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二、词语解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归声里雨如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不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三、相关练习:1、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的(翁卷)。诗歌描写了春天乡村的美景和村民忙碌工作的情景。2、能反映乡村四月闲人少的词语是“才”“又”。3、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的(范成大)。反映乡村人工作繁忙的词语是“昼夜”。学字表现了乡村儿童天真可爱的性格。4、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他还是个著名的(画家)。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诗中静态的是青翠的山峰,鲜艳的桃花,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钓鱼翁。动态的是飞翔的白鹭,潺潺的流水,嬉戏的鳜鱼和绵绵的春雨。5、写景诗和田园诗的区别在于田园诗中往往有农民劳作的情景,而且与风光描写相连给人清新优美的感觉。6、其他田园风光诗过故人庄孟浩然乡村四月1、 前两句是怎样写江南初夏的景色的?答:树木葱郁,水光映天,色彩明丽动人。蒙蒙细雨中,杜鹃啼鸣催耕,由静入动,现出了活泼的生机,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2、“才”和“又”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这两个字不言忙而忙却显现出来,写出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也写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1、 结尾处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人们很忙,而说“闲人少”呢?答:诗人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的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悠闲的气度,与诗歌前两句互相呼应。四时田园杂兴1、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是怎样具体写农村田园生活的?答: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2、“学”字表现了什么?答:一个“学”字,使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出了农村儿童从小喜爱劳动,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渔歌子1、 西塞山前的江南水乡是什么样的?答: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清新、秀丽,一派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2、“不须归”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渔翁在这优美的景色中忘情山水,陶醉于自然的悠然自得。第二部分:课内练习一、我能读拼音,写词语 cn sng zhung sh m sh fng qin w ho ( ) ( ) ( ) ( ) shui lng bi l shn x tin go d ku ( ) ( ) ( ) ( ) 二、用“”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结出(ji ji) 场地(chn chn) 牲畜(xi ch) 应和(yn yn)三、比一比,再组词。半 ( ) 府 ( ) 票 ( )伴 ( ) 俯 ( ) 膘 ( )畔 ( ) 腑 ( ) 镖 ( )四、下面每组五个词中,有一个不是同一类,将它找出来,在下面画横线。1、妈妈 姐姐 奶奶 老师 叔叔2、元旦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3、哭 睡 笑 愁 怒五、帮下列词语找到它们的近义词朋友。专注( ) 偶尔 ( ) 安闲 ( ) 犹如 ( )六、连一连,读一读。别有风趣的 风景辽阔无垠的 滋味独特迷人的 装饰甘甜清凉的 原野七、把词语朋友送回家。 赞许 赞扬1、孩子们爱护公物的事迹受到了人们的( )。 2、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唤着,像是对什么表示( )。 照例 先例3、我们班可没有这种( )。 4、鸡,乡下人家( )总要养几只的。八、按课文填空。1、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 , 中带着几分 ,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2、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 。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 。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句描写的时间是_,地点是_。闲人少的原因是_。 4、牧场之国让我们看到了荷兰_、_、_组成的自然和谐的景观。 5、_,子规声里雨如烟。 6、竹外桃花三两枝,_。 5、采菊东篱下,_。九、根据意思写出诗句。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十、快乐读短文,轻松做练习。船过三峡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山峡。 山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真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山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1、“山巅”的“巅”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除部首外还有( )画。2、你能猜出小叶子的秘密,再照样子写两个吗?3、文中的过渡句是 ,它所起的作用是 。4、“ ”是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是把 比作 。5、这篇文章第 、 、 自然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二是 ,三是 (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三峡 的描绘,反映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6、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一读,并把它们抄下来。 十一、交际应用。1、 学校最近开展了“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同学征集这方面的宣传标语,你的应征标语是: 2、不知道你留心了没有,在我们的教学楼、实验楼的走道里挂出了非常温馨美妙的标语,如“用尊敬的态度对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如果让你为教室拟一个大意“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你会怎样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