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87643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并借助工具理解它们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思考:(1)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2)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2)面积广。“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3)作用大。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三、情感升华。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2、指导朗读。3、完成练习。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你_;你_;你_;你_。四、作业。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1)颁布了森林法。(2)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3)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4)与动物的和谐相处。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二、读读背背。1、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2、同桌互背,速记练习。三、拓展练习。1、仿写句子。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_2、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四、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再见了亲人感悟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情谊、崎岖、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3、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难点: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要求: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情景?看看文中在这一情景当中都介绍了哪些人物?1、小组内检查初读效果,1号同学负责。2、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小组内读正确。3、检查词语是否读正确。每组3号同学读。4、在全班中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每组4号同学。5、全班交流初读要求中的二小题,然后指名学生朗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三、激情朗读,引发悬念。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体会到什么?2、汇报、交流。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苍苍的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部分,仿佛看到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本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1、出示中心话题:默读13自然段,课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令你感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学,小组交流。2、全班进行交流,抓重点词句感受亲情。三、回归整体,感受“真情”。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那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生回答)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2、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学生回答)小结: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3、战争结束了,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学生有感情的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四、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