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北京版数学二下十一、统计初步认识word教案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数学 第四册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个格代表1各单位)和填写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决策。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决策。教学过程环节组织活动与实施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咱们学校正在修操场。虽然现在有些乱,但是过一段时间我们将有一个崭新的操场。这就是我们修好的操场的样子。(出示图片)在我们漂亮的操场上还将安装一些体育器材。你们想安装哪些体育器材?能能给学校建议建议?有的学生想安装滑梯、有的想安装双杠、还有的同学想安装学校不可能满足我们每个学生的愿望,那我们到底该安装哪些体育器材?(引导学生想出调查全班最喜欢的体育器材)怎么调查?(引导学生想出,先调查每个人的,再看全班的。)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这几种体育器材的喜欢情况。(课件演示:滑梯、乒乓球案、跷跷板、篮球架)你喜欢哪种体育器材,就在哪种体育器材的下面画一个三角。学生欣赏图片生1:我喜欢滑梯。生2:我喜欢跷跷板。生3:我想安装攀岩。学生想办法,学生回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4分钟二、收集数据。1.刚才有的同学提到用统计的方法,怎样统计?2.教师小结,提出数据收集的要求。每人填写这样一张表,在你最喜欢的项目下面使一个记号。滑梯 乒乓球案跷跷板篮球架3.把每个人的调查表收集。4.收集全班的数据。(指名两个人到黑板上记录)(1)现在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体育器材的调查表已经收上来了,我们来整理咱们班同学对这几种器材的喜欢情况?(2)同桌两个人一组,一人负责记录,一人监督。两个人先分分工,谁负责记录举手,谁负责监督站起来。记录的同学你们想怎样记录?讨论记录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用正字记录)监督的同学你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师小结:监督有没有漏画、重复画的情况。唱票1人、监票1人。你在工作时注意些什么?师提要求:声音大,不要快、着急,不能重复说,每张调查表只能说一次。(3)教师提出要求:每个人要各负其责干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安静。我们在记录时还要特别注意:比如,他说滑梯我们就在相应的那一栏画一个横,再说滑梯还要画,这是下一个同学生的调查表,不要以为这是重复。(4)学生开始唱票、记录。7.汇报核对统一记录结果。把你记录的结果和黑板记录的核对一下。喜欢滑梯的有几个正字,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回答学生填写调查表。同桌两个人分工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同桌两个人填写调查记录。学生订正记录结果唤起学生的认知。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分工合作体验数据的记录过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10分钟三、描述和解释数据。1.这个调查结果出来了,为了更清楚的表示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调查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2.填统计表。(1)出示统计表,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全班喜欢的体育器材情况统计表项目滑梯乒乓球案跷跷板篮球架人数(2)介绍滑梯的填法。(3)指名学生说,师板书其他几项。(4)说一说:(课件)3.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问题:(1)一共统计了多少人?(2)喜欢哪种器材的人数最多,有多少人?喜欢哪种器材的人数最少,有多少人?(3) 人数最多的与人数最少的相差多少人?(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4.填统计图。(1)出示统计图。(逐步出现,演示)统计表的名字、统计哪几个项目、在旁边标注数字。(2)介绍涂法。(1个格表示1)(举例:1个格、2个格、有5人怎么涂、你知道喜欢跷跷板的有几人?)(3)师演示标准的涂法(在实物投影)8个人,从0开始数找到8,现对应竖的滑梯这一栏画横线,再把四周用尺子画好,我们在里面画上斜线。(4)指名一个人到前面来图。评价:他有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值得你学习?(5)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统计图,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把剩下的涂好。(6)说一说,看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对学校提出什么建议?4.比一比。师:统计图和统计表都能清楚的表现调查的结果,但是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点,谁来说说它们各自都有什么优点?(1)学生发表意见。(2)小结: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哪种最多,哪种最少。统计表可以看出每种的数量是多少,各有优点。5.小结:刚才我们想知道同学们对这几种体育器材的喜欢情况,我们采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先收集每个人的情况,然后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全班的数据信息,接着根据信息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最后再对统计图和统计表进行分析。有了统计图和统计表我们就能很清楚的获得一些信息,并对学校提出了建议。我想学校肯定会接受我们的建议,因为这是我们同学的调查结果。指名学生填表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看大屏幕并回答问题学生看老师涂色学生绘制统计图学生看图提问并回答。学生发表意见学生根据调查的结果用统计表来描述数据根据统计的结果解释数据。用统计图的形式描述数据渗透统计的预测功能初步渗透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不同。10分钟四、实践运用。同学们,今年的六一你们过得快乐吗?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精彩的游乐项目有帖鼻子、吹气球、夹弹球、投球。同学们玩的都非常的高兴。明年的六一你们打算怎么过?能不能给我写些建议?有的学生说还要组织游乐项目,该组织哪些游乐项目?今年的这几个游乐项目还要不要呢?看来同学们的想法不同,有的说要投球、有的说换其他的项目那这几个项目我们要不要,要哪几个?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提出调查大家对这几种游乐项目的喜欢情况。)老师在课下调查了咱们班对这几种游乐项目的喜欢情况。(出示调查表)贴鼻子 夹弹球吹欢乐球投球(1)根据调查的结果,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两人一组)(2)汇报统一结果。(演示一个组的统计图和统计表)(3)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根据统计的结果,你想提出什么建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思考发表意见让学生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描述数据,体现统计观念。渗透统计的预测作用,体验统计的必要性10分钟五、介绍相关知识。统计在咱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统计人口、天气、彩票、歌曲排行榜等课件演示其他形式的统计图。(柱形、条形、折线、扇形)学生听老师的介绍并看大屏幕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路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2分钟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能把你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吗?学生发言2分钟七、课外延伸。出示华罗庚图片,介绍华罗庚说的一段话。小结:相信同学们都能学好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欣赏渗透德育教育2分钟 课堂评价:附:后测试题学校对二(4)同学收集资料的方式做了调查(每人只选择一种),记录如下。请你在统计图中涂色并填写统计表和回答问题。填一填:1.一共有( )名同学接受了调查。2.使用( )方式收集资料的人数最多,有( )人。3.问家长的比上网的人数多( )人。4.根据统计的结果你想提出什么建议?学生后测分析:在后测题中,全班41人中有8人在绘制统计图时出现了错误,每人都是错了一项,错误原因为不够准确,如,问家长的有12人有的学生画的是11人。有8人统计表填错:4人为有一项填错了数,如,问家长的为12人填成了13人;3人在统计表中的一项下面画了,可能还沉浸在前面的调查中;1人没有填统计表,原因不详。在填一填的前3道题中,14人出现了错误,其中8人为计算错误;1人没填;有5人在填“问家长的有( )人”出现了错误,有的填13人、有的填20人。在填一填的第四题,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决策,全班有23人做出了合理的决策。课后反思:本节课我确定的数学核心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即:统计观念。具体表现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描述和解释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形式表达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决策(或预测)。一、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2.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个格代表1各单位)和填写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对周围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我确定这个教学目标有以下两个根据:(一)统观了各册教材和教参。我们现在一二年级使用的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这四册教材里共安排了三次统计的教学。第一次是在第二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统计的重要性、体会分工合作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会把统计的结果用图表示,会把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第二次是在第三册,这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统计的重要性、体会分工合作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册的教学突出用画“正”字做记录的方法,统计图由原来的实物图表示具体的数量变化成在方格纸里图色,一个方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图。第三次是在第四册,它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个格代表1各单位)和填写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决策。通过对周围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概率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前面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画正字等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本册教材是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体会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说学生对统计的这部分知识已经相当的了解,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回答问题都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问题。(二)根据学生的前测情况。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对原有的统计的知识基础比较好,前测的41人中有5人把统计图画错,原因为没有对准项目(3人)涂的不准确(2人);有16人在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现了错误其中15人是计算上的错误,只有1人填哪种图书最少时填错。因此可以说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比较好。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本节课的经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本课的经验。在被调查的5个学生中(其中2人为成绩优异的,2人为成绩良好的,1人为成绩较落后的)被问到:学校要重新粉刷教学楼外墙,请同学们参与选择涂料的颜色。现在老师想了解同学们对这几种颜色的喜欢情况,怎么办?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这个问题时,有3人说用举手的方法,谁喜欢什么颜色谁就举手;1人说去问每个学生,如果说喜欢粉色就在粉色处画正字,即用画正字的方法去调查;还有1人语言表达不够清楚,但分析其意思类似于举手,他说的是谁喜欢什么颜色就举什么颜色的纸。他们虽然都没有提到统计,但所用的方法就是统计,他们没能用规范的语言叙述出统计的过程即怎么统计。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随机抽取的这一个组在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时均采用了画正字的调查方法,其中可能是受到有的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看到别人用画正字的方法,所以才用,但是问到为什么画正字记录时他们都认为比较简单好数出有多少人。但是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了漏调查和重复调查的现象。因此,调查结果的记录可能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调查的记录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决策时,全班只有7人做出了比较准确的决策,剩下学生的决策都是类似于:应该多看书、不要乱动书等这些,也就是说这些学生不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决策。这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前测分析,我觉得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比较合理。二、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对后测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一)课堂教学过程分析。在课堂上,我通过情境的创设抛出了问题:要想了解全班学生对这几种体育器材的喜欢情况该怎么办?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想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上虽然学生没有说出统计两个字但采取的方法就是统计。)由此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接着每个学生填写调查表,填好后收集全班的信息,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记录调查结果,在整个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有唱票的、有监督的、有记录的,让学生体验到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然后根据统计的结果填写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回答一些问题,也就是对数据的描述和解释过程。最后再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决策,再次体验统计的必要性。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第一个情境侧重于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第二个情境则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和描述。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决策没有很好的达成,学生对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的还不够深刻,但是其他的教学目标都很好的达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表现都很好的证明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很好的达成了。(二)根据后测的结果。在后测题中,全班41人中有8人在绘制统计图时出现了错误,每人都是错了一项,错误原因为不够准确,如,问家长的有12人有的学生画的是11人。有8人统计表填错:4人为有一项填错了数,如,问家长的为12人填成了13人;3人在统计表中的一项下面画了,可能还沉浸在前面的调查中;1人没有填统计表,原因不详。在填一填的前3道题中,14人出现了错误,其中8人为计算错误;1人没填;有5人在填“问家长的有( )人”出现了错误,有的填13人、有的填20人。在填一填的第四题,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决策,全班有23人做出了合理的决策。由学生的后测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很好的达成了。三、课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在根据调查记录的结果填完统计表后,解决“一共调查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时,我发现结果为40人,而有41人接受了调查。这个问题我没有及早的发现,在试讲时都出现了结果记录的不够准确的情况,我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本节课上我还是着重对唱票的学生提出了声音大要慢的要求,而且我找的记录的同学也是班内的比较聪明认真的孩子,没想到还是出现了错误。造成这个错误没有及早被发现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没有发现;二是,我对学生有了一定的误导,学生在记录完后我让学生和黑板上的核对一下,无形中告诉学生我也认为黑板上的记录结果是正确的,何况在黑板上记录的是班内的好学生,所以他们也就相信了权威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在下面记录的结果肯定有和黑板上不一样的,其中我也发现了一组,但是都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也没有发现黑板记录的是错误的,所以我认为他们记录的也是错误的,一直到后面才发现错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错误的原因也改正了。因此这个环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在数据记录统计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如果我及时发现,把选票快速的浏览数一数,或者在关注一下不同的结果(我发现有记得不一样的但没重视)就能及早发现问题了。而且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我没有很好利用这个课堂生成,处理的比较的简单。四、再教设计。如果让我再教这节课的话,我想,在对统计的必要性这方面的教学进行改进。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决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在后测有多数学生能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总的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好象还是为了统计而统计。我想再教学时,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从情境的创设入手,学校要安装健身器,安装哪一种,有的学生说安装滑梯、有的说双杠但是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愿望,到底该安装哪些器材?教师不要过早的把问题抛出,直接就让学生去填调查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体育器材。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的“冲突”,让学生体会到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愿望,那就安装大家最喜欢的体育器材。这样学生就更好的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就不会为了统计而统计。再有在语言的准确性上还需要在下些工夫多推敲。总之,在本节课上数学核心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当然也有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不断的努力。附送:三、空间与图形总备本单元一共安排了5个小节的学习内容,分别是平行四边形认识与面积、梯形的认识与面积、三角形的认识与面积、组合图形和欣赏设计图案,还包括探索规律。在已经直观认识了几何图形长正方形、垂线和平行线的基础上,安排本单元的知识,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图形认识的经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图形的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的感受和了解,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教材在编排上,注意遵循了小学生学习几何的规律,突出小学几何是实验几何、直观几何的特点,注重创设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交流,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等有关内容,感受蕴含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使学生能欣赏生活中图案,并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的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适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初步知识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的特征,在面积推导的过程中,建立“新”“旧”图形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难点: 利用图形特征解决一些较灵活的问题。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教师从情境出发。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等,让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3、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中感悟数学思想的方法 。教学时,教师善于挖掘暗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和方法,并有意识的加以渗透和引导。1、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发展空间想象力。教学过程:一出示主题图: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欲望和兴趣。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出示图片:观察:它们的外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小组交流)2这些图形中对边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测量,揭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对边相等。)3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4小组探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三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1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说一说: 一个角是直角 四条边都相等注:上图说明: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 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性。1用四根木条,把长度相等的两根分别作为对边,组成一个长方形。2用手分别捏住长方形一组对角的顶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想:原来的长方形变形成了什么形?这时,两组对边的长度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有什么 变化?3再向相反方向推,又可能形成什么图形?发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4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种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小组交流)5说一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五练一练:六组织质疑。七小结。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不稳定性反思: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认识,但它与长正方形的关系,学生还感到迷惑,总说平行四边形排老大,长方形老二,正方形老三。没有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面积公式的过程,适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推导面积公式。教学难点:底和高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出示图1介绍: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引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常用字母h表示,)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常用字母a表示)2画一画: 在下面的平行四边形中,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底 底注意: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知道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作底,这条底到对边的距离是高,平行四边形同一底上有无数条相等的高。能在图形的变换中正确认识底和高。三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思考: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2试一试:启发把它割补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图 3引导学生讨论:1) 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2) 它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相等)3) 转化后的图形的各条边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4推导出面积公式:因为: 长方形面积 =长 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 h分别表示它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 a h 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1出示例题。58页2小组交流。3列式解答。4集体交流,订正,质疑。四练习:五组织质疑,答疑。六小结:谈学习体会。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 方 形的面积 =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反思:转化思想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找联系,得出结论。 梯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了解梯形各部名称以及梯形的高。2认识两种特殊的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特征,认识两种特殊的梯形。教学难点:梯形的特征和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说出哪几个是平行四边形等二探索新知识:1出示生活实物图:跳箱、梯子。并且把它的抽象图画出来。 2问:这样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比有什么不同呢?发现: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3介绍: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4画一画: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一个梯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介绍梯形的个不分名称。在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图 从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垂线,这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三练一练: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四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一刀,使它成为两个梯形,并说一说这两个梯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一个角是直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2对折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它剪成一个直角梯形,再展开,说一说展开后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3练一练:四练习:五谈学习体会。六作业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反思:有了前边知识的基础,学生能够发现梯形的特征,会画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适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2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它的面积。教学重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特征解决一些教灵活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叫做梯形? 二探索新知识:1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尝试着做一做。3探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什么形?图 4说说:你拼出的图形的底和高或长和宽与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与梯形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呢?5推导: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a+b)h2三、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1出示例题。66页2审题,理解3学生试着完成。4交流,订正。5交流成功体会。四练一练:五组织质疑。六作业。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 = (a+b) h2反思:学生能够运用转化思想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但运用还不够灵活。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2通过实践,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探索新知识:1研究三角形的特征:1) 出示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2) 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3) 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三角形4) 概括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线段顺次首位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5) 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顶点 边 边 顶点 边 顶点组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2研究三角形的特征。1) 分组摆图形(用其中的3根摆出一个三角形)2) 组织交流。3) 讨论:什么 情况下能摆出三角形,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注意: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4) 想一想,解决实际问题。哪条路最近?2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1)做一做:用木条钉成两个框架(一个是用3根木条,一个是用4根木条)在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不会变形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2)举例子: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3)小组交流: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3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1)量一量,算一算:(小组交流)2)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3个角是180度)3)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你还有别的方法验证上面的发现吗?4巩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1) 出示例题。2) 读题,理解。3) 独立完成。4) 订正,解疑。三练习试一试明确:无论是大三角还是小三角,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四组织质疑;谈学习体会。五小结。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顶点 边 边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内角和 180度 顶点 边 顶点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目标:1能按角的特点把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按边长认识两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重点:能按角和边的特点分类。教学难点: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过程:一 按角的特点把三角形分类。1、先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按照角的特点把三角形分类。2集体交流: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像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像这样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像这样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3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以上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4猜一猜:三个纸袋里个有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角露在纸袋外,(都是锐角或分别是直角.钝角和锐角)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吗?二、按边的特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1量出下面三角形各边的 长度,然后按照边的特点填空。A学生独立完成。B交流。2在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的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3在三角形中,三条边都是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4做一做: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只剪一刀,就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1) 动手前,先独立思考等腰三角形的特性。(2) 然后再动手剪。5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6从附页中剪下一个等腰三角形,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三个角都相等)三.练习:P751.2.3.4.5四.组织质疑。五.课后小结。六.布置做业:P766.7.8.92019北京版数学五上三、空间与图形word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特征解决一些较灵活的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三角形。教学过程:一.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与这个顶点相对的边叫底。1. 边介绍边画图。2. 练一练: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上的高。二. 研究三角形的面积。1.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能把它们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2. 组织交流: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4组织交流推导思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5用字母表示:S=ah2三. 面积公式的应用。例2.求下图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8.542=17(平方厘米)答:三角形的面积是17平方厘米.四. 试一试:1一块三角形的绿地(底36m.高24.5m),这块绿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p78.可以结合方格图或数方格,或设数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五. 组织置疑.答疑.六. 布置作业.p79-1.2.6.7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教学反思:有了前边推倒面积公式的基础,三角形的面积推倒比较顺利,大多数同学能掌握,但在计算时总是忘记除以2 。组合图形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组合图形.2认识组合图形的方法.3为学生创设交流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教学重点: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学难道: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和化归等学习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 教学过程:一. 介绍组合图形.1中队旗是一个组合图形.2讨论:它与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呢?3组织交流:(1)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个直角梯形组成的.(2)可以看成是从长方形中掉一个三角形。(3)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二. 算一算:任选一个图形,计算它的面积(单位:厘米)1先观察,从中任选一个图形.2思考:这个图形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有关系?3独立解决.4组织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三. 练习:p82-1.2四. 组织质疑.五. 作业:p823 欣赏和设计图案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设计简单的富有想像力的图案。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欣赏图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1出示主题图。2让学生欣赏,发现生活中的美。3组织交流,欣赏生活中的美。例如:黑板报的花边图案。 窗帘下面的图案。4思考:上面两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是什么?请你把他们找出来。5我们用学过的几何图形也可以设计出各种图案例如:p846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用学过的几何图形经过一定的平移,旋转或对称可以形成各种图案。7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二. 试一试:你能用学过的几何图形拼出哪些图案?请画在方格纸上。三. 介绍通过对称.平移.旋转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图案。1对称:用剪刀可以剪出五角星p85图12平移:奔跑的小鹿也可以构成美丽的图案。P85图23旋转:一片树叶旋转形成的图案。P85图3四. 用你的双手和智慧一定能设计出许多更漂亮的图案,用它们来点缀生活,美化环境吧!探索规律(二)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认真思考,推导出梯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另一个公式,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探究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一. 探索梯形面积的另一个公式。1激趣.引发探索欲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梯形面积的技算公式是:s=(a+b)h2。但是再实际生活中,还有一种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种方法吧。图1每个梯形中的虚线就是梯形的中位线)即联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3拼一拼,想一想。把上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24思考下面的问题:(1) 梯形的中位线与它的上底.下底的和有什么关系?(2).如果已知梯形的中位线和它的高,怎么计算梯形的面积?(中位线高)(3)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m表示梯形的中位线,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s=mh5量一量,算一算:图1左面梯形的上底是厘米,下底是厘米,高是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图1左面梯形的中位线是 厘米,高是厘米,梯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二探索三角形的另一个面积公式。1画一画:找处图3中每个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中点,再把两个中点联结起来,廉洁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图32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和它的第三边,你发现了什么?(中位线的长度是第三边的一半)3如果用字母m表示三角形的中位线,h表示第三边上的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另一个计算公式写成s=mh可以吗?4量出图3中每个三角形的有关数据(以厘米为单位),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三组织质疑。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s=mh反思: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导出新的面积公式,学生感到非常的激动,但他们只停留在喜悦中,没有深入思考这两个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