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六上《十五从军征》word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73491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六上《十五从军征》word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六上《十五从军征》word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六上《十五从军征》word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六上十五从军征word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基本上能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进行诗意的理解,并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方法】1、教法:读中理解、以悟促读。2、学法:自主理解,合作探究。【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示范读激趣、品味悟情、想象读入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举象显情、借象悟情。【教学流程】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3分钟)读通古诗,初步感知(5分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8分钟)深入理解,入情入境(15分钟) 品读感悟,升华情感(5分钟)。【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1、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第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你的课外积累当中,你都背过哪些有关战争的古诗词?生: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示儿、王翰凉州词、辛弃疾破阵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看来同学们的语文课外知识量积累得非常丰富。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还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2、解诗题,知诗人:师:通过读题,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这首诗与战争有关?生:“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师:有哪位同学能够连起来说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生:十五岁就去打仗了。师:很完整,请坐。这首诗也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师简介作者:关于乐府诗集我们平时接触的并不多,大家一起来齐读下课本72页的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生齐读)师:乐府诗因为来自于民间,所以没有具体的诗人。大家再一次读题。师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师做简单的简评:主要讲的是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很好,请坐。师:作者想要借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板书:读通诗)二、读通古诗,初步感知。1、下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71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掌握好诗的节奏,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桌请教。开始。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3、这次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诗,如果听到对方有读不准的字音,要马上帮对方纠正过来。开始。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师:刚才的这位同学已经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我想其他的同学也一定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这些读音,好吗?(课件出示字音。)冢、累累、窦、雉、葵、舂、羹、贻(学生自读并整体读)5、再读古文。(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准这些字音了,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流利地把古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古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6、指名回答。(讲了一位返乡老兵的悲惨经历)三、理解诗意,整体感知。1、理解诗意。(师:同学们,我们光读通古诗,是不行的,还应该理解诗的意思,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板书:明诗意)2、合作探究,理解诗意,(课件出示部分字的意思)(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有质疑的地方,小组内互相讨论解疑,并说说句子的意思,每人翻译2句)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四、深入理解,入情入境。(1)、举象显情。(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哪一句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1、课件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齐读句子。3、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接下来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想一下在这漫长的65年的岁月里,他会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苦、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时的他终于可以怀着激动、兴奋、紧张、热切的期盼归来,(是啊,因为他要回家了,他终于可以回家了重重的山关、迢迢的水路,漫天的飞雪,一路的风霜再也不能阻挡住一位思乡老人回家的步伐了)这是何等的惊喜,但是等待他的又是怎样冰冷严酷的现实呢?师评价:1、你说的真好。2、你的想象力真丰富。3、老师发现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4、老人的命运真的是太凄惨了。5、有家难回,老人真的是很可怜。6、从你说的话中,老师读懂了“感同身受”这个词,真棒。4、体会情感。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问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远及近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汇报。师:近乡情更怯。家越来越近了,老人那苍老疲惫的心却跳得越来越快,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村里人,忙问:“家中有阿谁?”师:“家中有阿谁?”什么意思呢?生:家中还有什么人。师:六十五年不知亲人音讯,这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牵挂让人心酸,此时此刻他最渴望,最盼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师:然而乡里人回答的却是?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屏幕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师:什么意思呢?师: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就是你故家之所在。乡邻回答是什么意思?(你的家里已经没有人了,田园屋舍早已成为荒坟了。板书:家破人亡)他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告诉老人:“老人家,你的家人都死光了,你已无家可归了。”(不忍心,同情老人)是啊,又有谁忍心直接告诉这位可怜的老人呢?师: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却浸满辛酸血泪和恻隐同情之心。请大家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诗中的问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问答,重要的一点是问答时要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指名分角色读。师点评:问得急切,答的婉转。问的担忧,答的难受师:乡里人的回答犹如晴天霹雳般地给作者当头一棒,使作者的希望破灭。历尽千辛万难,千里寻家归,得到的回答却是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此时诗人的心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由喜转悲)。悲伤欲绝的老人凄怆地喃喃自语,痛苦绝望的老人踉踉跄跄地走近家,他看到了(师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师:屋内成了野兔、野鸡栖息的地方,屋外野生的谷、葵疯长。这一切说明了什么?(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了)这家还是家吗?这是他十五岁离开时的那个家吗?这是他几十年魂牵梦萦的故园吗?这是他千呼万唤的家吗?师:他以前的家是怎样的啊?他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生答。(温馨,亲人和睦生活在一起,干净整洁)师: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却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家,如今却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生:凄凉荒败师:作者记忆中亲切熟悉温馨的家园,早就被无情的岁月之手涂抹得面目全非了。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如今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面对着这一切,这位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老兵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师:这个画面就像是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画面吗?(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跄地走出破门,他佝偻着身子,慢慢地抬着头,茫然地看着东方)(屏幕出示)( )的老人拄着拐杖,( )走出破门,他佝偻着身子,( )望着东方(表情呆滞的老人,眼光茫然的老人,精神恍惚的老人)师:出门东向看,这是怎样的看呢?生:茫然的看,凄怆的看,绝望的看、无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滞师:老人在看什么呢? 能看到什么?生:他也许还抱着希望。生: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师:这看让你体会到什么?生:心如死灰,绝望的(哀莫过于心死。)师:诗浸透着深深的悲哀。泪落沾我衣。老人是那样的痛苦,那样悲伤,家没了,亲人没了,原来的生活没有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活着还有什么希望?他想哭,但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能将那凝聚着65年的艰辛、思念、期盼,沙场风尘、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师:物是人非,时移景非,当老人怀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怎能不“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当老人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凄凉度过残生时,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家没了,亲人没了,原来的生活没了,岁月也没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悲苦的老人又怎能不绝望呢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已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期盼,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籁籁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啊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师:老人就这样静静地站着,默默地流着泪。五、品读感悟,情感升华。1、配乐齐读全诗。(这首诗诗只有一个泪字,却字字含悲,句句浸满血与泪,齐读古诗,读出这份心酸,这份苦难,这份悲愤,这份最深的绝望。)师:是什么,让这个老人失去青春、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限凄凉独自悲伤流泪?(战争)师: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战争的呢?生:十五从军行是从一个老兵的回乡后的悲惨情况来描写战争的,它主要揭露的是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残酷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深重苦难。师:据统计,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悲凉,无数的百姓承受着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痛苦。历朝历代,战争从未停止,苦难始终相随。这苦难,不只是一个人的,也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就算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和平年代,也依然还存在着战争,伴随着苦难。战争,夺走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战争,毁去了多少幸福的家庭。曾经美好温馨的家园再也找不到它美丽的身影。曾经幸福欢乐的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们灿烂的笑容。人们只有抱头痛哭,相拥而泣。)师:说说你的感想。(制止战争,渴望和平!)师总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每一句诗句都血淋淋地展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学会仰视英雄时,赞美呕歌英雄,我们更应学会低下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看到那些孤单悲苦的战士,不幸的人们,饱受战争蹂躏的悲惨世界,这时的我们也许才会真正读懂“战争” 这两个字。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归 喜 满怀希望 家破人亡 悲 希望破灭潸然泪下 彻底绝望附送: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正确理解惊异、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等词语。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学生谈谈对鲁迅的了解。 2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进一步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从课题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生谈、师点拨:本文的作者是鲁迅先生的的侄女周晔,“先生”是广大人民鲁迅的敬称,表现了作者对伯父鲁迅的敬仰和热爱之情。)本文是1945年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而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生前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走近鲁迅先生,更多地了解他。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悼”、“冠”、“嗽”等。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对四字词语的理解,读通课文。2小组交流,互助学习:通过互读纠正读音,通过讨论、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文中难懂的字词。3师生交流,共同学习:(1)分辨多音字,如:“北风怒号”的“号”,“数不清”的“数”,“张冠李戴”的“冠”。(2)注意字型,如“嗽”(中间要封口,右边是“欠”),“囫囵”两字要注意看清里面的字型等。(3)理解较难懂的词语,如“吊唁”、“追悼”、“恍然大悟”、“爱抚”、“硼酸水”等。三、梳理课文1默读课文,概括出每段的段意,用简介的语言给每段加上小标题。2同桌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出完整答案。(课件出示) 痛别伯父 笑谈水浒传 趣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四、学习第一段(放鲁迅追悼会图片边说)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葬。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回顾那万人同悲的场面生读:他的遗体各色各样的人都有。1面对这样的情景周晔惊异了,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她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2是呀,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伯父。“我”从哪里看出大家对伯父的爱戴?(大家都来追悼伯父,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失声痛哭”是怎样的哭?(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在那样庄严肃穆的场面,许多人 都悲伤得情不自禁的大声哭泣,这种场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对伯父的(爱戴)3文中还有一句话能说明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广泛的爱戴?是哪句?(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4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小组交流意见,回答问题:(参加追悼会的人多、送来数不清的花圈挽联 、 送环圈和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随机解析“爱戴”、“挽联”的意思。)5齐读第一段最后一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五、课堂小结板书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痛别伯父 谈水浒传为自己想得少 受爱戴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关心女佣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渲染感情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所了解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师:你觉得课文中的哪几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别人着想的品格?二、救助车夫(重点)师:出示“救助车夫”的图片,问:这幅图是哪一件事中的场景?(板书:救助车夫)师: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救助车夫”的段落。师: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齐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师:这段话连用了几个动词?是哪些,用你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记出来(用九个动词“跑、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请同学们再观察图片,结合课文,想一想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1:半跪着。生2:半跪着。生3:半跪着。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生2: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师: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生3:跪出了他的热心肠。师:一个跪字,我们体会到了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他对车夫这样的劳动人民那深深的生:爱,带着这些感受我们再读第18自然段。师:让周晔记忆犹新不仅仅是这些细节,还有(课件出示,齐读)这时候,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生:“清清楚楚”师: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生1: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亲情景。生2: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记得伯父严肃的表情。师:(指名读)师:那变得严肃的表情背后是怎样的一颗心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从鲁迅的表情、动作中去感受那份情感。资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做黑暗时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封建礼教的毒害,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工人,农民,车夫,报童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拼尽苦力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先生痛恨这个不公平的黑暗社会。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先生会想?来生1: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仅仅救助一个车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有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受苦受难;生2: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全体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生3:鲁迅先生忧国忧民,所以表情严肃。表现了鲁迅先生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生4:表达了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师:他是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哭泣。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都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老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朗读)三、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师:从救车夫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怎样的品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师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1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小组合作自学笑谈“水浒”和“关心女佣”两个故事。(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合作解疑。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小组学习、引导)2教师梳理笑谈“水浒”(1)伯父知道我读水浒传说明什么?(2)为什么伯父的记性比我好?(3)怎样理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4)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会“羞愧”、“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3.教师梳理“关心女佣”(1)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2)从阿三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引导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鲁迅先生去世了,送挽联,送花圈的有一 (有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鲁迅先生一生写了300多万字的文章,尤其到了晚年,他还常常带病熬夜写文章。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些真实的事例从不同的方面做了回答。的确: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齐读:的确,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女佣阿三不会忘记他,那被救助的车夫不会忘记他,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不会忘记他,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爱戴,这样的人离开了我们怎能不让人悲痛,让我们再次回到万国殡仪馆,回到那感人的情景但中去吧! 有感情朗读第一部分。板书: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笑谈“水浒”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 救助车夫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关心别人胜过自己 第三课时一、激情引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二、学习趣谈“碰壁”1自由读第三段,画出不理解的地方。2结合背景资料,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学习情况。)3教师提问,检验自学情况“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作者是真的恍然大悟?(不是)为什么?(因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以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4学习重点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1)怎样理解这句话,“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2)出示小资料,学生结合资料思考讨论。(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讲解。(“四周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黑暗势力做斗争时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受到挫折和迫害。)5笑谈“碰壁”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生答:憎恨黑暗、敢于斗争、顽强斗争、乐观、幽默)教师点拨:笑谈“碰壁”这件事体现了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的黑暗,敢于抨击、揭露、反抗反动统治的斗争精神,还表现了鲁迅先生面对困难不屈服的乐观主义精神。(板书:对旧社会的痛恨)6谈“碰壁”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相邻的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出当时的情景。再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三、回顾全文,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板书:受爱戴 果 )其它段落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补充板书)四、总结文中表现人物品质的不同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五、拓展阅读,增强感悟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他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他留下的不仅是浩如烟海的作品,还有一种面对危险不屈不挠,处处碰壁而不低头,在处境危险的情况下,依然谈笑风生、乐观向上的鲁迅精神!这种精神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1949年,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写下了一首诗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强调读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教师配乐深情朗读巴金悼鲁迅先生最后一段。(课件出示)此刻,我们的心情也是同样的悲痛,鲁迅先生虽然已逝世很多年,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的精神不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做到“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悲伤音乐中结束课堂,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得到深刻的感悟。)七、小练笔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板书: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 为自己想得少受爱戴 趣谈“碰壁”对旧社会的痛恨 为别人想得多(果) 救助车夫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 爱憎分明关心女佣 关心别人胜过自己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