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69721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教学模式选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四、媒体的使用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五、教学准备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六、教学过程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 生:雷声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师:谁来说说看,你说。 (多请几个同学说说)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二)探究活动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生:鼓,钢尺,橡皮筋。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投影记录表)不发声时的状态发声时的状态鼓橡皮筋钢尺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教师随机指导。(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生:泡沫在跳舞。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师:鼓皮是怎么动的?生:上下在动。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三)小结提升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3、整理器材。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打 弹 弹,拨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振动附送: 触摸“科学”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触摸“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案例与点评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68至72页声音的产生。二、教材的编排地位和作用:声音的产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的第一课。本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模仿声音。每个活动间环环相扣,每个实验间巧妙安排教学环节“我的猜测”、“实验操作”、“我的发现”、“我的解释”,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大胆假设和搜集证据来做足“文章”,从“有的放矢”地开发学生对探究科学的无穷兴趣,为以后学习“科学”的思考奠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小学义务教学阶段科学的总体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列围绕这四个方面来拟订:(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2、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实验,知道声音有大小之分。3、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逐步培养景仰科学的情怀。(2)科学思考让学生学会大胆地“猜测”,动手操作和分析推理。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3)解决问题经历“猜测”、“操作”、“发现”、“解释”的过程,初步渗透探索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4)情感与态度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科学。体验科学的价值,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辨别,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好。老师看到同学们今天上课特别有精神,带来了一种乐器,大家认识它吗?生:二胡。师:同学们真聪明啊!听听(拉了一小段音乐),这么优美的音乐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11、声音的产生,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11、声音的产生)心动不如行动,请大家立刻打开书本68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课堂中寻找研究科学的热情,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到五彩缤纷的科学探究课堂中。)活动1: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刚才,我们听到了吉他、笛子、钢琴的声音,这些乐器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发声部位吗?生:能。师:老师在各小组都放了几种乐器,请同学们动一动,找一找这些乐器的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然后完成69页的表。师:老师看到同学们找得挺认真,请各小组汇报。师:(小结)其实,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你们能猜一猜吗?生1:声音的产生与空气有关。师:为什么?生1:因为吹笛子的时候,笛子就会发出声音。师:还有吗?生2:声音的产生与打有关,因为敲鼓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生3:声音的产生与弦有关,因为拉一拉小提琴琴弦就会发出声音。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让其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人,奠定了第一步大胆猜测。)师:看来同学们都十分爱动脑筋,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声音的产生与什么现象有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0页。完成实验:1、说话时,用手轻轻按住自己的喉部。你的手有什么感觉?2、压住小竹片的一端,拨动竹片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3、在鼓面上放一些小豆子,敲击鼓面时,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敲击音叉后,用手触摸音叉,你的手感觉到什么?请各小组注意观察,并完成表格。发声的物体我的发现(补充填写)喉部喉部发声时,( )小竹片小竹片发声时,( )鼓鼓发声时,( )三角铁三角铁发声时,( )结论:师:请各小组汇报。生:我发现喉咙在颤动,小竹片在动,鼓面的小豆子在跳舞,音叉在动。师:因此,声音的产生与打、弦、空气没关系。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密切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到真正的答案,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猜测实验结论”,科学是允许错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此教学环节为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打下牢固的基础。)师:看来同学们都十分懂思考,老师请你们听一听这一组声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敲击鼓,音叉)生:我发现鼓声很大,咚咚咚、音叉的声音很小,嗡嗡嗡。师:你听得真细心,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声音大,哪些声音小?(学生各抒已见)师:声音有大有小,现在你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音盒,看看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各自实验)生:小力一点,声音就小,大力一点,声音就大。师:很好,你怎么样才能使口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请一个学生实验)大家想想:你有什么发现?生:声音大,用多一点儿气吹,小珠子转得快;轻轻地吹,声音小一点儿,我发现里面的小珠子转得慢。师:很聪明,听听老师敲一敲鼓,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用力大一点,声音大,鼓面振动厉害,小一点,声音小,鼓面振动小一点。师:因此,物体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有密切的关系,声音大,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小,振动的幅度小。(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听一听,训练学生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并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师:声音大小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说一说吗?生:在做作业或人们休息时,声音大,影响他人;录音机的声音太小,听不到;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太小,老师听不不到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密切的关系,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小。最后,老师安排一个作业:1、回家与父母分享这节课的收获,写一篇日记。2、寻找生活当中声音大小的现象。(这一教学环节,我有机地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有效地培养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我的猜测实验操作我的发现我的解释”等进行探究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究学习的时空和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让学生们在做实验前进行大胆猜测,并配合教材中的设计,进行有机的实验,总结归纳,得出一个科学的解释,让学生们培养探索科学的正确思路,真真正正地让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通过用心、用手、用耳朵,去触摸科学的神奇“魅力”。苏艳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