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上传人:焦** 文档编号:56640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知道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 。 为了能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怎样才能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一,认识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了解什么是想象。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了解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数学教学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生想象的潜能是巨大的,从学生的兴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我们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二、认识到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有什么重要性。我们要知道“想象”也叫“ 想像”。它是在改造人体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在这里解释 “ 想象 ” 一词呢?因为当今社会中,有许多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 , 而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少年儿童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 ,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每天总要那么多的作业,每天需要去面对家长的希望,还要面对现在社会的竞争, 他们每天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每天听到的就是老师那烦躁的教学,家长唠唠叨叨的教育,他们把自己牢牢的禁锢在教室和家里。教师和家长不给孩子们自己的时间,更没有自己的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教师、家长、和社会斩断了。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在教学中,从数的认识到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 , 从认识到计算 ,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就显得枯燥无味,很难学习。在很多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都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就是练习,什么举一反三,什么题海战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模仿式教学,培养的顶多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而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我认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对其进行归类,从认识到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以下作用: 1 、想象能力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在写 计划的时候,我们常写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学,才能谈得上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是一定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来干好这件事的;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那他的学习过程将充满了动力,充满快乐,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我们要认识到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中的有趣问题,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充分了解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服务功能。数学学习本身就包含有一些相对枯燥 、甚至是一番痛苦的学习过程 , 我们教师要想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 是学生乐观的面对这些过程,使他们学习时感觉苦中有乐,充满想象与 “ 盼望 ” 。当一个学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完成了一道相对有点难度的数学题时 , 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吗?他必将以更大的兴趣、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2 、想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我们会经常运用到探究学习,估算学习,实际上就是“想象” 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叫创新思维。它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能超越传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必须有创造性的想象的参与。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事物与他事物有类似的特点,所以我常常用儿童熟悉的事物说明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描绘抽象的事物,把看不到的事物作比喻,这样把数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联想,以便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3、想象能力能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将数学与现实进行整合。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数学的学习是抽象枯燥的,我们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要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有了充分的想象能力,能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整合,把数学融入生活。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办法。 1、调整新形势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在我们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把传统的教育思想放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教学中虽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势在必行,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了,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书本就是权威,要求学生要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教师讲,学生听,从进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求你做一个规规矩矩、认认真真的好孩子,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另类” ,不听老师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刺儿头” 。在这种管理这种管理下如何谈发展和创新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敢于让自己的学生敢于打破对权威的崇拜。我们说说的权威主要是教材和教师,家长在上学之前就告诉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老师就是对的,不要不听老师的话。让孩子认识到老师就是神人,老师的话就是对的,不能违背老师的意愿。 然而忽略了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要吃、喝、拉 、 撒 ,老师以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不对的时候。 对于教材 , 学生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要按课本上的要求去做作业,去应试。有了对教师与教材的崇拜 , 剩下的大多都是盲目,而不是批判的接受、大胆的想象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要让学生认识到 “ 师 ” 也是普通人,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有局限性,不一定千真万确。教师就要敢于承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而不是加以掩饰。更要引导学生去打破这种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较高的气度、境界,我们要反思 : “ 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不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不是一定要端着架子?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威信 ; 一个没有威信的老师必然是失败的;关键威信的建立不能靠高压政策,不能靠牺牲学生的想象力、主体精神为代价。要依靠教师的亲和力、学识等建立起的威信,是民主平等的,是和谐的,是允许学生质疑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时,要做到“到位”,不能“ 越位 ” 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生产一件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主体教育思想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 , 教育最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的最大毛病就是灌输法。 要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让步,留下广阔的空间。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 “ 班级授课制 ” ,这种制度长期以来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有他的优点,优点是能同时培养众多学生。但人数众多,整齐划一,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水平与特点。而想象力的培养与解放,需要一个宽松的、个性化的、激励性的环境;要弥补这一缺陷,就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按照自己喜欢或者习惯的方式取得发展。我们教师经常在讲教学过程中务必整齐划一,要因材施教、要因材助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主张他的学生“有所听,有所不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决定听什么,完全掌握的同学甚至可以不听,可以自我阅读有关重点资料,做相关习题。教师对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离奇想象 , 要在充分肯定与奖励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归纳。 众望所归,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先改革,在改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新潮下培养出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新型的人才。 2、充分开展“ 探究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在第二十四届数学家大会上的题词为“数学好玩”的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大师们用激情洋溢的字眼描绘他们钟爱的数学,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数学的魅力何在呢?数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 “抽象、严谨,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花的气力不少,可是成绩也还是不好,学习数学就成了一种负担。 小学生爱数学,数学成绩好又学得轻松的人更少。随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习方式” 成了最常听到的词汇之一 ,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获得知识,它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特征。然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好探究性活动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是我们广大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要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用最浓的情来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以由老师在情境中提出,亦可由学生提出。提出的问题要直击思维的燃点,不要跑偏而远离课题。这样不仅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渲染,激发起了学习热情,引发了学习兴趣,同时认知系统也随之开始运转。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2)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让没有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教师一起探讨学习,不要让过去的包办学习出现在现在的课堂中,教师要用幽默生动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让学生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敢参与,敢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才能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话题,活跃课堂真实的交流气氛,才能启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课堂教学时要体现“引导”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 ,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 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3)从实际出发,开展好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课堂的时间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好探究活动,我们一般采用的都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要根据实际,探究的活动要新颖,要用可操作性,要学生喜欢,能探究,不要唱高调。 (4)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不同的加工。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教学工作本就是任重而道远,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总结,只有从点点滴滴的经验中获取,才能培养出一批批新型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