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2.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5苏教版 .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659905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2.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5苏教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2.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5苏教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2.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5苏教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2.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5苏教版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通过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歌的音韵美,并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 4.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起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难点: 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书、小组比赛读、评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词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交流、想象画面、课件图片展示、感情朗读等方式读懂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 3.借助仿写及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以及对课堂生成情况,利用评价做出精当的引导。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 教师:教学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释题、质疑。绿色的课本指的是什么?教师在课题中加上“这个”去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这句话把_比做_。(通过在题目中加上“这个”,让学生理解课题。知道作者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3.为什么作者省略了“这个”呢?(通过对比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特点:语言简洁)4.再一次齐读课题,感受诗歌简洁的语言。5.题目质疑。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学生带疑读书。2.交流预习单。A.出示学生预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如“敞”翘舌音,上声。“苍劲”的“劲”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jng”B. 针对难写的“敞”“芬”“限”三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通过捺这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走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相同之处,又要仔细观察其不同之处。C.学生练习自己写错或不满意的的字词。D.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3.整体感知课文。A.指名朗读课文。(一是要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要指导读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B.解决质疑问题,(把握学情,为下一步组织教学做好铺垫)C.自由朗读诗歌,思考预习单第三题(大自然里有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的 “挺拔的翠竹”“ 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微风”这些词语感知诗文内容。)D.电脑出示:这是一个_的大自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概括大自然的特点,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电脑出示:正是因为大自然_有_,所以祖国召唤我们去_。 (用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概括诗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程度。)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大自然这本书中有什么,感受绚丽多姿的大自然。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祖国对我们的亲切,热情的召唤?(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关键词语“敞开”“去吧”“去吧” 体会祖国亲切,热情的召唤。)2.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第一小节。3.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去吧”?(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两个“去吧”强烈表达出祖国殷切的希望我们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感受诗歌的又一个特点节奏感强。)4.指导读出体会,读出诗歌的节奏。5.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1)配乐范读25小节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师电脑提示:我仿佛看到了_; 我仿佛听到了_; 我仿佛感觉到了_。(2)汇报交流:(3)根据学生汇报内容教师随机组织教学。A.第二小节抓住“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让学生分别说说脑海中的画面,然后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本小节;教师电脑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的画面,再一次情感朗读本小节;(通过联系生活感受,想象画面,图片展示,让学生再现诗句描绘情景,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情感朗读诗句。)教师通过调整词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另一个特点韵律美。例:a.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b.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为什么?(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原文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同位尝试背诵本小节。 B.第三小节抓住“鸣禽”“野花”让学生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配合课本插图让学生谈一谈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感受。从而理解“温馨”一词。 通过查字典理解“洋溢”一词,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指名情感朗读本小节。C.第四小节通过教师引读“青山”“绿水” 的话,结合文中的“!”让学生感受到青山绿水的呼唤,从而感悟大自然对我们的呼唤。感受表达方法,仿写片段。电脑出示: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这一小节运用了_表达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_。仿写:_蓝天_说:_翱翔吧_,_,_。 _说:_,_,_。(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D.第五小节抓住“片片云锦”体会“撒开”一词运用的精当,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6.教师小结:一花一世界,大自然的课本,就是一本神奇无比、永远也读不尽的厚厚的百科书!7.学生感情朗读25小节,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开拓“打开”内涵。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在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中,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还能受到精神方面的熏陶,大家默读25小节思考:你从大自然这本书中受到哪些精神方面的熏陶?把你的体会写在书中空白处。3.学生感悟诗句,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教师引导从翠竹的挺拔,感受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从松柏的苍劲感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高洁;从“无限风光在险峰”感受青山的豪情;从绿水启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从“联欢、相聚”感受到景人合一,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与愉悦)5.补充练习: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搬动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小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那是在教我们勤劳;_,那是告诉我们_(划线部分让学生自由填空)。6.小结:大自然这本书即让我们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又让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品质更加?(高尚)让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快乐 温馨 幸福 健康)所以,课题说是“绿色的课本”。(通过大自然给人们的启迪,一草一木折射出的品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切,来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从而突破本文其中一个重难点。)7.你对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还有其他理解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比如: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绿色代表着希望;绿色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态的甚至于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等,教师可以引用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阐明每一个人对自然欣赏的角度不一样,而对自然地理解就不一样,本文只是作者心目中绿色的大自然,意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表达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在阅读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齐读课题。(加深对课题的理解)8.既然绿色的课本里有那么多的营养等待着我们去汲取,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它呢?默读诗文画下表示动作的词语,思考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电脑出示: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去倾听、去攀登、去感受”,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9.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帆风顺的吗?我们知道了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还需要哪些品质?(提示:我们要想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就要善于观察,具有松竹一样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想体验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就要不怕劳苦;要想饱览无限的风光,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不怕危险,勇于探索。)10.小结:打开大自然的课本除了要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还要具有善于观察、不怕劳苦、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学生默读,圈画,从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所需要的“方法”和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两方面入手,由浅入深,轻松的突破本文其中一个重难点,并又一次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响应祖国的和自然地热情召唤,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1.齐读最后一小节。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发现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相同,让学生初步认识反复修辞手法。)电脑出示: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12.找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感受本诗文运用反复的好处。电脑出示本诗文运用反复的特点:(首尾呼应,增强作者表达情感。本篇文章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一小节是对本文主题的暗示,最后一小节是作者情感的升华。)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四)回归课题,诵读课文 1.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探究的心。 2.自由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课件出示,学生自由朗读,组内交流朗读收获。2.班内交流。(六)小练笔 1.用心观察大自然里还有哪些事物,我们从中能增长哪些知识,仿照课文第二小节的句式写一写。 2.学生习作 3.交流习作。(七)作业 1.搜集赞美大自然的诗歌阅读,有兴趣的可以尝试背诵。2.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或亲近的人听。(八)板书设计4 去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简洁 节奏感强 韵律美) 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去倾听 去攀登 去感受(不怕劳苦 不怕困难 善于发现 勇于探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这需要通过想像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大胆地舍弃了原有的逐节教学,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先通过老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然后顺势将分散在2-5中的诗歌意象抽取出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这样,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很强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 “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不禁怦然心动、心旷神怡。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感受到了祖国的呼唤,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不只是祖国的呼唤也是大自然的召唤,作者的召唤,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由于学生词汇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时,没有把头脑中意象的东西表达到位,老师如果能够随时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表达具体,课堂生成会更加精彩。教学建议:在诗歌教学中“读”虽然贯穿于教学始终,但一定要凸显出其层次性,在本篇诗歌中,第一层次的“读”:读正确,流利读懂大自然里有什么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情感朗读诗文。第二层次的“读”: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字词品悟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诵读重点段落;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字词品悟如何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诵读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段感受文中表达特点诵读重点段落。第三层次的“读”:有感情诵读诗文拓展朗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预习单:第一关:字、词大比拼。 1.认读下面生字,并在课本上描红。仿写在下面田字格内,没个生字写两遍,做到正确美观。敞 芬 限 锦 昏把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2.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敞开 芬芳 描绘 云锦 微风 相聚 苍劲 饱览 黄昏 无限 纠正写错的字词: 第二关:读书擂台赛。1. 朗读诗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2. 读诗歌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听,记住他们对你的评价。第三关:我会思考。1.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大自然这本书里有什么?随时用笔圈画出来。2. 请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_?_?附送: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2.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5苏教版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通过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歌的音韵美,并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 4.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起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难点: 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书、小组比赛读、评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词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交流、想象画面、课件图片展示、感情朗读等方式读懂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 3.借助仿写及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以及对课堂生成情况,利用评价做出精当的引导。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 教师:教学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释题、质疑。绿色的课本指的是什么?教师在课题中加上“这个”去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这句话把_比做_。(通过在题目中加上“这个”,让学生理解课题。知道作者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3.为什么作者省略了“这个”呢?(通过对比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特点:语言简洁)4.再一次齐读课题,感受诗歌简洁的语言。5.题目质疑。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学生带疑读书。2.交流预习单。A.出示学生预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如“敞”翘舌音,上声。“苍劲”的“劲”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jng”B. 针对难写的“敞”“芬”“限”三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通过捺这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走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相同之处,又要仔细观察其不同之处。C.学生练习自己写错或不满意的的字词。D.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3.整体感知课文。A.指名朗读课文。(一是要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要指导读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B.解决质疑问题,(把握学情,为下一步组织教学做好铺垫)C.自由朗读诗歌,思考预习单第三题(大自然里有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的 “挺拔的翠竹”“ 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微风”这些词语感知诗文内容。)D.电脑出示:这是一个_的大自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概括大自然的特点,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电脑出示:正是因为大自然_有_,所以祖国召唤我们去_。 (用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概括诗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程度。)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大自然这本书中有什么,感受绚丽多姿的大自然。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祖国对我们的亲切,热情的召唤?(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关键词语“敞开”“去吧”“去吧” 体会祖国亲切,热情的召唤。)2.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第一小节。3.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去吧”?(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两个“去吧”强烈表达出祖国殷切的希望我们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感受诗歌的又一个特点节奏感强。)4.指导读出体会,读出诗歌的节奏。5.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1)配乐范读25小节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师电脑提示:我仿佛看到了_; 我仿佛听到了_; 我仿佛感觉到了_。(2)汇报交流:(3)根据学生汇报内容教师随机组织教学。A.第二小节抓住“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让学生分别说说脑海中的画面,然后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本小节;教师电脑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的画面,再一次情感朗读本小节;(通过联系生活感受,想象画面,图片展示,让学生再现诗句描绘情景,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情感朗读诗句。)教师通过调整词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另一个特点韵律美。例:a.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b.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为什么?(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原文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同位尝试背诵本小节。 B.第三小节抓住“鸣禽”“野花”让学生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配合课本插图让学生谈一谈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感受。从而理解“温馨”一词。 通过查字典理解“洋溢”一词,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指名情感朗读本小节。C.第四小节通过教师引读“青山”“绿水” 的话,结合文中的“!”让学生感受到青山绿水的呼唤,从而感悟大自然对我们的呼唤。感受表达方法,仿写片段。电脑出示: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这一小节运用了_表达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_。仿写:_蓝天_说:_翱翔吧_,_,_。 _说:_,_,_。(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D.第五小节抓住“片片云锦”体会“撒开”一词运用的精当,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6.教师小结:一花一世界,大自然的课本,就是一本神奇无比、永远也读不尽的厚厚的百科书!7.学生感情朗读25小节,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开拓“打开”内涵。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在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中,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还能受到精神方面的熏陶,大家默读25小节思考:你从大自然这本书中受到哪些精神方面的熏陶?把你的体会写在书中空白处。3.学生感悟诗句,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教师引导从翠竹的挺拔,感受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从松柏的苍劲感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高洁;从“无限风光在险峰”感受青山的豪情;从绿水启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从“联欢、相聚”感受到景人合一,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与愉悦)5.补充练习: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搬动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小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那是在教我们勤劳;_,那是告诉我们_(划线部分让学生自由填空)。6.小结:大自然这本书即让我们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又让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品质更加?(高尚)让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快乐 温馨 幸福 健康)所以,课题说是“绿色的课本”。(通过大自然给人们的启迪,一草一木折射出的品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切,来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从而突破本文其中一个重难点。)7.你对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还有其他理解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比如: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绿色代表着希望;绿色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态的甚至于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等,教师可以引用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阐明每一个人对自然欣赏的角度不一样,而对自然地理解就不一样,本文只是作者心目中绿色的大自然,意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表达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在阅读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齐读课题。(加深对课题的理解)8.既然绿色的课本里有那么多的营养等待着我们去汲取,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它呢?默读诗文画下表示动作的词语,思考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电脑出示: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去倾听、去攀登、去感受”,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9.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帆风顺的吗?我们知道了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还需要哪些品质?(提示:我们要想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就要善于观察,具有松竹一样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想体验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就要不怕劳苦;要想饱览无限的风光,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不怕危险,勇于探索。)10.小结:打开大自然的课本除了要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还要具有善于观察、不怕劳苦、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学生默读,圈画,从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所需要的“方法”和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两方面入手,由浅入深,轻松的突破本文其中一个重难点,并又一次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响应祖国的和自然地热情召唤,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1.齐读最后一小节。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发现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相同,让学生初步认识反复修辞手法。)电脑出示: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12.找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感受本诗文运用反复的好处。电脑出示本诗文运用反复的特点:(首尾呼应,增强作者表达情感。本篇文章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一小节是对本文主题的暗示,最后一小节是作者情感的升华。)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四)回归课题,诵读课文 1.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探究的心。 2.自由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课件出示,学生自由朗读,组内交流朗读收获。2.班内交流。(六)小练笔 1.用心观察大自然里还有哪些事物,我们从中能增长哪些知识,仿照课文第二小节的句式写一写。 2.学生习作 3.交流习作。(七)作业 1.搜集赞美大自然的诗歌阅读,有兴趣的可以尝试背诵。2.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或亲近的人听。(八)板书设计4 去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简洁 节奏感强 韵律美) 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去倾听 去攀登 去感受(不怕劳苦 不怕困难 善于发现 勇于探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这需要通过想像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大胆地舍弃了原有的逐节教学,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先通过老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然后顺势将分散在2-5中的诗歌意象抽取出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这样,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很强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 “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不禁怦然心动、心旷神怡。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感受到了祖国的呼唤,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不只是祖国的呼唤也是大自然的召唤,作者的召唤,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由于学生词汇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时,没有把头脑中意象的东西表达到位,老师如果能够随时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表达具体,课堂生成会更加精彩。教学建议:在诗歌教学中“读”虽然贯穿于教学始终,但一定要凸显出其层次性,在本篇诗歌中,第一层次的“读”:读正确,流利读懂大自然里有什么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情感朗读诗文。第二层次的“读”: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字词品悟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诵读重点段落;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字词品悟如何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诵读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段感受文中表达特点诵读重点段落。第三层次的“读”:有感情诵读诗文拓展朗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预习单:第一关:字、词大比拼。 1.认读下面生字,并在课本上描红。仿写在下面田字格内,没个生字写两遍,做到正确美观。敞 芬 限 锦 昏把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2.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敞开 芬芳 描绘 云锦 微风 相聚 苍劲 饱览 黄昏 无限 纠正写错的字词: 第二关:读书擂台赛。1. 朗读诗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2. 读诗歌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听,记住他们对你的评价。第三关:我会思考。1.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大自然这本书里有什么?随时用笔圈画出来。2. 请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