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一课 最好的礼物教案 西师大版 .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58280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一课 最好的礼物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一课 最好的礼物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一课 最好的礼物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一课 最好的礼物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感受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2. 了解课文大意。教学准备1. 从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 教师适当给为自己的足球知识进行“充电”。教材简析 在许多体育明星的头上,都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人们只知他们的成功,而不知成功背后的艰辛,更不知道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贝利出生贫穷但又极富足球天赋。在这个时候,一位足球教练发现了他,而且给了他真诚的帮助。贝利与他的母亲心存感激。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夕,贝利在教练别墅前的花圃里挖了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教练,此举令教练大受感动,教练精心培养训练贝利,三年后,贝利随之成才。这篇课文的着眼点不在贝利是怎样刻苦练球成才的。课文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及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教练与贝利那充满着爱与感激的美好心灵。这是任何一项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更要有美好的心灵,这个人才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 建议1课时完成。 贫民窟:城市中穷人聚居的地方。介绍世界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家庭中。他从小爱好踢足球,但因为家庭贫寒买不起足球,只能踢妈妈为他缝的布球。 讲一位足球教练看见贝利爱好足球而且很具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贝利练得更起劲了,球艺也有很大提高。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位富于同情心而且醉心于足球事业的人。这篇课文文字浅显而感情动人,主要以自读为主。第1、2段不必专门安排教学环节,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就能明白。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或对他人的祝福。圣诞节到来之前,贫苦的贝利母子心存感激,为恩人祈祷。这一段也表现了贝利母子淳朴美好的心灵。35段最好结合起来学习。 通过对“世界上最好的礼物”的理解来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这一部分可以以读加深理解,以理解促感情朗读,但要注意读的时候不要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重在感悟质朴纯真的感情。 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小贝利想出的一个报恩的好办法到教练别墅的花圃挖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利那颗淳朴真诚的心,这儿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古往今来,任何时候这种真情流露都是最感人的。教练说的“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让学生用心去读,去感悟。这种感悟也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不一定非要明白地说出来。 向我们揭示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贝利。并且告诉我们在贝利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教练的悉心指导下,他终于登上足球宝座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 学习这篇课文时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一个是热爱足球事业,富于同情心的足球教练的内心世界;一个是得到帮助后,心存感激,以真诚的心进行回报的小贝利的情感世界。从这儿可以略作拓展。人的一生中,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爱;人的一生中,无论事业成功与失败,总要想到给别人以帮助,给别人带去好处。爱与被爱、爱与奉献是人类心灵家园永远的主题。 这篇课文表现的是人物内心感情,注意要用“心”去感悟,去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所以开始比较适宜默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去感悟,把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句提出来,引领学生去感悟。 第1题中第2个问题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去谈。 第2题受到的启发,答案不唯一。教学设计参考一、放映镜头,激趣引入1. 老师放映有关球王贝利的图片或比赛镜头。同时配上“足球之歌”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3. 教师引入关于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1.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贝利成长历程中的动人故事。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1. 老师提出课后1题。为什么教练认为小男孩送给他的树坑是最好的礼物?2. 重点学习送圣诞礼物这个故事。3.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写这件事的地方。4. 带着思考题自己读课文。四、自读自悟,心领神会1. 学生自己读36段,边读边想“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怎么理解。2. 学生读后可以谈自己不同的理解。3. 老师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4. 如果学生对情感有所领悟而又用语言表达不清时,可以不用语言表达,进一步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五、学习全文,深化认识1. 丰富最后一段的内容,师生共同补充贝利的成果。2. 齐读课文。3. 适度拓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4. 老师适当引导。对一个成功人士的评价,不但要看他专业技艺的成果,更主要的还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的优劣,也就是心灵美不美。5. 齐读课文,深入感知。附送: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二课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能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 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3. 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留心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教学准备1. 学生课外搜集鲁班的其他故事。2. 准备亭、荷叶、伞的挂图以及造伞过程的活动幻灯或者多媒体课件。教材简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中国古代有许多能工巧匠,流传最多的是关于鲁班的传说。大家比较熟知的是鲁班发明锯子、盖房屋的故事,而关于鲁班发明伞的故事则少有人知晓。“传说”,是在老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这篇故事既然是个传说,就是说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它一般也以一些基本的事实为基础。 这个故事在鲁班发明伞的过程方面讲得很清楚。首先讲了他聪明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造桥,但他并不满足,还想发明一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遮太阳的东西。亭子便是这种产物。 鲁班仍不满足亭子的功能,还想让它变得轻巧能够随身携带。一天,他看到一个小孩用荷叶遮太阳,由此而受到启发,发明了伞。 鲁班在发明了伞后,又开动脑筋,继续改进,终于做出了又轻巧又能收张的伞。 整个发明伞的过程,就是一个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的过程。让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受到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一是造伞的过程,二是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建议12课时完成。 鲁班,公输般,通称鲁班,春秋时鲁国人。曾创造攻城用的云梯和磨粉的工具。相传曾发明多种工具。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其为“祖师”。可以从课题引入,设问:你知道鲁班这个人吗?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用于这里。 从“很聪明”、“很用心”可以了解到这是鲁班取得成功的基础。 写鲁班建造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雨的亭子是鲁班造伞的最初动机。 “可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这两个句子是鲁班能够发明伞的动力。教师可以在这两个句子上深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学文的时候可以借助插图帮助理解。 叶脉:叶片上分布的细管状构造,主要由细而长的细胞构成,分布到叶片的各个部分,作用是输送水分和养料等。叶脉给了鲁班启发,由此,鲁班发明了伞架。引导学生明白留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重要。 写了制作伞的步骤,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将过程叙述得清楚、有条理,让人一看就明白。 同桌可以讨论一下,伞最后形成时是怎样的,可以比划一下,也可以画一下。老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你还想对现在的伞作一个什么样的改进。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鲁班造伞的过程应该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211段) 在这些生字中,建议重点指导“遮”、“傅”、“劈”的书写。 课后第1题: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鲁班造伞的过程。可以同桌互相讲一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 课后第2题: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后第3题:第一句话是递进关系,第二句是并列关系。教学时,不要要求学生说出是哪种关系,而要让学生感受这种表达,会用这样的句式。教学设计参考一、以旧引新,学习课文1. 老师语言提示:对于我国古代的鲁班,大家知道吗?你知道鲁班发明过什么?2. 出示课题:鲁班造伞的传说。3. 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1. 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把课文的生字与词语放进课文中认识理解,把它们弄明白。三、再读课文,掌握故事脉络1. 再一次自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思考:(1)鲁班造伞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2)你认为鲁班造伞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2. 同桌讨论一下,伞最后成形时是怎么做的。可以比画一下,也可以画一下。3. 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再读一下。四、精读课文,启发教育1. 自己读课文并思考:(1)鲁班为什么会成为古代有名的工匠?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2)学完这个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或者教育?2. 同桌讨论学习。3. 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一听。4. 汇报学习情况,老师相机点拨。5. 齐读课文。6. 请生上台讲故事,如能将自己的思考及感想加进去则更好。五、拓展学习,活跃思维1. 齐读课文。2. 老师可以抛出问题:你们还想对现在的伞作个什么改进?增加它哪方面的功能,或者使哪方面的功能更完善?3. 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带来伞的实物进行创造性思考。4. 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要肯定合理的,对于胡思乱想的创造既要鼓励其想法的新颖大胆,又要引导它的合理性、可行性。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合理创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想法的小组不必强行编造一些不负责任的“发明创造”。因为从中他们也受到启发和教育,已经有这些创造的意识了,也应该给以激励性评价。5. 老师评价总结。6. 齐读课文后,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关于鲁班发明其他东西的资料,讲给大家听一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