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1《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54526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1《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1《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1《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1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2、巧妙的构思。学习难点记叙和描写相结合。学习过程预习检测1、给下列生字注音。耸肩()倔强()卷帙()滑稽()脉搏()不屑()2、解释下列词语。赫赫英名:兴高采烈:窃窃私语:心不在焉:漫不经心:3、知识链接。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一、导入: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2、课文是否就写了伽利略这一个发现?3、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明确:(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4、那么根据课文内容,课题要不要修改为“伽利略传”等?三、再读课文,自主思考:1、课文为什么要介绍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2、认真阅读课文。假如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提示: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速读812段,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四、小组合作,探究写法。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构思巧妙在何处?(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教学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3、对下列描写性语句,从描写的方法或角度进行赏析。(1)、第二段:“链条似乎,那盏似乎,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加点字说明了什么?(2)、第五节“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3)、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何用作?五、拓展。1、收集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2、搜集有关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说说他们成功的经验。3、请运用“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默默无闻、一劳永逸、兴高采烈”等5个成语扩展成一段话。六、作业以自己的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或者创造发明为内容,写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同时附上一篇总结成败经验的小汇报。附送: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2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学习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长超 1944年生,上海南汇人,研究员,九三学社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了解背景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3、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实报道(科普小品),是记叙文的一种,预习自测1、注音:可望不可即( ) 小心翼翼( )( ) 一叶( )孤舟2、解词:昂首挺立:里程碑: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二、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拼音的写上汉字。悬( )挂绕( )着铁锹( )溅( )落驾( )狭( )( )醒燃料(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1)运行不息:(2)可望而不可即:(3)遥遥在望:(4)小心翼翼:3、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奔、飞、驶)去。(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4、下面几个句子是比喻句的有( )在茫茫太空,月球是地球的近邻。“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24、月亮上的足迹预习自测1注音:可望不可即j 小心翼翼yy 一叶y孤舟2.解词:昂首挺立昂着头直直得站着,形容斗志高,士气旺。里程碑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一、质疑探究:1、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2、(1)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2)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月壤和月岩。树立登月纪念碑。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插上美国的星条旗。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3)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4) “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二、当堂检测:一、1.xun ro qio jin 驶 窄 唤 罐2.(1)息:停止。(2)即:靠近;接触。(3)遥遥: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4)翼翼:严肃谨慎。3.(1)探索 (2)奔 (3)悬 (4)观察4. 5.(1)A (2)B (3)B 6.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