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4.3《谁流得更快一些》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54387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4.3《谁流得更快一些》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4.3《谁流得更快一些》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4.3《谁流得更快一些》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4.3谁流得更快一些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一、教材分析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是会流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课通过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会流动,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学生通过问题、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液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设计流动比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比赛规则、设想比赛方法,理解公平实验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其次是运用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对液体流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思考。最后是液体和的固体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的基本特征。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及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三个月左右,对其相关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控制相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本课以及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重点注意培养。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得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2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3通过学习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别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1块塑料板、3个滴管、带有刻度的纸杯、面巾纸等。四、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知识延伸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确立公平的比赛规则及比赛方法。在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并内化,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结合我校(导学、互学、练学) 的“三学”模式,本节课我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导 学】 这周,我们班上举行了冬季长跑赛,同学们还记得吗?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要进行一次比赛。不过这次同学们不是参赛队员,而是当裁判员,好吗?那么谁是参赛的队员呢?你们想知道吗?(教师出示水、油、洗洁精)是这三种液体,那么这三种液体谁“跑”得更快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课题)【比赛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学校在前一段时间刚进行完秋季越野赛,再次提起那次比赛学生们还同样激动不已,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所以我在开课伊始以要进行液体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亲身经历,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课堂上,我注重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本环节从以下四方面展开:1提出猜想 【互 学】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比较这三种液体,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你认为哪种液体流的更快?为什么?请将你的猜测记录在书中的表格了。”【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哪一种液体流动的更快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2设计流动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 学生对三种液体谁流的更快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是比赛就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你认为这三名队员在哪进行比赛最好呢?(比赛方法)比赛时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公平呢?请本次比赛的裁判员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再进行讨论。” 【首先给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向和时间,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比赛方法和比赛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补充、完善一些不完整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根据汇报板书:比赛方法及注意问题)】 “有这么多比赛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你选择的方法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呢?” 【学生在选择方法的同时,明确这种方法所要使用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的进行实验。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实验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就应对学生们的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3实验验证,分析整理 【练 学】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同学们一定都着急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小组选择好的方法进行公平比赛,比赛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将比赛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但在学生各自不同的选择中,明确要注意的问题(除三种液体不同之外,其他条件要尽量相同。)这样比赛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使学生形成使用对比实验验证时,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实验结束提问:“哪种液体流动得最快?与你最初的猜测一样吗?”【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的同时头脑中很自然的形成问题的提升:为什么同样是液体,它们的流动速度却不同?】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头脑中一定对这三种液体又有了新的疑问对吗?是不是想知道为什么同样是液体,它们的流动速度却不同呢?” 【学生们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之后,对液体都会流动,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对这个问题能够自行提出并准确的作出解释。】在学生作出解释后提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三种液体黏度不同的?” 【学生在经历实验的过程中,对三种液体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从而能比较轻松的概括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黏度的影响的科学概念,并通过观察能对三种液体的黏度不同作出自己的解释。】 4液体和固体的比较 教师出示前一节课水和油的维恩图,提问:“洗洁精具有水和油的共同特点吗?”在学生发表看法后,出示液体和固体的维恩图,让学生展开讨论,液体和固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展示两种物质的区别。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液体和固体的概念。(三)归纳研讨,拓展运用 教师小结,三种液体谁流的更快一些,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却经历了问题、猜测、讨论、交流、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等系列过程,可见生活中许多结论都离不开有力证据的证实。同时要求学生思考:1 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喝牛奶时,最后总是喝不干净,这是怎么回事呢?”3“液体会流动,那么会流动的物质都是液体吗?” 【通过归纳、拓展环节,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并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同时也为研究空气的相关内容打下伏笔。】(四)板书设计 3 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赛方法: 注意问题:液体黏度越大流动越慢【板书我采用了图画和文字并列的方式呈现,简单的图画展示了比赛的方法,文字提示学生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图画和文字的结合,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时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同时也突出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六、教学反思 经历了这一段时间对本课教材的反复研究,以及在胡老师指导及其他同行的帮助下,得以完整呈现,下面具体谈谈本课的反思。1.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对刚刚接触科学学科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谁流得更快一些应该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堂实验课。我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前不久班级刚刚举行的冬季长跑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很快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虽然这次学生不是比赛者,但是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裁判员,学生于是成了此次流动比赛的参与者,因此,能够非常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设计流动比赛活动中来。 2.及时调整问题,明确学生思考方向,有效落实难点。 在设计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这一环节,我最初设计的问题是“怎样比赛呢?怎样比才公平呢?”前一个问题是针对比赛方法,而后一个问题针对比赛规则,可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我发现,前一个问题误导了学生,他们并没有围绕比赛方法进行讨论,而是说实验时应该要公平公正,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及时调整。“你认为这三名队员在哪儿进行比赛好呢?”问题调整后,学生很容易想出比赛方法来,更有效的对本课的难点加以落实,使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图文板书,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采用了图画和文字并列的方式呈现,简单的图画不仅展示了比赛的方法,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文字提示学生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图画和文字的结合,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时,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的实验方法,同时也突出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 4.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口头评价,而这种评价的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情真意切的、充满着激励的,它才能像催化剂一样,催学生奋进。在这节课中我适时地运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们探究兴趣。比如:“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会像科学家一样发现很多,收获很多”、“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的速度快,实验的动作轻,发现的问题多。”在这种鼓励下,小组活动又快又好,各组成员互相配合,大胆想象、实验,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1.作为三年级的科学老师容易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能力更差,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很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就是让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教师也不放心。我在教学前也有这样的担心,可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对事物的好奇心更强,只要教师引导到位,他们做的同样出色,同样精彩。 2.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动手操作的熟练,认真细致的观察,思维与语言的统一等方面还应该加强。附送: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新版)教科版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猜谜引入1、谈话: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会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打一身边的事物。2、谈话: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身边的材料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课题:周围的空气) 猜谜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设计猜谜的形式作为教学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找空气活动1:用保鲜袋收集空气。用扇子感受空气的存在。1、谈话:老师在每个实验桌上准备了几个袋子,你们能不能抓住一袋空气?在收集的过程中,运用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空气。2、提问:刚才同学们抓了空气,肯定有很多的发现,谁来说说,你们都发现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谈话:拿出你们的1号实验盒。你们能利用里面的气球、扇子感受空气的存在吗?4、谈话:说说自己的体会和发现。(板书:空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1、尝试找空气;2、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3、简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4、学生利用器材自主探究;感受、体会、描述空气的特点。学生用薄而透明的保鲜袋收集空气,装满后扎紧袋口。这样,原来看不到的空气就可以“看”到了。这也为第二步感受空气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尝一尝、闻一闻,初步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压一压、用尖物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在手上或脸上去感觉一下空气。同时再给学生几种材料,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空气是会流动的。活动2:设计实验检验粉笔、乒乓球、砖块、海绵、混泥土块等物体里是否有空气。1、谈话:拿出你们的2号实验盒,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你们猜一猜这些物体里有空气吗?2、提问:你能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吗?你打算怎样做?3、谈话: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板书: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1、学生做出猜想;2、说出自己的验证方法;3、自主探究证明;4、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做出思考;5、互相交流。学生猜想时,不能使学生养成“瞎蒙”的习惯,猜想是需要根据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包括器材和方法)去“找”,这才是“找空气”活动的重点,让学生在能力培养上能更进一步。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次“问题一猜想-设计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更多的实例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三、空气占据空间活动1、“吹气球”游戏1、谈话:刚才同学们玩了空气,发现了空气有这么多的秘密,老师心里也非常痒痒,也想来玩一玩空气,可不可以?老师玩空气的方法可有点不一样。(出示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2、提问:老师要吹大气球,你们先猜猜,吹不吹的大?3、谈话:拿出你们的3号实验盒中的材料,请每个小组的“大力士”吹,看看学生能不能吹大?4、谈话:那在实验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5、提问:我们的“大力士”为什么吹不大气球呢?你有什么方法使气球吹大?6、提问:为什么都是矿泉水瓶,大有洞的瓶子把气球吹大了,而没打洞的就吹不大呢?这是怎么回事?(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做出猜测。 2、学生讲解有关的实验注意事项。 3、学生吹气球。 4、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做出思考。 5、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6、学生利用锥子在瓶身扎洞,再次吹气球。 7、学生达成共识:空气占据空间。为了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理解透彻,此活动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景,鼓励预测实验验证,形成问题设计实验,完善方法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深入问题,激发思维展示交流,强化概念。活动2、表演魔术“听话的小球” 1、谈话: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实在是太出色了,为了表扬大家,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出示材料: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瓶盖上有孔)、剩有水的水槽。 2、老师演示:先用手按住瓶盖上的小洞,用空矿泉水瓶把乒乓球垂直扣在水中,乒乓球停留水底;然后放开按住瓶盖的手指,用手控制小孔的空气进出量,使乒乓球在水中来回的跳动。 观察 采用表演魔术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强化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