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3 馒头发霉了教案6 青岛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648675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3 馒头发霉了教案6 青岛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3 馒头发霉了教案6 青岛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3 馒头发霉了教案6 青岛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3 馒头发霉了教案6 青岛版 “馒头发霉了”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这种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教材的重点是研究发霉的条件,如果按部就班的讲学生没有兴趣。于是我对教学方案进行了修改,再另外几个班试教,效果大不相同,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所以我把当时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愿与大家分享。一 、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发霉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条件许可将发霉物体带来。关于霉的有关资料如:视频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观察发霉的物体,谁能将你看到的情况给大家描述一下? (目的是让学生说出什么物体发霉,物体发霉的样子,和环境,为进一步认识 霉奠定基础。)(二)学生交流:生1,我家的馒头发霉了,馒头上有黑色的毛,生2,我家的面包发霉了,面包上有绿色的点, 师:有几个?面积大吗/生2,刚开始小,不多,放了几天就更多了,而切多了黑色的毛。师:从这一点你能联想到什么?(霉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繁殖)生3,我家的橘子发霉了,橘子上有绿色的毛,还有白色的点,而且橘子坏了,发软。师:从这一点你又能联想到什么?(霉可以使食物腐烂、变质、)生4,出示发霉的大米。大米发霉有黑毛。生5,出示发霉的柚子。柚子上面有白毛的丝状物。课堂特别活跃,在学生发言时我有意识的记录了物品的名称,霉的颜色目的是为下一步获得霉的知识奠定基础。(三)学生谈体会:初步认识霉师:从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们获得了关于霉的哪些知识?(一石激起前层浪,同学们又活跃起来了)生1,我知道了霉有多种颜色。生2,我知道了霉的颜色有白、黄、黑生3,我知道了霉的样子,有的长的长长的丝,有的像棉花一样。生4,我知道了发霉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有的物品会发霉。有的不会发霉,只有具备了条件下会发霉,生5,我知道了霉的害处会使食物腐烂。生6,我知道了不仅馒头发霉,其他食物也发霉。生7,我知道了霉无处不在。生8,我知道了霉有很多种,因为颜色不同。生9,我知道了,霉会生长繁殖。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交流,对霉有了初步认识:霉也是有生命的,叫做霉菌。我们还知道了霉的种类、颜色、样子,霉无处不在。霉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形成。师:关于馒头发霉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馒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霉呢?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生1做实验。下面我们来设计实验研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霉(四)通过实验研究发霉条件1分析实验,作出假设师;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生:馒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霉首先要猜测;或是作出假设,你认为发霉与什么有关?说出理由。生1:与时间有关,理由是食品放的时间长了就发霉生3:不一定,有的放很长时间也不霉师:对呀,看来时间不是主要因素,发霉还需要其他条件,(教师及时引导)生2我认为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容易发霉:所以食物要放冰箱里,晒干的食物不易发霉生4我认为温度太高也不行,太高了食物就烤干了,干果就不容易发霉。师:那我们就假设温暖吧生5我认为还与湿度有关生6我认为还与水分有关,发霉的多数是含水多的如橘子,面包,柚子师;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类型的实验/生;对比实验师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控制变量,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2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小组交流方案。教师引导从多角度进行实验,避免漏掉或雷同思考;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哪些是可以组合的?温暖-潮湿 温暖-干燥 寒冷-潮湿 寒冷-干燥学生课外进行实验。第一课时结束。感悟:在第一课时上,我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己感悟关于霉的知识,通过分析得到结论,而不是老师告诉的,可以看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知识理解了,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第二课时 一周后(一)请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我在黑板上列表,划正字小 组条件组合发霉情况1温暖 潮湿 时间长4个正字2温暖 干燥 时间长13寒冷 潮湿 时间长04寒冷 干燥 时间长15阳光 潮湿56黑暗 潮湿87阳光 干燥08黑暗 干燥0结论;发霉的条件是:与温暖和潮湿有关,与寒冷、干燥 阳光 黑暗 时间长关系不大。(二)理解怎样防止食品和物品发霉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物体发霉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预防物品和食物发霉呢?说出你的方法和理由(目的是理解、应用、发霉条件,巩固所学知识,理解科学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科学可以改善生活。)1、小组讨论课文第9页10页图的依据2、汇报交流 小组1真空包装;隔绝空气,与空气中的菌隔绝,防止污染,长时间保存,小组2放干燥剂;断绝潮湿,霉菌就不能生长,小组3放冰箱里;发霉条件是温暖,寒冷不符合发霉条件,所以食品不容易发霉小组4太阳爆晒,是杀死细菌,而且是高温,不符和发霉条件,小组5食品小包装;隔绝空气,短时间内吃掉,不容易发霉(三)观看视频:了解霉的其他用途附送: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4 食用菌教学设计1 青岛版【教案背景】食用菌是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教学本课需1课时。课前需要学生搜集有关食用菌资料、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到的标本、查阅资料等信息源,熟悉食用菌的种类并通过观察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活动二借助放大镜观察采集到的各种蘑菇,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并引导从观察外部结构特点,然后观察蘑菇各部分的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通过病毒、细菌以及馒头发霉了等课时的学习,对微小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对于真菌世界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教材通过蘑菇这种常见的菌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加深入的让学生了解真菌,感受和感知真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丰富学生的视野,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亲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搜集等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在学生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并深入探究食用菌的各种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学过程】一、 创设游戏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学生今天让老师测一测你的智力好吗?(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谜面)活动进行完了问大家:同学们吃过蘑菇吗?它们的营养价值怎样?在进行总结后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食用菌,引出并板书课题。二、 交流互动探究新知:活动1交流展示认识有关蘑菇的知识:通过课前的搜集和采集活动,我们已经对食用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的收获都不少,我感觉把我们班同学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起来的话,完全可以搞一次食用菌展览,保准让参观者大吃一惊。今天就由你们来组织一次展览活动好吗?展览完毕后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学生展览后分组汇报:学生可能会从颜色、种类、生长环境,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可帮助做适当的总结。教师小结如:蘑菇大多出现在春秋季节的雨后等。活动2看看画画认识蘑菇的结构:借助放大镜、镊子等工具观察采集来的蘑菇,认识蘑菇各部分的名称。今天大家对于食用菌有了很多的认识,让我们分小组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观察工具分小组观察。谈话:哪组的同学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生1:它们的样子很像一把伞。生2:有些食用菌的上面有一个帽子。生3:我知道这个帽子叫菌盖。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谈一谈。生:我是通过课下观察和搜集资料知道的。师:你们还知道什么知识?生1:我还知道蘑菇由菌盖、菌柄、菌丝和地下菌丝组成。生2:我们小组还观察到菌盖的下面有些小褶,用手一捏,感觉到里面有很多水分。生3:我们用镊子撕开菌柄,发现菌柄里面也有一些小丝。师:同学们观察的还真仔细,知道的也不少,看来搜集资料真的很重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画一画让学生进一步清楚蘑菇的结构特点。通过阅读课本知道蘑菇的内部特点并告知学生蘑菇就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蘑菇的很多知识。今天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希望同学们能帮我解决。课件出示:蘑菇是如何繁殖的?教师引导:1.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地敲一敲,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2、学生思考交流查阅搜集到的资料等。3、教师对蘑菇繁殖及孢子发育做常识性介绍。谈话:蘑菇有很多种类,有一些已经作为了美味佳肴甚至有一些成为了上等药材,但我们生活中千万不能随便采集蘑菇,他们当中有很多是有毒的。(课件出示中毒的新闻事件:xx年洛阳事件、xx年钦州事件、xx年北京事件)谈话:我们知道了有些蘑菇有毒该怎样识别有毒蘑菇呢?引导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了解如何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四、拓展延伸:食用菌的种类很多,我们课下继续观察食用菌,写一篇关于食用菌的研究报告;也可以设计一个养蘑菇的方案,自己亲自养一养蘑菇。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堂课的收获。【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蘑菇这种生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节课以介绍知识为主,课堂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因而在课堂的组织方面尽可能的突出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见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