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勇气》(问题交流)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48644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勇气》(问题交流)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勇气》(问题交流)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勇气》(问题交流)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勇气(问题交流)教学设计 冀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颀长、迟疑、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等词语,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二、自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三、交流合作。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四、品讨朗读。1、美国伞兵的到来使他们一家遭受巨大的灾难,但法国妇女两次都以她的勇气回答说:“哦,当然啦。”比较之下,法国妇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气?(第二次)2、文章的题目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种勇气吗?明确: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3、你认为两种勇气一样吗?作者更看重哪种勇气?为什么?明确:不一样。美国伞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顽强。法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有她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五、拓展迁移。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勇气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勇气的重要性。六、请同学畅谈对文中人物的印象看法。问题一:在整个故事中,联系美国伞兵所作所为,你认为他表现了怎样的“勇气”?答案不要求统一。问题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再见了,亲人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冀教版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都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情景。这三个段落写法大体相同,都是先讲送别时说的话,再回忆深厚的情谊,最后赞美深厚的感情。同时,这三个自然段都以反问句结尾,避免了表达上的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为什么摇头呢?”作者虽未直接去描写朝鲜老妈妈,但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一定是在志愿军劝她回家休息时,她摇头了,坚持一定要送,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本文多处使用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第二部分描写了列车开动时亲人告别的动人场面。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登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战士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反复地用呼唤方式来表达。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课文虽没有直接去写列车已经开动,但透过字面,我们仿佛能够看见此时此刻列车正载着志愿军战士离开了曾经并肩战斗的朝鲜人民。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建议: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课前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时,可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三、读中悟情,以情品读。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用笔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要完全交给学生。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点词句上来。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五、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