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36726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学案例黄陂区罗汉小学 耿利春 手机 13720193489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引入,以设计制作做一个能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为主线,强调学生动手制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引导学生用事实证据来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知道科学是讲证据的,逐渐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较好地实现科学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设计、合作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必要,获得 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掌握制作立方体框架的操作过程,理解斜杆的“推”和“拉”的作用。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 筷子、橡皮筋。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1、谈话引入,课件出示框架结构建筑图片及鸟巢、铁路、桥梁上的框架图片,学生欣赏。 2、教师导入: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框架,研究框架结构。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情景氛围,引导学生去观察 ,了解生活中的问题。二、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师:三角形和长方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下面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框架做起,试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师:制作上有困难吗?下面同学们就试做,把你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并做好记录。师:提问:遇到什么问题了没有?生:老师,我发现三角形的好做些。生:长方形的不好做,容易弯折。师:观察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师:做三角形同学们是没有问题的,缠绕长方形是要讲究方法的, 教师边示范缠绕橡皮筋的方法边解说:先把橡皮筋绕成两圈,再拿两根筷子,交叉成直角,一根上面一根下面,把橡皮筋套在下面的筷子,绕过上面一根筷子,再套到下面一根筷子,同学们再试试,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框架。设计意图:橡皮筋的缠绕方法不当会影响制作的速度,还会对框架的稳定性造成干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经历问题、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师:在做好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后,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把手放在两个框架的顶端,用手按一按,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一样?在受力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用适当大小的力,不要用力过大,两次用力差不多大。)生: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生:长方形框架不稳固,容易变形。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课件出示帮助学生理解。)当力作用在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两边向外扩张,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拉力的作用,达到平衡。三角形框架的三根小棒相互牵制着,让它们谁也不能动,不像是四边形的框架,往下一压,其他的点全都移动了。设计意图:关于三角形受力情况的描述是抽象的,必须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展开,再借助课件,更加直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科学概念的理解。 师:容易变形的四边形框架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不变形吗? 生:可以加小棒。师:现在有同学们想到了加小棒的方法,那这小棒该怎样加呢?请同学们自己试试看,怎样才能让它不变形?(小组完成后,汇报自己的想法。)生:我们小组是分别在长与宽的中点加了两根小棒。生:我们是在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上加的小棒,但小棒不够长,我们就把两根绑在一起,当一根用。生:我们是在对角线和中点上加了四根小棒,它更牢固了。师:刚才同学们真会想办法,加小棒就是加的斜杠,那这个斜杠起了什么作用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播放斜杆“推和拉”的作用的慢动作,观察加了斜杠后的长方形在结构上有什么变化?。师:回顾在我们身边看到的一些大型框架结构一般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师生共同得到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越多,框架就越稳定。 设计意图: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推拉作用,亲自感受怎样使变形的长方形框架变正, 再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演示了三角形稳固原理和斜杆“推”、拉“的作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三、制做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 师: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难度高一点的挑战,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立体模型,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它需要多少材料呢?生:老师,我知道,需要12根小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给同学们说一下好吗?生:我是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到的,它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生:它要有8根横杠,4根竖杠。师:好,看来同学们已有正方体的草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对制作方体框架的材料也心中有数了,下面各小组就开始制作正方体框架。课堂上充满了欢声、愉悦的笑语,学生们在各自小组中欢快、紧张的忙碌着,他们开始了小主人的创作、 师:各小组已经做好了,同学们真不错!下面我们就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框架承重能力有多大?怎么测试呢?生:在上面加文具盒。生:在上面加书。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强调:在加书的时候要放中间,轻轻放下去。生:我只加了一本书,它就歪了。生:加了一个文具盒框架就斜了。 师:看来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不怎么样?你们有办法加大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力吗? 生:可以加斜杠。师:不错!那小组同学讨论: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呢?又加几根斜杆呢?如果正方体承载的是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师:小组商讨好后,每组就用4根斜杆加固这个正方形框架,下面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在加固正方体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不急于动手,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加斜杆,学以致用,便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另外,让学生思考:如果正方体承载的是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用较少的材料来制作承重能力较好的正方体,向学生渗透了节约意识。 师:把做好的框架拿到讲台上在展示,各组加了斜杆后的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又是多少呢?。师生演示分析,得出结论:果然加了斜杆后承重能力大大增强了。师:你知道这些斜杠有什么作用吗?生:它可以让正方体不变形。生:它可以让正方体更牢固。生:它可以防止正方体框架倒塌。生:它和横杠、竖杠构成了三角形。师:那你们数一数这个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设计意图: 框架的稳定性还得归功于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在数框架中三角形的个数,得出了三角形个数越多,稳定性越好的科学结论。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欢悦的笑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四、应用扩展师:那同学们再回想一下,我们的铁路、桥梁为什么要做成框架形的?生:框架结构稳固性是很好的。生:铁路、桥梁框架的材料是钢铁做的,它就更牢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再想一想,框架结构还有什么优点吗?生:能支撑很大的空间。生:能节约材料。生:能减少风对它的干扰。师:框架结构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还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框架结构吗?师:关于框架结构还蕴涵了很多的科学知识,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学到,同学们也可以查找资料或者请教别人继续研究。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科学来自与生活,科学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树立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意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贯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以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接近学生活的课堂情景氛围,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在认知方面建立了三角形的个数越多,稳定性越好的科学结论。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操作的过程中,形象生动的提示同学们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融入“发展与创新”课题的理念,设计教学过程时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寻求创设多元开放课堂的切入点,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做到既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即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又能共同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评价过程中,即重视了评价的多样性,更重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虽然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科学的真谛,更好地实现科学的三维目标,圆满地完成科学启蒙任务,使科学素养之花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学设计及反思 旬阳县甘溪镇中心学校 郭庭霞 一、教材依据做框架是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等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第五课的内容。二、设计思路: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发现三角形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进行加固,发现斜杆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加固一个立体框架。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这类课往往与单纯的制作课造成混淆,为了避免学生最后的收获只是“我会做框架了”,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探究与制作”相结合。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么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引导学生用事实证据来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知道科学是讲证据的,逐渐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1、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2、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方体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设计、合作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必要,获得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五、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六、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框架、长方形框架、正方体框架、橡皮筋、筷子。 七、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引入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尧柏水泥厂图片) 2.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过山车、高架铁塔、电视塔等)这些建筑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3.师介绍: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框架,研究框架结构。(板书:做框架)1.观察介绍。2.交流对这些物体的认识。(设计意图:用我们本地的有名建筑,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尧柏水泥厂传送带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给学生设下悬念。)二、实验(一)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长方形框架1.关于框架结构你们最想研究的是什么?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框架结构的建筑,它们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2.这些形状的框架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四边形框架。3.教给学生橡皮筋的缠绕方法。4.教师观察指导。5.这么容易变形的四边形你们能想办法加固吗?6.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加斜杆后的正方形在结构上有什么变化?(把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1.观察思考,提出问题。2.小组合作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正方形框架。3.把手放在框架的顶端,用手按一按,再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一样?4.交流感受(三角形框架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容易变形。) 5.小组讨论加固四边形框架的方法。6.加固、展示。7.观察、交流。三、实验(二)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1.出示已做好的正方体框架,激发学生挑战欲望,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2.为了迅速完成任务,鼓励学生提出好的方法和建议?3.巡视指导(分工、木棒位置、皮筋捆扎方法)。4.测试我们的框架承重能力有多大?(在上面放课本)5.指导学生加固正方体框架,讨论: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加几根?如果正方体承载的是向下的压力,那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做正方体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不急于动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斜杆,学以致用,便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另外让学生思考:如果正方体承载的是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用较少的材料来制作承重能力较好的正方体,向学生渗透了节约意识。)6.作品展评。7.为什么这个简单的正方体框架能承受如此重量?8.数一数这个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最终框架的稳定性还得归功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当学生在数框架中三角形的个数,发现三角形个数越多,稳定性越好时,三角形稳定性的科学概念已经成为学生脑海中又一深深的烙印了)9.如果把这个正方体框架的小棒换成钢铁,你们认为结果如何?再回过头来观察一下这些大型框架结构的“小格子”一般是什么形状?解释这是为什么?1.讨论、交流。先做两个正方形,再用4根棒把两个正方形连接起来。橡皮筋的缠绕方法与四边形框架上缠绕的方法相同。每条边尽量相等。2.小组合作,制作正方体框架3.讨论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方法4.小组合作加固正方体框架5.测试加固后的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有多大?(1) 猜测(2) 测试6.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让学生从中体验框架结构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四、应用拓展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薛薛嵱1010101010101010101010嵨饑H伀倀儀帀漀嵨灨洗脈10嵨鄹H伀倀儀帀漀嵨鬐H伀倀儀帀漀嵨鬐脈11嵨鄹脈11嵨灨洗H伀倀儀帀漀嵨H伀倀儀帀漀H伀倀儀帀漀灨洗脈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餀1111111111111111111111餀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葠摧葠摧葠摧葠摧墄葠摧抄葠摧葠摧搒12愁摧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禓12121212121212嵨灨洗H伀倀儀漀嵨灨洗脈12嵨灨洗脈H伀倀儀漀桰嵨灨洗脈H伀倀儀帀漀桰嵨饑脈H伀倀儀帀漀桰嵨灨洗H伀倀儀帀漀嵨饑H伀倀儀帀洀漈嵨饑H伀倀儀帀漀嵨饑H伀倀儀漀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膛染12嵨饑脈12嵨灨洗伀倀儀帀渀漀嵨灨洗脈H伀倀儀帀漀桰嵨饑脈H伀倀儀帀漀桰嵨灨洗13庁漀桰1313嵨灨洗脈H伀倀儀尀脈瀁h1313嵨饑脈H伀倀儀尀脈瀁h1313嵨灨洗H伀倀儀帀漀嵨灨洗13瀁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踀131313131313q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圀怂朅嵤氀1313131313最嵤氀13131313b葠摧葞摧抄葠摧葠摧葠摧葠摧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飂炂喂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嵨灨洗瀁彨幞13嵨灨洗瀁彨幞琀14嵨灨洗伀倀儀帀漀嵨灨洗伀倀儀帀渀漀嵨饑脈14嵨灨洗H伀倀儀帀漀嵨灨洗H伀倀儀漀嵨灨洗脈14嵨鰐脈141414141414141414141414吀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搒14晉14朁嵤氀14141414贀14摫1414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