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物理《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新课标基础达标题及详细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31300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物理《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新课标基础达标题及详细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人教版物理《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新课标基础达标题及详细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人教版物理《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新课标基础达标题及详细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物理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新课标基础达标题及详细解析2019-2020年人教版物理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新课标基础达标题及详细解析命题范围: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 试卷特点:试卷编写突出教育新理念,紧扣教学新课标,把握教改新动向。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本部分知识在生活中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在编写题目时注意了物理联系实际生活,尽量从生活中的现象出题;启示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复习物理知识,还要注重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同学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回味有趣的生活和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同学们学的更轻松愉快。第卷(选择题 共3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该选项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第1题图1.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 A. 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使音叉尽快停下来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2.下列四幅图片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 B C D3下面所做的探究性活动与结论不匹配的是 ( )A活动:用油炸油条而不用水 结论:油热得快B活动:手影游戏 结论:光沿直线传播C活动: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 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D活动:说话声把要上钩的鱼吓跑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教室室内温度是26,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沾上水后,发现温度计的示数( )A下降B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D先是升后下降。第5题图5、如图所示把装有水的试管放到正在加热且沸腾的开水中(1标准大气压),试管里的水将会 ( )A. 温度达到100,且会沸腾 B. 温度达到100,不会沸腾C. 温度不到100,不会沸腾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第6题图6如图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声音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抽气A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B声源发声太强,换用发声较弱的声源;C离实验瓶远一点,就可以听不到声音;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7有A、B、C三块凸透镜,现用这三块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记录如下:透镜像的性质A放大倒立实像B缩小倒立实像C放大正立虚像由此可知A、B、C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A、fAfBfc B、fcfAfB C、fAfBfc D、fBfcfA8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8题图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9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 ( ) 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D先汽化后液10把图5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 ) A保持在原来位置 B靠近透镜C远离透镜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第10题图第11题图11、如图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探究声音的 (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12、潜在水中的运动员可以看到岸上的树,那么他看到的是 ( ) A.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B.变高了的树的虚像C.变低了的树的实像 D.变低了的树的虚像第13题图13、如图2所示,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14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 轰隆的雷声震耳欲聋 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美妙的音乐使人陶醉 人的声带的振动能引起周围空气振动15在放映幻灯片时,要使得银幕上的像更大一些,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使幻灯机靠近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大 B、使幻灯机远离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大 C、使幻灯机靠近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小 D、使幻灯机远离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小16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受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17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AB照射时,会发现像比原来亮多了,这是因为 ( )A、光照到像上所以像变亮B、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比原来亮C、光照到镜子上发生反射,使物体变亮D、光照射像后,人的感觉不同 第17题图第卷(非选择题 共66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将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第2题图1盈盈在弹奏古筝时,古筝的琴弦因为_而发声:登上月球的两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声音_;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这是因为她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相对比较_的缘故2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甲所示,会看到正立 的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3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第4题图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小丽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 。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该图像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信息一 : 。信息二: 。6.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发生_(选填“反射”或“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第5题图第6题图7,由于河面总有水波起伏,像许多取向不同的平面镜,能使光发生 (选填“反射”或“折射”)所以在观看河岸边的城市夜景时,往往发现每盏灯在水里的像不是一盏灯,而是一条光柱.图中 (只填序号)的光学原理与上述情况相同 第7题图 A、放大的字 B、小孔成像 C、手影 D、倒影第8题图8、小民同学做“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图中的情景,可知该同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有关。9在上图中,小明与小强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_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并且两次线的松紧程度一样,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第9题图10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 ,对太阳光有 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11.如图所示是两个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从图形可知 图响度大, 图音调高。第11题图三.作图题(12题、13题每题2分,14题4分,共8分)12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作光源A发出的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通过B点。光源 第12题图 第13题图13如图所示太阳光与地面成45角斜射过来,要使光线沿竖直方向反射入井中,求作平面镜的位置,保留作图的痕迹。14一束光线射向某个光学元件后的传播情况如图13所示在图(a)、(b)中的恰当位置分别画出不同的光学元件ab 第14题图四. 实验与探究(15题5分,16题5分,17题7分,18题4分,19题4分,20题4分,共29分)15. 为了粗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强拿一张白纸和一把刻度尺,利用太阳光作光源进行了实验.请将以下实验步骤的每一步叙述补充完整.(1)拿一个凸透镜 着太阳光;(2)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 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 最 ;(3)最后测量这个光斑到 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16.(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图中水的温度是_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一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2)如图乙所示,是某探究小组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象。图象中BC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3)如图丙所示,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甲 乙丙 第16题图17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台面平放一把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明选择透明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 关系;(3)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 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接收(填第17题图玻璃板“能”或“不能”)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像(填“虚”或“实”);(5)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刻度尺(6)实验时怎么移动蜡烛B也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18现有一个透镜,不准用手摸它的表面,怎样用简单易行的两种方法判断它是否为凸透镜,请把这两种方法写出来。19同学们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后,知道汽化和液化间有联系便就图示装置进行了对比实验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13的水,给左边试管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引到右边试管的冷水中于是同学们可同时“观察”到水的汽化和液化过程请回答下列各问(左管中始终保持有水情况)实验现象:(只说明右管中的现象) 。由右管中现象说明: 。 第19题图20小华同学自制的乐器,如图所示。木板上A、B、C、D是四个凸起的位置,橡皮筋跨过凸起,固定在木板的两端。演奏时,右手拔动橡皮筋,左手分别按住A、B、C、D处,便 第20题图能听到美妙的乐音。(1)自制乐器发出声音的响度控制方法是 _ ,音调控制方法是 _ 。(2)自制乐器属于 _ (选填“管乐器”、“弦乐器”或“打击乐器”),其音色是由 _ 因素决定。五 .综合应用题(每题4分,共8分)21. 阅读下面的短文,请回答后面的问题.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黑色花.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关.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花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很少. 请回答: (1) 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答:_ ;吸收什么颜色的光?答: ; (2) 阅读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花,请你判断白花反射的色光是 ; (3) 材料中提到“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请你通过比较红色光与蓝色光的热效应强弱回答:热效应强的色光是 ; 22请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如图A3-8所示,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 第22题图(1)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2)女孩在两个房间都能看见室外树上的鸟,而只能在甲房间听到室外鸟的“歌声”,这说明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第卷1. 答案:B 命题意图:学习物理不但学习知识,还要注重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这就是此题的目的。解题思路:由乒乓球振动间接判断是由音叉振动引起的,这种将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呈现出来的方法叫“转换法”。发散思维:类似此方法的还有研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振幅时,在敲响的鼓面上撒些纸屑,来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2. 答案:B 命题意图: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渗透于试题中,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希望同学们多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题思路:要知道液化的概念,这样只有B中图示的是液态,其它图中是固态,B中图示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树叶而液化成的小水珠。发散思维:自然现象中液化的还有“雾”等。3. 答案:A 命题意图:联系实际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问题是中考的热点。解题思路:A活动中能将面炸焦,这说明油的温度高,即沸点比水的高。发散思维:当水滴滴入热油中时会溅起“油花”也是这个原因。4. 答案:C 命题意图:熟知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解题思路:首先应明确水会蒸发,蒸发时从玻璃泡上吸热,所以温度降低,当水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再升高显示室温。发散思维:水蒸发有致冷作用,例如夏天往路面上洒水,其中就有降温的作用。5. 答案:B 命题意图:知道水沸腾时的特点及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解题思路:烧杯内的水从火焰上吸热能沸腾,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试管内的水从烧杯内的水中吸热,温度也能达到沸点(100),此时试管内外温度平衡,试管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发散思维:对于“观察水的沸腾”这个实验,同学们应认真的亲自动手做,并观察现象,同时还要掌握此实验的装置、数据处理、沸点的含义等多方面知识。6. 答案:D 命题意图:知道真空中不能传声,再次体会此实验过程。解题思路:真空中不能传声;即使瓶内是真空,手机与瓶还是接触的,固体能传声,所以能听到声音。发散思维:此实验方法是实验推导法,“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和这个实验的方法一样。7. 答案:B 命题意图: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题思路:物距U是一样的,由A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得U 解得且U ;由B可得U 解得;由C可得U解得U.发散思维:同学们可以在家用老花镜(即凸透镜)来做这个实验,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8. 答案:A 命题意图:激发同学们课下动手的兴趣,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反射现象及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题思路:由题意知成像的特点是放大的实像,那么物距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的焦距,即10cmU20cm;像与物互为倒立的,所以胶片应倒立放置,故选A;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只能反射和它相同的色光,所以 D选项中的红布只能反射红色光,其它色光将被它吸收而显黑色。发散思维:同学们还应知道怎样让像变大变小。9. 答案:C 命题意图:考查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会用升华和凝华等热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解题思路:钨丝受热先升华成钨蒸汽,当碰着灯泡壁时又凝华成钨颗粒,附着灯泡内壁上,所以用久的灯泡会变黑。发散思维:钨丝的粗细会发生变化吗?10. 答案:B 命题意图:该试题的情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 认识物理知识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解题思路:近视眼是由于眼的屈光本领过强,图像成在视网膜前;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时,使烛焰发出的光更加发散,光线经凸透镜后的像距变大。若“取下”近视眼镜,须缩小像距才可以成像,所以光屏应向前移。发散思维: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来纠正。 人 A A空气水11. 答案:C 命题意图:考查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及影响它们的因素。解题思路:吸管是因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老师用同样大的力去吹”,说明了吸管中的空气柱的振幅是不变的,即响度是不变的;“不断用剪刀将它剪短”,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发生改变,音调随之改变,故选C。发散思维:笛子发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它也是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音调的。12.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解题思路:如图所示我们取树的最高点A点,运动员能看到A点,是因为A点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后进入运动员的眼睛,折射光线将靠拢法线,运动员在沿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A点,即A点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A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虚像。发散思维:如果人站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虚像将比实际位置偏高,同学们可试着用图示的方法分析。 第12题图13. 答案:C 命题意图:要熟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题思路: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选C。发散思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这样记:平面镜是物与像的对称轴,成的像是虚像。14. 答案:C 命题意图:声的利用是中考的热点。解题思路:C项只是人从精神上的享受,不是利用声的能量。发散思维:利用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冲击、破坏能力,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利用超声波振动去除体内结石;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利用“B超”成像诊断病情。15. 答案:D 命题意图:此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新思想。解题思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得出: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也越小。幻灯机与银幕的距离为像距,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为物距,根据上面的规律应选D。发散思维:若将此题中的幻灯机换成投影仪,又该怎样调?16. 答案:B 命题意图:利用知识解决实际情景问题,会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解题思路:A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是音调高,D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的多。发散思维:同学们在百米赛跑时,记时员是以看到白烟为准,还是以听到抢声为准。17. 答案:C 命题意图: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题思路:像AB是AB的反射光线(对于平面镜是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而形成的,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是虚像;人们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视觉经验,以为光是从镜后的AB发出的。手电筒正对着像照,正好是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正好反射到AB上,使AB反射光线(对于平面镜是入射光线)更强,所以像更亮。发散思维:怎样分辨虚像和实像。第卷1. 答案:振动 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快 命题意图: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需要介质,音调的影响因素。解题思路: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随之停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女同学声音“尖细”是音调高,是因为声带振动的频率快。发散思维:古筝的同一个琴弦又是通过什么改变音调的。2. 答案:放大 缩小 命题意图:通过情景题来考查同学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解题思路:用放大镜(凸透镜)观察手指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用放大镜(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房屋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发散思维:当你拿着凸透镜靠近房屋时,你看到的像又怎样变化。3. 答案:液化 放出 上 水蒸发吸热 命题题意:考查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发生这两个过程时是吸热还是放热。解题思路:水蒸气遇到比它冷的物体时放热液化成小水珠,所以上层比下层多了一个放热的过程;手上的水遇热吸收热量蒸发成水蒸气,这样手就不感觉那么烫手。发散思维:蒸发有致冷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4. 答案: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命题意图:考查同学们的实验过程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提醒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来做实验。解题思路: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的高低决定的,频率是指物体单位时间振动的次数,划得快时频率高,划得慢时频率低。发散思维:音调高的声音比较“尖细”,音调低的声音比较“低沉”。5. 答案:(1)该物质的熔点是80;(2)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该物质是晶体(4)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15min等。(只要信息正确且有一定价值)命题意图:与物态变化相关图像是中考高频题,同学们在复习物态变化时一定要熟悉有关图像所描述的物理意义。解题思路:根据晶体溶化的特点可知该物质是晶体;AB段吸热温度升高,BC段温度达到熔点了才能溶化,在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发散思维:图像中的B点、C点物质分别处于什么状态。6. 答案:折射 命题意图:考查折射的概念。解题思路:光线在两种物质中传播同时又改变了传播的方向,所以属于折射现象。发散思维:给你一盆清水和一块平面镜,你能做这个色散实验。7. 答案:反射 D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同学们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起伏的水波相当于许多块平面镜,能成许多灯的像,当你看到一条灯柱时,是因为许多灯的像正好在一条直线上;A现象属于光的折射,B、C两图的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发散思维:D图中的倒影(即物的像)为什么比较的暗?8. 答案:温度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同学们正确使用控制变量法的能力,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认真比较两副图和是相同的,只有不同,所以是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温度有关。发散思维:解决此类题目,应认真观察、对比两幅图所表示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并思考表明的物理问题;控制变量法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9. 答案:固体能传播声音 金属丝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棉线强 命题意图:激发同学们在课下积极的去动手做一些有趣制作,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同学们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分析能力。解题思路:两个纸杯之间连接的是棉线,很明显是棉线传递的声音;由换用金属丝后听到的声音大,可知金属丝传递效果好。发散思维:由此题可知材料不同,传递声音的效果也不同。10. 答案:凸透镜 会聚 命题意图:本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题思路: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是凸透镜,饮料瓶外形符合凸透镜的形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发散思维:透过装满水的茶杯观察另一侧的手指有什么变化?这又是什么原因。A11.答案:甲 乙 命题意图:考查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及由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甲、乙两图上下距离表示振动的幅度,横着表示振动的频率,音调高低的决定因素是频率,响度大小的决定因素是振动幅度。发散思维:音调和响度完全相同的声音,如果传播介质不同,波速不同,波长是不相同的。A12. 答案:如图所示 命题意图:了解平面镜 B 成像的原理,会用作图的方法表示。解题思路: 光源A的像是它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 而成的,所以先作出虚像A,然后将A与B O 连接,即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相交点即为入射点O,再将O与A连接即为入射线。发散思维:AOA为什么画成虚线? 第12题图13. 答案:如图所示 命题意图:考查光的反射定律。 解题意图:题中要求反射光线竖直向下,这样入射 光线和反射光线已确定,再作出这两条光线夹角的 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即为 平面镜的位置。发散思维:你能否自制一个潜望镜, 并画出光路图。 第13题图14. 答案:如图所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两种作法,可任选一种。命题意图:考查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的 作图,解题思路: 由图可以看出光传播路径改变了,光学器件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要先作主光轴,因为透镜的光心在主光轴上再从转着点垂直于主光轴作透镜,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观察主光轴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关系;对于作平面镜时,先作两条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在作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发散思维:同学们认真观察凸透镜会聚光线的光路图,主光轴和一条光线平行和另一条光线相交,那么相交的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15. 答案:正对 纸 小 亮 凸透镜 命题意图: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解题思路:首先明确焦点的概念和焦距的概念,就可以完成此实验。发散思维:怎样用凸透镜“取火”。16.答案: 96 减少水量或加盖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b a 命题意图:让同学们再次经历水沸腾探究过程,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要掌握此实验的装置、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沸点的含义等多方面知识。解题思路:读数时要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从图像中可看出BC段是水平线,从横坐标判断它继续吸热,从纵坐标判断出温度不变;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发生在液体的内外部,所以a烧杯中的水沸腾。发散思维:从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101,分析为什么高于100?在b烧杯中的气泡为什么越来越小,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使气泡消失。 17.答案: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大小 到平面镜的距离 不能 虚 不变 玻璃板与刻度尺不垂直 命题意图: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解题思路: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 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光屏接受不到虚像,用光屏也就不能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只能用这种方法。发散思维:蜡烛B就是蜡烛A的替身。 18.答案:方法(1):将这个透镜靠近被观察物,如果物的像被放大,说明该透镜为凸透镜; 方法(2):将这个透镜放在阳光下或灯光下适当移动,如果出现小光斑的,说明该透镜为凸透镜。命题意图:考查同学们对凸透镜的认识。解题思路:可以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或凸透镜能成像方面设计实验。发散思维: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是否也能判断它是凸透镜。19. 答案:右管中水量增加,温度计示数升高 由右管中水量增加可知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等。 命题意图:用实验证明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提高同学们的实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水蒸气通到右管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所以右管水的温度升高,同时水量增加。发散思维:此实验说明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20. 答案:用力的大小 橡皮筋的长短 弦乐器 材料 命题意图:激发同学们课下动手的兴趣,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解题思路:响度是由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用力的大小可以改变振动的幅度;弦乐器的音调是由弦的粗细、长短、松紧决定的,这个弦乐器的橡皮筋是一根又有四个支架,所以只能通过改变长短来改变音调,从图中可以看出相邻支架的间距不相同。发散思维:二胡的音调是怎样改变的。 21.答案:红光 其它色光; 七种色光 红光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文字信息给予题,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或蕴藏于文字之中,或者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求同学们读懂文字,找出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信息,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做出回答。解题思路:不透明的有色物体只能反射和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同的色光;花反射热效应强的光,既然红花比蓝花多,说明红光的热效应强。发散思维:白色物体能反射任何色光,黑色的物体吸收任何色光。 22.答案:真空不能传声 、.声和光都可以在空气、玻璃中传播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不能 命题意图:要求同学们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题思路: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发散思维: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 室外鸟的声音,那还是能听到微小的声音,为什么?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人教版科学第四册第三单元水) (每组桌上摆放着一个装有清水的烧杯,大小不同的土豆各一个) 师:今天为每组同学准备了土豆,既有土豆“大哥”(大土豆)也有土豆“小弟”(小土豆),如果把它们放在装水的烧杯里可能会怎样? 生:沉! 生:浮! 师:究竟是沉还是浮,让我们试试吧! (学生将土豆放入水中,观察土豆的沉浮情况。) 师:土豆放在水中怎样了? 生:沉! 师:看样子,不管是土豆“大哥”还是土豆“小弟”,放进水中以后它们都沉了。谁能跟大家解释一下,土豆在水中沉下去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土豆比它同体积的水要重。 师:同意他的分析吗? 生:(齐)同意! 师:让我们把他的分析记录下来。 (教师板书:土豆比同体积水重,会沉。) 评:教师以观察和解释土豆“大哥”、土豆“小弟”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拉开本节科学课探究活动的序幕,营造童趣氛围,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为后续教学活动埋下了“伏笔”。另外,这个观察分析活动还有两个好处,一是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课的研究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二是研究了土豆在水中下沉的原因,为后面的学习理清了思路。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有趣的节目,给你们的土豆施一点“小魔法”,让土豆从水中浮起来,信不信? (学生半信半疑。教师有意挑选了土豆“大哥”,在对其稍施“魔法”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烧杯盐水中。大部分学生在观察到土豆在水中浮起的现象后齐呼“是盐水”) 师:你们认为我的“魔法”在哪里? 生:烧杯里面装的是盐水。 师:如果你们有盐水也能让土豆浮起来吗? 生:可以! 师:你们要想让自己的土豆“小弟”、土豆“大哥”浮起来,准备怎样做? 生:拿一袋精盐把它全部放进水中去。 师:我这有盐和小勺,你们认为放几勺盐到水中去以后就可以让土豆浮起来? 生:3勺 生:5勺 生:1勺 师:咱们今天来试一试,看看你们做的盐水是不是也能让土豆浮起来。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盐和勺分发到各小组,其中有些小组得到的盐是刚好能使土豆在水中浮起的,而另外一些小组只有他们一半的盐量。学生在得到盐和勺后,不断地用勺将盐放入水中搅拌,并将土豆放入盐水中观察其沉浮。当各个小组的同学将盐全部放入各自的水中后,只有盐量较多的那些小组的土豆浮了起来,而盐量较少的那些组的土豆没能浮起来。) 师:老师给大家的同样是盐,你们那儿也同样是盐水,有的组的土豆浮起来了,有的组的土豆浮不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评:教师将一个普通的科学实验现象以孩子们乐于接受的“魔法”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很快地对活动内容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唤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获得过盐水能使下沉的物体上浮的知识介绍,但他们很少亲身经历这样的活动,更很少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因此,教师在这里没有纠缠于让学生证明使土豆浮起来的水到底是不是盐水,而是直接引导学生想办法利用老师提供的盐制作盐水,使土豆浮起来。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为引导学生探究“意义”的活动获得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巧妙地设计了有结构的材料,通过盐量的不同,制造了矛盾,把学生的探究活动聚焦到有“意义”的建构中来。 生:我们刚才是一勺勺地放,放一勺就把土豆丢进去看看浮起来没有,最后把全部盐放进去,土豆还是没能浮起来。 师:放了几勺? 生:8勺。 生:我们是倒一勺盐,搅一下,搅匀了再倒一勺再搅,最后还是没有浮起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办法能让他们组的土豆浮起来? 生:我认为他们组的土豆没能浮起来,是因为他们的土豆最重、最大。 师:我们来试一试,把最重、最大的土豆和你们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小土豆交换一下,看看情况会怎样。 (两个小组的同学交换大小不同的土豆后放入各自的盐水中,原来能使小土豆浮起来小组的盐水同样使大土豆浮起来了,而原来没能使大土豆浮起来的小组的盐水,也没能使小土豆浮起来。) 评:教学材料的“结构性”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对“土豆大小”这个无关变量的研究,否定了学生自己的假设,迫使他们继续探究,这不就像科学家那样在工作么? 师:大家都看到了,当我们的土豆“大哥”和土豆“小弟”换个个,原来没能使土豆“大哥”浮起来的小组,同样没能使土豆“小弟”浮起来,看来,土豆的大小不是问题的关键。能不能再想办法让他们的土豆都能浮起来? 生:盐再放多点儿。 生:我觉得要放一袋精盐,因为我看过一篇作文,就是他把一个鸡蛋放入水里面,鸡蛋会沉,然后他放了一勺盐鸡蛋没有浮起来,然后他放了半袋盐,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最后他把一袋盐全都放进去了,鸡蛋才能浮起来。 生:我觉得他们的盐没有搅匀。 生:我也觉得他们没有把盐搅匀,因为我看出来他们那一杯没我们这一杯的水清,我们这一杯盐水像自来水一样可以看到对面的东西,他们那一组的水还有点浑,没搅匀。 师:如果我再给你们组一些盐,放入水中搅匀后,能使你们的土豆浮起来吗? 生:(不太自信)可以吧。 (教师继续分发盐给学生,学生在得到盐后加入水中搅拌最终使土豆浮了起来。) 师:看样子,给了一些盐之后,各小组的土豆都浮起来了,你们说说要想使土豆浮起来,诀窍在哪里? 生:盐要放得多。 生:盐要放得多同时还要耐心把它搅匀,土豆才能浮起来。 评:学生在经历了从推测实践分析实践收集事实的过程后,发现了盐放得足够才能使土豆浮起来,当学生获得这个科学事实后,便是开始“收麦子”的时候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发现,如果水中放盐少了,土豆浮不起来,放到一定量以后土豆才能浮起来。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土豆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盐放多了,再加上水的力量,土豆吸收了,土豆就浮了起来。 生:我认为那就是盐多浮力大。 生:我认为土豆小一点,盐可以放少一点就能浮起来。 生:人在海里面游泳,假如海里面含有不足够多的盐分,即使你不游的话,你自己安静地躺在水上面还是会浮上来。要是海水里没盐的话你就会沉下去。 (注:可能是略看了关于死海的文章) 师:大家的解释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你们能用一句简单的话科学地解释一下土豆在盐水中浮起来的道理吗? 生:我还是认为盐多浮力大。 生:把盐放在水里面它的重量就大一些。 生:土豆比同体积的水轻。 师:比同体积的什么水轻? 生:盐水。 师:那怎样表达更科学? 生:土豆比同体积的盐水轻。 (教师板书:土豆比同体积的盐水轻,会浮。) 评: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前概念的认识,通过几次反复,我们看到了学生认识的发展,看到了他们的思维沿着概念箭头往前进,终于达到了概念水平的理解,初步收获了“麦子”。 师:刚才大家是在水中放了盐使土豆浮起来的,如果给你点别的东西放到水里,也能使土豆浮起来吗? 生: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比如说石头就不行。 师:我这有糖和小米,你们今天也把它们加到水里,看看能不能使土豆浮起来。 (教师把糖、小米分别分发到各小组后,学生将糖、小米倒入水中搅拌,最终加糖搅拌的小组使土豆浮起来了,而加小米搅拌的小组没能使土豆浮起来。)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把所有的糖放进水中用勺搅,搅了很多下以后,再把土豆放进去就浮起来了。 生:我们这一组是用小米做的实验,我发现小米和盐不同,它是固体,不能化,也不能溶成液体,我们放的这些小米不能使土豆浮起来。而且小米把它垫着,土豆沉在小米之上,像沙滩上有一个巨大的石头一样。 生:我觉得能溶化的物体放进水里,土豆就能浮起来,而且要放到一定的量。 评:又一次巧妙地设计了有结构的材料,丰富了概念的内涵,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这里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定量观察的指导还有欠缺,如能在混合盐和水、糖和水、小米和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两种物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给予量的观察,相信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师:就大家今天所做实验的发现,那些能使土豆浮起来的都是用的什么样的物体? 生:可以溶化的物体。 师:小米没这样的特点吗? 生:没有。 师:是不是小米放得太少了? 生:不是,它不能溶化。 师:现在土豆又在糖水里浮了起来是怎么回事? 生:我们这组土豆浮起来的原因是放的是可溶化的糖,而且放到了一定的量。跟土豆在盐水里浮起来的道理一样。 生:土豆比同体积的糖水轻,所以会浮。 (教师板书:土豆比同体积的糖水轻,会浮。) 师:糖水、盐水和清水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糖水、盐水里面是加了东西,而且是可以溶化的。 生:糖水和盐水有味道,清水没有味道。 生:糖水和盐水是两种东西混合在一起的液体,和清水不同。 生:糖一溶化,就使水的浮力变大,使土豆浮起来了,盐也是一样的,清水不行。 师:土豆比同体积清水重,它会沉下去,比同体积盐水轻,它会浮起来,在重量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水的重量改变了! 生:我觉得是盐水比清水重。 师:怎样表达更科学? 生:盐水比同体积的清水重。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做一个实验比较一下?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 生:需要两个杯子,上面都刻有量数。 生:两个杯子里面的水要同样多,一个杯子里面放盐水,一个杯子里面放清水,放在天平的两边看谁重。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天平及量杯,演示盐水、糖水与同体积清水重的比较,使学生发现确实盐水、糖水比同体积的清水重。) 评:进一步明确“水”的重量不同是造成土豆沉浮的原因,并使用了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特点,对儿童理解科学很有益处。 师:看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水是有重量的,加了东西的水,肯定比没加东西的水重。 生: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放了糖或放了盐的水,为什么会比同体积的清水重? 生:一杯是清水里面没加东西,一杯是清水里面加了糖,糖是可溶化的物体,它溶化在清水里以后,加重了清水的重量,所以比清水重。 师: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吗? 生:同意。 评:儿童对科学表现出了穷追到底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合乎逻辑地解释了盐水、糖水都比清水重的原因,真是令人佩服! 师:我这有一个小瓶子,放在清水中它会沉,放在盐水中它不沉不浮,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全浮起来? 生:放非常非常多的盐。 师:这是什么道理呢? 生:加了很多盐的盐水会比同体积的少加盐的盐水要重,瓶子才能浮起来。 (教师请同学们回去后思考课本中的一幅插图所呈现的一个现象:杯中有三层液体,从下到上分别是糖浆、水和油。其中,葡萄浮在糖浆上,塑料浮在水上,软木塞浮在油上。解释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