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生物下册 7.4《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教案 上海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24949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六年级生物下册 7.4《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教案 上海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春)六年级生物下册 7.4《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教案 上海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春)六年级生物下册 7.4《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教案 上海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生物下册 7.4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教案 上海版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碳酸氢盐指示剂能检测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知道植物呼吸时能释放能量。 理解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以及两者间的密切联系。能力目标:学会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改变的实验操作,学会实验结果分析。 学会创设条件进行实验对比。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如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方法产生好奇心与兴趣,激发学生动手探究植物如何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学习激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碳酸氢盐指示剂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时的颜色变化。 植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的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难点:植物光合作用与生物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植物在强光照条件下存在呼吸作用。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设备仪器:大试管(7支,连塞)、温度计、小型保温瓶。试剂与材料:碳酸氢盐指示剂、氢氧化钠溶液、碱石灰、植物叶片。课前准备(可让学生共同参与制作):1、按课本第250页下图所示,提前1小时置备四支试管,每支试管内均放有少量碳酸氢盐指示剂,其中,A管内挂一包碱石灰,B管空白,C管内放一片新鲜植物叶片,D管内放入一片新鲜植物叶片,同时用不透光的黑卡纸遮盖。2、提前一天将少量黄豆浸湿发芽,放入保温瓶A内,插入温度计,瓶口用棉花封口;另取少量干黄豆,放入保温瓶B内,同样插入温度计,瓶口用棉花封口作对比实验。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复习1、当我们在呼吸时,吸入的空气经过了哪几部分结构?2、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是如何得到氧气的?又是怎样排出二氧化碳的?3、人体吸气时,肋骨和横隔膜分别是如何运动的?1、鼻、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达肺内的细支气管,最后到达肺泡。2、人体的细胞从血液中获得氧气,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送回肺泡。3、吸气时肋骨向外、向上运动,横膈膜向下运动。导入新课动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那么植物生命活动的能量从哪里来呢?是不是也有与动物一样的呼吸作用呢?听讲一、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与碳酸氢盐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置备好试剂,连接好课本250页上图实验装置,打开水流抽气泵。1、碳酸氢盐指示剂什么颜色?2、根据以前实验,碳酸氢盐指示剂遇二氧化碳气体变什么色?3、对比两组实验,现象如何?填写250页上图表格。4、两组实验现象为什么会有区别?5、从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观察1、红色。2、由红变黄。3、空气进入碳酸氢盐指示剂后,碳酸氢盐指示剂变黄色;空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再通入碳酸氢盐指示剂,碳酸氢盐指示剂由黄变淡紫。4、第一组的现象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作用;第二组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碱石灰一样,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5、当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上升时,碳酸氢盐指示剂由红变黄,当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下降时,碳酸氢盐指示剂由黄变红。二、植物与大气气体交换实验(演示四支试管的实验结果)请参加实验准备的同学,说明一下碳酸氢盐指示剂的颜色情况。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讨论:1、实验后碳酸氢盐指示剂颜色有什么变化?各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会变化?3、试管B有什么作用?4、课堂作业250页填下图表,251页上面填空。参加实验准备学生:4管密闭试管中均放有碳酸氢盐指示剂,A管中放有一小包碱石灰;B管中不放任何药品;C管中放有一片新鲜叶子;D管中放有一片新鲜叶子并用铝箔遮光。1、A管C管碳酸氢盐指示剂变淡紫,说明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了;B管无变化,说明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D管碳酸氢盐指示剂变黄色,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A管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是因为碱石灰吸收了试管里的二氧化碳;C管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是因为新鲜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D管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叶片释放出二氧化碳3、作实验空白对照。4、完成课堂作业。三、植物的呼吸与能量实验1、出示251装置图中的两个保温瓶,请参加实验准备的同学说明一下实验的开始状态(温度)。2、请学生观察两个保温瓶的即时温度。3、保温瓶A的温度为什么会上升?4、植物叶片放出二氧化碳,同时吸收氧气,同时放出能量,说明植物在进行什么作用? 5、“生命不息,呼吸不止”,生物体无时不刻需要能量维持,每一个细胞也就时时刻刻需要氧气呼吸,动物如此,植物也是如此。1、开始时温度均为23。2、保温瓶A的温度为32,保温瓶B的温度仍为23。3、保温瓶A内的种子会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了内能,使温度上升。4、与动物的呼吸作用一样,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5、听讲。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分析仔细阅读252页表格内的问题,思考、讨论后填写表格:光合作用呼吸作用1、场所含叶绿素的细胞所有生活着的细胞2、对光要求必须有光有光无光均可3、氧气放出氧气吸进氧气4、二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二氧化碳5、有机物制造有机物分解有机物6、能量把光能化学能把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所以,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两个不同的作用。课堂作业252页表格与填空六、教学后记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科学上册 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教材分析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道理根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而这一方法完全紧密地延续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材料的形状,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变了材料的厚度。本课来研究材料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为什么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了。本课分为两个活动。第一,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这个活动又可以分成两个活动来运作。一是让学生来做一做纸梁。即把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的纸梁,并认识我们所说的材料的形状就指的是材料的横截面。二是测量纸梁的抗弯曲能力。这里采用让纸梁承受垫片个数的办法,来得出相应数据,并与平展的纸片比较,认识改变材料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第二,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有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抵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研究瓦楞纸板不但可以加强对第一个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许多“视而不见”的科学现象,从而激励学生去认识更多的、较复杂的形状结构。一、教学目标1、会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通过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了解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3、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并实验研究。能够边实验边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开放的探究、设计、交流表达过程,着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4、明白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二、教学重点:学生分组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三、教学准备:1、每组1盒垫片,1个固体胶,5张同样大小的纸、瓦楞纸(5层)每组一份、架纸梁的实验盒两个。2、每组实验记录单一份。3、制作配合教学用的ppt课件一份。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疑问,揭题1、复习上一课的知识点:横梁抗弯曲能力与材料、长短、厚度、宽度有关。 同等条件下:宽度越大,抗弯曲能力越强。 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横梁立着放抗弯曲能力更强。因为立着放是增加了它的厚度,而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要比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更强。小结:增加材料的宽度与厚度,材料抗弯曲能力增强。2、出示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大桥全长36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是世界上已建成的第二长跨海大桥。 其牢固程度当然用不着我们去怀疑,它的抗弯曲能力当然绝对够强。板书:“抗弯曲能力”然而,它不用实心,而用空心的形状,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板书:“形状与” 完整揭题。二、实验探究(一)实验活动一:不同形状的纸梁的抗弯曲能力(1)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让学生观察课室的窗。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一下一些不锈钢片和不锈钢管去观察。说明:我们这里指的形状主要是看它的横截面。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做成 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4、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2)用实验来验证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很快用不锈钢作出各种形状,但我们可以用纸来代替。我们分别来测试平板的纸和折成各种形状的纸在承受重量时的区别,以便观察不同的形状对与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区别。1、制作纸梁。请学生做一回“桥梁”建筑师。 A、把一张纸放好,用以测试平板形状。另外四张纸分别做成其他的四种形状。 B、注意:每张纸只折一次,只用一次,不要反复使用。 C、要求:不能改变纸的厚度、长度和大小。 做好形状之后不能再去碰它,要保持它的性能。 D、学生开始制作纸梁,巡视指导。E、展示部分纸梁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各种形状的不同之处。2、测量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1)怎样才能比较不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呢?我们采用的是让纸梁承受垫片的方法,承受垫片个数越多,就说明什么?(抗弯曲能力越大)(2)实验时,我们应注意:A、纸梁放在两个桥墩的中间。B、只改变纸梁的形状。C、桥墩的距离和高度不变。D、放垫片,轻轻放,放中间,直至完全弯曲 触到桌面。E、每种形状的纸梁都测试一次,数据记录在表中。(3)各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纸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形状抗弯曲能力(承受垫片的个数)(4)各小组汇报。实物展示各小组作品,判断是否满足实验要求(重点是纸的长度、形状)从表格中的各个数据中大家有什么发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不同。小结:把材料做成各种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相当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3、“L”形材料的哪一部分像平放的梁,立着放了?把薄形材料弯折“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二)实验活动二:瓦楞纸板的研究1、出示瓦楞纸。 纸包装箱用的这种材料叫瓦楞纸板。 弯一弯瓦楞纸板,感觉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有多大。2、学生观察瓦楞纸,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画一画横截面,画在记录纸上)小结:A、把瓦楞纸板剖开,看看: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 形状如何?抗弯曲能力怎样?B、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有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抵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瓦楞纸一共有五层。 第一层:平板形,较软。 第二层:瓦楞形,较硬。 第三层:平版形,较软。 第四层:瓦楞形,较硬。 第五层:平板形,较软。C、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瓦楞纸板中间的波浪形增加了厚度,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从而增强了纸的抗弯曲能力。3、为什么不做成几层纸全部是波浪型呢?三、课堂总结: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抗弯曲能力。(出示图片)2、结合现在的绿色低碳的号召,迫切需要节约资源。改变材料的形状,即节省了材料,又能增强抗弯曲能力,这真是一个好办法!3、开头讲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否偷工减料?如果做成实心桥梁的话行吗?4、谁能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些什么收获?四、课外拓展1、出示建筑工地空心砖块。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空心材料?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2、瓦楞纸板中间层的波浪形就好像一个连续的拱形,拱形有什么特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3、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大家多观察多思考。板书设计: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横截面的形状:一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不同。 瓦楞纸板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