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20711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学案设计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第一课时)执教日期( )月( )日 星期( )三维目标科学概念:地球是球形的;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的地球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难点:1.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资源地球仪、用火柴梗做桅杆的玩具小船、探索宇宙光盘资料、相关图片。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一、 谈话导入学生说说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你们每天生活在广袤的大地上,有没有想过地球的形状呢?你怎么知道的?二、学习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1学生自主提出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疑问。2学生自学书P14-15页的内容,并完成自学记录表。时间人物地球形状证 据古印度古中国东汉古希腊近代1519年3讨论与反馈小组成员用实验法、讲解法上台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4.学生交流与展示5学生一起做模拟实验:进港的帆船。6各实验小组根据实验现象谈自己的体会。7阅读科学探究第11页上的“麦哲伦和他的环球航行”资料,学生讲述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小片段。1谈话:人类肉眼所及,只能看到陆地或海洋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在很早时候,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关于这,同学们觉得好奇吗?有什么想问的?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形状”,请同学们自学书P14-15页的内容,并完成自学记录表。3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请小组来汇报,可以用上老师讲台上的地球仪、有桅杆的玩具小船;麦哲伦的头像图片、麦哲伦的船队图片等。4你对他们的介绍满意吗?有补充说明的吗?5请各个小组一起来做一做“进港的帆船”,并根据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6学生阅读科学探究上的“麦哲伦和他的环球航行”,并选择片段讲述。三、本课小结1学生讲述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学生谈谈通过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历程的学习后自己的收获。1.通过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历程的研究和学习,现在你对地球的形状有什么认识?2.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请谈谈你的想法或者收获?四、课外拓展想出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其他办法。五、作业设计完成科学探究中的“智能联网”中的“选择题”。地球的形状学案设计第二课时学校: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 设计者:仇丽君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第二课时)执教日期( )月( )日 星期( )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的地球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大小的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大小教学资源探索宇宙光盘资料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一、 课堂检测导入学生回忆说说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同学们,上一课我们研究了地球的形状,谁来说说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研究经过了哪些历程?二、观看录像,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观看录像。2填写学习记录表: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事件时间国家人物3交流与讨论(1)小组派代表到视频仪上展示学习记录表。(2)学生交流、畅谈感想:这些“第一”带来的启示、感想。1谈话: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终于可以冲出地球,飞向宇宙。请同学们观看录像,然后填写学习记录表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2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1)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2)这些“第一”中带给学生什么启发,什么感想。三、认识地球的大小1了解地球赤道周长、赤道半径和地球表面积的相关数据。2.计算地球相当于多少个中国陆地面积。3.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认识地球的大小。4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5学生尝试归纳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1用PPT向学生介绍地球赤道周长、赤道半径和地球表面积。2根据这些数据同学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算一算,地球相当于多少个中国陆地面积?3.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来认识地球的大小。4.通过地球仪,了解中国在地球仪上的大小。5.小结与概括: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四、拓展活动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如果人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事,绕赤道一周后,年龄该有多大?指导学生计算:如果人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事,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答案:在原来年龄上增加3岁多一些)五、作业设计完成科学探究中的“智能联网”中的“填空题”和“课外拓展”。学生完成课时作业。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word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2、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2、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主备人:邵鸿彬 执教人: 成员:廖彩云 王娟 唐兴海 李款 吴仍辉 姜建荣 向常清教学过程调整及反思一、导入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有关大气、水、岩石的图片,明确认识)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5分组讨论设计图。(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6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三、指导画模型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的更准确些。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如俯视图和平时看到物体的角度不同)4谈话: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5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我们把书翻开,你们看这里的方格图就比我们的明胶片小了很多,你能把我们的地图正确地画到这儿吗?该怎么画?6讨论交流。7在书上制作地图。8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地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9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10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四、了解世界地形1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色是什么?它代表什么?2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认识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3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应该在哪里?北极应该在哪里?4学生回答。5小结:我们的世界一共有七大洲、四大洋,海洋在地球上占到了大部分,陆地上又是高原多,平原少。我们的家乡地处长江下游,这里属于平原,和世界上很多大江大河的下游一样,这里也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努力学习,长大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五、认识地图1提问:今天,很多同学都带来了地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地图?(学生讨论交流)2出示几个图例,提问:你能看懂地图吗?这在地图上一般都表示什么?3讲解图例。(具体图例情况参见常见的地图)六、总结全课、拓展:有句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就基本概括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情况。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板书设计:2地球的表面水岩石大气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