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含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620099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含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含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含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考点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含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两种表述方式 思维和 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 的关系问题 2 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由此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差别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存在 物质 本原 同一性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 在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 2 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 必须回答 3 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 和 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生活和实践 性质 方向 1 目前 科学家对台风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 把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 这主要体现了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C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2 判一判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 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3 2014年9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主持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听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普查工作和主要数据结果的汇报 部署下一阶段任务 张高丽指出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手段有新突破 内容有新拓展 依法普查有新进展 是一次组织科学严密 过程公开透明 信息化程度高 数据真实可靠的成功普查 上述材料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其内容包括哪些 提示 上述材料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即二者谁先谁后 谁决定谁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命题点哲学的基本问题1 2013 高考天津卷 近年来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2年3月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 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年3月 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被誉为 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新发现 说明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故A切题 答案选A B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不切题 题干不涉及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故排除C D错误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非对世界的惊异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A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以后也不会停止 这一现象表明 人们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认识不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难以回答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们的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两大哲学派别一直斗争 表明人们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认识不一 正确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很容易回答的 错误 题干反映哲学派别之争 不反映世界观对人们的影响 不符合题意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C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应用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本原问题和同一性 通常是以现代科学发现和科学预测等事例为材料来设置问题 分析判断方法 1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两方面内容 要区分材料反映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还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3 区分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与 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两者的不同 前者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后者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 的问题展开的 2 唯物主义 1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 意识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 唯物主义 近代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本原 物质 决定 朴素 形而上学 辩证 历史 3 唯心主义 1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本原 物质 意识 意识 物质 2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 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本原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 都依赖于 客观唯心主义 把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 的外化和表现 4 哲学史上存在 两个对子 即 和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意识 依赖于 决定 主观精神 人的主 观精神 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 唯物主义 辩证法 1 湖北武汉市 为了给高考学子送行 鞭炮 礼花 礼炮于2014年6月6日8时8分同时被点燃 即将去参加高考千余名考生 吸引了上万名民众围观 而格外扎眼的是 送考家长烧纸跪拜 祈祷各路神仙保佑孩子考出好成绩 从哲学上如何看送考家长的行为 提示 认为菩萨和神灵等神秘力量支配一切 主宰一切 从哲学上看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家长或考生在高考前烧香拜佛 祈求神灵保佑 是封建迷信活动 上升到哲学高度则是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 斯蒂芬 霍金的思想也比较复杂 下面是他的部分言论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整套理论 那么人类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了解上帝的想法 摘自 时间简史 1988 宇宙创造过程中 上帝没有位置 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 摘自 大设计 2010从哲学上看 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一种什么思想 斯蒂芬 霍金在两部著作中对上帝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他的世界观有了什么变化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提示 1 上帝创世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它把客观精神 如上帝 理念 绝对精神等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 斯蒂芬 霍金在两部著作中对上帝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他的世界观由原来的唯心主义逐步转向唯物主义 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命题点哲学基本派别1 2014 高考山东卷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 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 理 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 世界的本原便是 吾心 理 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 朱陆之争 实质上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 题干中朱熹认为 理 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 吾心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符合题意 故选C A B 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C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 2013 高考福建卷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是机器 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 B C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演进 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正确 是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C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派别的分析应用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基本派别时 通常要求根据材料判断是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唯心主义观点 要求准确说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观点的具体派别 分析判断方法 1 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 2 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凡认为金 木 水 火 土等为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凡认为原子等为世界的本原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凡认为物质是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3 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凡认为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的是主观唯心主义 凡强调客观精神 如上帝 理念 绝对精神等 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基本派别时 一要先回答出是什么派别 二要根据题目答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三要根据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这个派别的观点的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 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 2 产生的意义 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实现了哲学史上的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无产阶级 生物进化 古典哲学 伟大变革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 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 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 和革命性的统一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辩证法 历史观 科学性 1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 是时代的产物 这说明 A 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的精神武器2 判一判 1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B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2 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是 科学之科学 3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 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共同进步 科学分析时代条件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积极回应时代挑战 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创造力 感召力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C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命题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 纯粹思辨的观念 和 书斋里的学问 强调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 这表明 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A B C D 解析 依据材料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即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改造人类社会 符合题意 真正的哲学都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 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具有社会功能 因而 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真正的哲学的共性 不是二者的区别 不符合题意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C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分析判断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分析判断方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之一在于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命题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 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 因而 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 全面 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强调了自然科学进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D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不符合题意 B项夸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说法错误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D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判断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分析判断方法 1 首先要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理论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 分辨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是自然科学的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精华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正确的理解是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 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 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1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 活的灵魂是 群众路线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邓小平理论 其主题是 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 的问题 3 科学发展观 是 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 的结晶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独立自 主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集体智慧 强大思想武器 1 在新世纪 我们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又应该如何贯彻落实 提示 1 科学发展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我们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 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 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 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为它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 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因为它是发展的理论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 我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的创造 要善于发展 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宝库 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新的实践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命题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辩证否定的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最新成果对中国人民的探索实践起决定作用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诞生的理论成果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对以往哲学辩证否定的过程和成果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不符 实践决定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属于认识理论 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但不是决定作用 错误 该题选B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B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 习近平强调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以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正确的是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科学发展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A B C D 解析 作为这个时代的真正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正确 选A 科学发展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不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错误 解析 答案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A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分析应用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分析应用方法 1 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的贡献和主要内容 区分它们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阶段 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三个方面来全面把握理解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来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依据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知识逐层分析即可 命题探究思维建模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跟踪训练落实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