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四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619134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四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四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四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2016备考导航 知识结构回览 专题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专题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备选答案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欠税 再分配 物质前提 个人消费品 专题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社会公平 生产要素 无偿性 财政盈余 答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专题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知识线索 1 从本专题看 复习时要把握 一个核心 理清 两条主线 抓住 三个重点 一个核心 即分配 两条主线 即个人收入分配与国家收入分配 三个重点 即现阶段我国分配制度与收入分配公平 财政的作用 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2 从模块看 要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 分配 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来认识收入分配的影响及措施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认识财政 税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B C B 按劳分配 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按生产要素分配 存在于股份制企业 私营企业 外资经济和个人投资活动中 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所得 按劳动要素所得 非劳动收入 主要来自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排除按劳动要素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温馨提示按劳分配一定是在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 但公有制范畴内的分配并不都是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按资本 技术 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同样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福利是一种平均分配方式 整合点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1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 2 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 公平的收入分配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 2 维护社会公平的具体措施 从分配角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 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增加居民收入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健全以税收 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调节过高收入 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努力缩小城乡 区域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温馨提示 社会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既不是平均主义 也不是消除收入差距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提高效率 又要促进公平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大 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易错警示 1 在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 剖析 按劳分配必须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 但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如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 都属于非按劳分配 2 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剖析 按劳分配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其重要的原则是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企业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 营利状况也不相同 所以分配的消费品也存在差异 在不同企业里付出了同等劳动的劳动者 其分配所得不可能相同 等量的劳动获得等量的报酬的情形只存在于同等经营状况的企业里 这并不违背按劳分配的本意 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 属于按劳分配 剖析 农村集体经济中 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是按劳分配 而农民流转土地所得的收入 是以土地为要素所得的收入 因此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题模板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1 原因答题要素 社会主义内在要求 提高效率 刺激消费 共同富裕目标 科学发展观 发展方式 1 公平的收入分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推动生产力发展 提高经济效率 增加社会财富 3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能够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 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维护社会公平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5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维护社会公平 体现了 以人为本 的核心要求 能够推动投资 消费 出口的协调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维护社会公平 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措施答题要素 根本途径 制度保证 初次分配 再分配 效率与公平关系 财政作用 科学发展 1 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2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 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 增加居民收入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B 解析 国有企业工资属于按劳分配 股票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B正确 A C D不符合题意 D C D D D 来源 税收收入 利润收入 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包括经济建设支出 科学 教育 文化 卫生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债务支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 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与民生问题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与宏观调控 整合点2经济运行状况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的适用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减少税收 刺激总需求增长 降低失业率 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货币发行量 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扩张性财政政策 积极的货币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 增加税收 抑制总需求 稳定物价 给经济 降温 减少货币发行量 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紧缩性财政政策 从紧的货币政策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预算 国债 税收等 存贷款基准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汇率 信贷规模等 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 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通过存贷款基准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 都是经济政策 都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共同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起作用 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 我国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 易错警示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剖析 1 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需作具体分析 2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了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 在努力发展经济 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 增加财政收入是我们所要求的 3 但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国家的财政收入过多 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终也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因此 应着眼于全局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D B D D 在我国 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强制性 无偿性和固定性 流转税 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和行为税 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知识拓展 税收的作用 1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如果经济发展过热 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如果经济过冷 可以减少税收 刺激社会总需求 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 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通过调节税收 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3 维护社会公平 通过个人所得税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维护社会公平 4 引导企业生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府通过调节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等税率 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整合点2依法纳税1 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1 从税收的地位看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 从税收的作用看 税收为国家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3 从我国税收的性质看 在我国 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性质决定了公民必须依法纳税 4 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 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 必须承担自觉诚信纳税的义务 2 违反税法的行为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偷税 欠税 骗税 抗税 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 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 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3 公民要自觉诚信纳税 1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 2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易错警示 1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的征收对象 范围 比例等永远是固定不变的 剖析 税收的固定性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 根据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不同需要 税收的征收对象 范围 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2 所有的个人所得税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剖析 不能认为个人所得税只有超额累进税率一种情况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只是个人所得中的工资 薪金所得 而其他所得 如稿酬所得等都实行比例税率 答题模板 从经济生活角度 分析公民作为行为主体应怎么做 在经济生活中公民的行为主体是多方面的 答题要素 消费者 劳动者 投资者 纳税人 1 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 享受了权利 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要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 劳动者 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 成为创新型人才 3 投资人 拓宽投资渠道 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 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 购买股票 商业保险 债券 储蓄存款 4 纳税人 权利与义务 依法纳税 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B B 解析 属于纳税人的权利 入选 属于纳税人应履行的义务 不符合题意 C 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一 结合材料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 分析地方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义 分析 1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地方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 广泛调动职工积极性 兼顾效率与公平 2 地方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 地方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有利于企业的经营 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问题二 结合材料 从 个人收入的分配 的角度 谈谈我国如何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分析 1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实现社会公平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2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提高国家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国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 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强化税收调节 整顿分配秩序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4 就业是民生之本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经济增长上多下功夫 保证充分就业 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 结合材料 运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有关知识 分析应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与发展 分析 1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党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2 人大代表应该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通过行使提案权等为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言献策 3 全国人大应行使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立法权 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4 人民政协应通过履行政治协商 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的职能 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 简要说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打破现在的利益格局 进行必要的利益调整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分析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打破现在的利益格局 进行必要的利益调整 是缩小收入差距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2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打破现在的利益格局 进行必要的利益调整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打破现在的利益格局 进行必要的利益调整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尊重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坚持了群众观点 4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打破现在的利益格局 进行必要的利益调整 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