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06951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二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三教具、学具保鲜袋、尺子、皮筋、鼓、音叉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视频,但没有声音,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2.播放相同的、但有声音的视频,再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3.师:相同的画面,大家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生:第二段有声音。(板书:声音)5.师:非常好,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今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遨游一番。(二).发声实验1.师:先让我们来制造一些声音吧!你能用这只保鲜袋或者不借助任何物体,只用你的身体发出声音吗?2.生:能。3.各选一名同学演示。4.师:在大家动手实验之前,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5生:汇报。6.师:总结为“纪律、合作、记录”。(板书:纪律、合作、记录)7.师:很好。1、3、5排的同学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在实验册33页的表格中记录;2、4、6排的同学用保鲜袋发声,在实验册记录,比比谁能找出人家所想不到的方法。8.生:实验、交流。9.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要求:不重复汇报。10.生表演。教师及时评价、鼓励。(板书:弹拨、揉搓、摩擦、抖动、吹)11.师:进行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想问的吗?12.生:为什么会有声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3.师:大家问的问题都非常好,以后咱们会一个个慢慢研究,今天先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三).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你来猜测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生小组讨论、汇报。3.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与不发声时相比有什么不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4.选一组同学做音叉的演示实验。音叉:轻轻敲击音叉,仔细观察。(表1)音 叉不敲击敲击时5.学生分组实验:(1)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弹拨。(表2)钢尺不弹拨弹拨时(2)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拉动橡皮筋。(表3)橡皮筋不拉动拉动时(3)喉咙发声: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终止发音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表4)喉咙发声不发声时发声时6.学生汇报、交流。7.师: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从以上活动中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吗?9.学生讨论、汇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0.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1).师:现在,我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猜测一下,假如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你想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3).分组实验:敲击音叉,然后用手按住音叉。(4).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按住。(5).师:通过两个验证实验,你觉得我们之前得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结论正确吗?(6).生:正确。(四).总结(1).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对今天这节课总结一下?(2).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声音王国的一小块领地遨游了一番,今后,我们将到声音王国的更深处去探秘。五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 弹拨、甩、抖动、吹、揉搓注意:纪律、合作、记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六教学反思本堂课从总体上来说,基本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四(3)班的学生没有预期的活跃,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本堂课结尾时,时间稍微多了一分钟,原本在PPT中插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但是考虑到要下课,所以没有让学生欣赏,而是选择了机动性较强的背诵。但这在常规课上比较适用,下次要注意。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得到以下启示:1、学生是前提: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哪里?学生是否储备了参加新课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有那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做到以学生为本。2、面向全体是根本学生的认知起点丰富多彩,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有时这种差异性很大。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教学呢?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出发,我们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哪些起点是同一认识水平层次的。我们应该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适当兼顾好个别起点,尤其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时机,引领学生,使之深入研究,将活动推至高潮。3、驾御课堂是关键教师对教学起点的预设还需要在课堂中得以检验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断提高把握教学起点的能力。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开始,如何引领学生从已有认识到科学认识,教师必须做好铺垫引导,这是我们课前预设到的。但在教学结束前让学生区分声音的高低时,卡了壳,这是教学设计所没有的。说明自己没有驾御好课堂,反映了自己对教材挖掘得不深,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自己还应努力,要能在课堂上充满智慧去引导学生,这样预设和生成就有机融会起来,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案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技能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学会尊重事实。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步骤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板书 人为 自然2.保鲜袋发声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3.身体发声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 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A.鼓、鼓槌、绿豆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C.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