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垃圾的处理说课稿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垃圾的处理是九年义务六年级科学教科书(科教版)下册的第四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与我们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课,主要让小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分类后该怎样处理,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垃圾的排放和污染。让小学生明白环保小卫士从我做起的到道理。根据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以及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们所见到的垃圾有哪些。2、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初步写出生活中你对垃圾的处理方法。3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总结出垃圾的分类,并谈谈怎样尽可能第减少垃圾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4.预设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对我们的危害。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教学难点:如何对垃圾进行处理。教具: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透明杯子一个、小石子半杯、洗净的细沙半杯、浸过墨水的纸团两个等。二说教法1.激趣引入法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自主调查。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用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多媒体情境,唤起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学习的目的。2、实验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强调让学生亲历亲为自己动手去做,自主选择,独立完成。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的大部分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根据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实践,去获取知识与体验。三说学法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事先让学生进行对自己身边垃圾的调查,并填好调查表,通过定论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小主人。2、小组合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和养成团队精神,学会与比尔沟通交流。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去亲自参与实践,得出自己的调查结论。四.说教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你们都认出来是哪里吗?看完后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美丽)的确是美丽啊!这几年,我们的闽北山城发展快啊,有些地方真美啊,可如果: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指导谈话:现在还美吗?(不美)为什么?(有太多的垃圾)都是垃圾惹的祸,可也不是垃圾的错呀!我们该怎么办呢?(要收走)(要放到垃圾回收站去)这是个办法。出示:回收站的垃圾。就这样放吧?(不行)为什么?假如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环境污染)能具体说说吗?(污染空气)(水污染)(滋生蚊虫,引发疾病)(土地污染)板书哪怎么办呀?(进行垃圾处理)如何处理?(填埋)(焚烧)(堆肥)板书能先介绍一下填埋的方法吗?(学生介绍)这样做是为什么?(解决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板书:看来这们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简单的填埋能不能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垃圾的处理。板书:垃圾的处理(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解:先让我们用一个试验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的内容,剖析填埋模拟尝试: (1)这个尝试模拟的是什么? (2)尝试的各个部门分代表了什么?最底下的水代表地下水;沙代表土地; 3、学生进行模拟尝试,并注重细地观察看,描述其现象。 4、陈述请示交流: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浸过墨水的纸巾,渗出了墨水,将杯底部的水弄黑了)说明了些什么?(下雨了,雨水慢慢地渗入土里,里面的垃圾被水一泡,污水就慢慢地渗到地下,把地下水给污染了)假如这就是真正的垃圾措置场,能行吗?(不行)还会对周围的情形带来哪些风险?(水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数量没有减少要占很大的地方)填埋虽然让我不的眼看不见了,达到了眼不见为净的目的,做了表面文章,可真正解决了污染的目的吗?(没有)说明要对它进行改进,从哪几个方面来思考呢?(引导要把垃圾与周围的土壤、空气和地下水隔离开来)(三)、试探削减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用地防止垃圾对情形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让学生说一说,如加防护垫、进行气体收集再进行过滤、过滤液的收集)2、学生思虑,提出解决问题的首要体例:(引导要把垃圾与周围的土壤、空气和地下水隔离开来)3、分小组考试考试设计,记实设计的重点。 4、陈述请示交流各小组的设计,评价。 5、看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机关图,剖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情形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平安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衡宇吗?(如果建房,地基不稳;如果种植,土壤可能有毒) 出示介绍:(垃圾填埋场的图片)填埋场在填进而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下面再来研究一下焚烧的方法。(四)、垃圾焚烧的研究。师:“焚烧”这个方法是你提出的,能介绍一下这种方法的好处吗?(优点:占地少,能减少垃圾的量,有数据表明,可以减少近90%的量;避免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大量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等。)2、有缺点吗?(问题:费用极大、留下残余物,如控制不好,还会产生大量的毒物,造成二次污染) 3、出示垃圾焚烧的资料。(五)、课堂小结: 这些垃圾处理的方法都具有它的优点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呢?这就要大家一起来试验研究,这真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尔将上下求索! 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平时上科学课,总是让学生去收集些相关的资料,课上说一说;上课时再根据内容做一做试验,场面热热闹闹的,感觉还不错。可今天真枪实弹地一上,才感觉到这课的难上。因为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随意,它要遵循“产生问题探索解决途径再产生问题再探索解决方法”这一反复探索的规律之上的。教学这课是在第一课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处理问题。学生依据知识储备,也了解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但对这两种方法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却知之甚少,这便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但是教学中如果没有更多的直观资料,是难以让学生对由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这个实验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实验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鱼缸,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随意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针对模拟实验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改进处理,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办法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从而加深理解,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再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填埋处理的其他问题,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应该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将活动引入下一课教学。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必尽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垃圾填埋场,接触垃圾焚烧厂的,就几张图片,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而这方面的资料教师也很难收集,学生更是不知从何入手来收集有关垃圾的资料。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一节科学真是不易,特别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更是困难,因为这门学科中渗透着太多的知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有时是想去做好,可总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企盼专职教师的到来!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优质课教案说课稿附教学反思科学概念: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2、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3、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过程与方法:1、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2、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二、【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三、【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四、【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塑料片、塑料盖、椭圆形玻璃片、观察用的纸巾、布片、图片等各一教师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视力大考验1、先来个视力大考验,看看同学们的视力好不好。(1)出示PPT图片。(2)出示卡片。(3)出示微雕石块:上面写了什么字?2、我们想看清更小的物体时,怎么办?3、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能想到利用工具,这一点非常棒。1、参与“视力大考验”活动。2、想办法解决“肉眼看不清更小的物体”的问题。二、寻找放大工具1、如果没有放大镜,还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让我们来寻找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3、活动建议:(1)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2)具有放大功能的物品都有什么相同点?(3)用放大镜与能放大图像的物品比一比,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4、通过探究,同学们发现一些物品可以放大物体的像。具有放大功能的物体和放大镜一样,它们都具有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板书:透明、中间凸起)5、实际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眼睛的观察范围是有局限的。他们一直梦想着发明一种能放大图像的工具。6、出示关于放大镜历史的资料。6、人们根据它的作用给这个新的工具起名为放大镜。还有人根据它的特点起了另外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交流想法。2、小组合作探究并记录。3、全班交流发现。4、阅读资料。5、给工具起名。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不仅满足了人们看清更小物体的愿望,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意外惊喜”,让人们发现原来在自己身边一直存在着一个想像不到的奇妙世界。2、出示放大镜下纸巾的图片:猜猜这是什么?这种物品就在我们要观察的对象之中,让我们来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活动提示:(1)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图片、棉布、纸巾、手指。找一找放大镜除了能放大图像,还能显现哪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2)分别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同种物品,比一比它们的放大效果一样吗?为什么?3、视频:放大镜的作用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更大,显现出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1、小组活动,汇报发现。2、交流与讨论。四、总结延伸1、放大镜发明之后,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这块微雕石块上的文字就是微雕工匠使用放大镜雕刻而成的。2、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观察更微小的东西?3、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人们开始使用观察工具不断探索身边世界,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奥秘。希望通过今天以及今后的学习,能激起同学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1、交流想法。六、【板书设计】1、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放大图像看清细节七、【记录表】教学内容:1、放大镜学校: 班级: 小组: 记录员: 时间: 一、教学目标我知道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类在探究微小世界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微小世界”第一课的学习,来了解其中的故事吧!二、探究活动进行时1、探究活动一:寻找放大的工具(1)以文字为观察对象,试一试,哪些物品能放大物品的图像?把你们的发现汇报记录员,即时记录下来。装了水的塑料瓶 玻璃片 塑料片 塑料盖 椭圆形玻璃片 我们的探究结果我们的发现能放大图像的物品能起放大作用的物品都具有如下共同特点:没有放大功能的物品(2)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品和放大镜,它们的共同点是 2、探究活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比较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除了能把图像放大外,还可以观察到哪些细节?请把发现描述或画出来。我们的观察对象是:我们的新发现:(2)两个放大镜的观察效果相同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更大?请把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导入激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活动:视力大考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片等,让孩子们辨认图片或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微雕石的出现,使学生经历了“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了这节课的探究主题。第二个环节: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从“想看得清更小的物体,怎么办?”到“如果没有放大镜,你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两个紧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从而开始了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发给学生放大镜,而是给了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种物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备。通过能放大图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与放大镜对比,发现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镜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凸起。从而理解为什么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把这一活动安排在前,也期使学生经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这一伟大进程,了解到放大镜发明的历史,体验到利用工具来帮助突破人体局限的乐趣。第三个环节:探究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发现更多的细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之后的“意外收获”。学生们经过用放大镜来观察图片、纸巾等材料,发现了原来用肉眼观察时看不到的细节。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镜的作用不仅仅是放大图像的同时,理解放大镜在人类探究微小世界领域的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我以一张“放大镜下的纸巾”图片作“导火索”,让学生猜猜图片上的是什么,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通过眼睛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相互对比、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对比观察,学生们在发现细节的同时,又感受到工具改进带来的新的认识。视频“放大镜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后,起到了深化认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放大镜一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因此在课的最后环节中,以开放式问题“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观察更微小的东西?”拓开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关注和期待。(五)教学板书: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1、放大镜 透明、中间凸起放大图像看清细节二、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略去了教材中“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两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