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我们吃什么教案及反思石横镇南大留小学 袁华教学内容: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吃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2、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2. 预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种营养成分; 3. 会用化学实验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实验结果;5、用表格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课前准备教师实验记录、课件。分组小烧杯、碘酒、土豆、萝卜、花生、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你们都吃了什么食物?(生说) 师:你们吃的真丰富呀。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学生广泛发言。2、师:说的太好了,食物对我们的生长很重要。俗语说:人以食为天,看来吃也是一门学问,我们不仅要吃的饱,还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吃的学问的第一课(我们吃什么)板书课题。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多媒体出示图片。师:你能利用食物图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说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汇报。 三、阅读资料,了解食物的主要营养和作用 1.师:现在,我们看看营养专家是怎样给食物分类的?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1、42页的资料,看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把知道的营养成分标出来。汇报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学生回答后板书主要内容。除了这些,我们还不能少的一种营养成分是什么?(水)2、让学生认识食物标签。师: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这些营养成分,你见过吗?在哪里?(对,食物标签上就有)介绍食物标签中的营养成分。四、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1、师:这些营养成分都是营养专家检测后为我们提供的,对于其中一些营养成分,我们也可以用简单方法进行检测。2、知识点:碘酒是淀粉的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色。根据这一性质进行下面的检测试验。3、提出问题:土豆和萝卜中含淀粉吗?让学生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强调注意事项:仔细阅读表1记录单上的内容,并先回答前两个问题;填写完的小组就可以到前面来取一份实验材料。试验中严格按要求进行,仔细观察颜色变化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5、花生中含油脂吗?怎样证明?学生想办法验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五、分析营养成分表,按主要营养成分再给食物分类。1、师:刚才我们用简单的方法检测了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两种营养成分,营养专家用精密仪器检测,结果更准确。2、看课本42页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举例介绍大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然后根据其主要成分给这些食物再次进行分类。六、指导学生小组内统计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1.师:如果老师要想知道所有同学最爱吃的一种食物,可以用什么办法?介绍简单的统计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2.通过对统计表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3.交流、汇报。4、师: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我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挑食、偏食。希望你们能在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健康成长。(下课)板书设计: 吃的学问 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供给能量 支持活动 鱼、肉、豆、奶类(蛋白质)长身体 油脂类(脂肪类)供给能量 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健康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石横镇南大留小学 袁华 一堂课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决定于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厚的知识内涵和灵活机动的课堂调控能力,为了让自己更好的驾驭教学,我不断努力。这周正赶上镇教研室组织科学观摩研讨课活动,我也参与了讲课活动。当时选择这节课,主要是考虑到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紧密,吃饭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并且有话可说,上课时可以与教师较顺利的沟通。难的是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如分两个课时上的话,每节课内容就单调了,而且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很紧,不能截然分开;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动手环节也不少,如何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对上课节奏的把握是一种考验,稍不留神,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另外本课实验环节不好操作,尤其碘酒不好准备。我从选择课题到讲课结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将大量需要展示的食物图片、食品标签、主要营养成分表等制成ppt课件,节省了时间。 课上的还算顺利,学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课堂节奏基本上按照思路进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自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感情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对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估计不足。例如,在证明花生米中有没有油脂时,本以为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能很快回答出各种验证方法,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个同学提出花生可以榨油,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进一步引导,而我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却继续询问其他学生。说明备课时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的铺垫还是不够充分,问题提的还应该具体一点,可以把问题明确一下:用纸和花生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花生中有没有油脂。2、课堂细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的过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锤炼。通过这一节课,我感到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还要继续努力。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这是什么东西呢?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空气。首先大家先想一想:空气占据空间吗?二、自主学习:拿出一个纸团,我如果把纸团放进水里,纸团会湿吗?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1)实验一现在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纸团并没有湿,怎么回事呢?如果有的同学想试,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2)实验二班上哪个同学会吹气球?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2、空气有质量(1)空气有重量吗?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空气的两个重要的性质,我们还要通过试验再掌握空气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1) 实验一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2)自我设计实验我们的猜测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4)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4、理论运用实际大家玩过手枪吗?手枪就是利用了空气的这个性质,今天我们也可以来做一把简单的空气枪。(1) 制作空气枪讲解制作方法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2) 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 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室外实验三、课外拓展: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2、 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二、自主学习1、风的形成(1) 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2、空气的流动: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冷空气是下沉的3、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4、热空气的用途(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三、课外拓展制作热气球、孔明灯3、空气中有什么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会对比不同情况下小车运动的不同,总结出空气对它们的影响2、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的飞行器要借助空气运动,例如飞机、帆船等 空气也可以对运动的物体形成阻力 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生活中体验科学的无处不在 激发学生对飞行器升空原理的探索兴趣,产生对人类发明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阻力、借助空气运动)难点: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长型气球2个、胶带、剪刀、小车模型、卡纸、塑料绳、塑料纸、白纸,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还是来研究空气,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一些重要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质量,但很轻。那空气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吗?二、自主学习1、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1)如果我要大家跑步的时候,拿一把打开的伞跑,会怎么样呢?(2)为什么跑不快,而且觉得很累呢?(3)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气挡住我们呢?(4)为什么不拿撑开的伞跑起来就快点?你想到了什么?2、空气对不同形状物体运动的阻力作用(1)小组讨论你们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商量个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2)研究P9实验中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条件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3)小组实验分析比较实验记录。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你还有什么发现?(4)描述不同外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3、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1)所以飞机是什么样子的?飞机有很大的翅膀,但从飞机前面看是什么样子的?空气有时候也能推动物体运动。(2)你知道现在最快的飞机是什么飞机吗?它是怎么飞上天的?(3)模拟实验,先讲解实验方法,提实验要求: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充气多少与跑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4、具体运用(1) 观察P11图片,哪些设计是借助空气或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2)你还知道哪些?三、课外拓展:制作竹蜻蜓、小降落伞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课时安排 二课时(课堂一课时,课后调查汇报一课时)教学准备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年的口号是什么?(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人常说:三天不吃饭还能活,三天不喝水就活不了,如果没有空气,那三分钟都不行。二、自主学习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 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2、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 课后收集资料3、我们能做什么(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4、调查反馈(1)展示收集的资料(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三、课外拓展1、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2、 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搜集数据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会用多种方法证明热的传递方向。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了解沙和水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一样。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和吸热和散热的性能。能够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物体受热以后的变化。能够通过模拟云、雨、雾、霜的形成实验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能够通过讨论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知识与技能:知道热水温度下降是有一定规律的。知道热的传递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不可逆的,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能够想像物体的传热过程。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会设计实验证明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过程。会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颜色和吸热的关系。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许多变化,有体积的变化,有质地的变化,也有形态的变化等。知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够认识云、雾、雨、雪、霜、冰等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形态。会做云、雾、雨、霜形成的模拟实验。知道水有三态变化,也知道水在大自然中是怎样循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据对结论的重要性。愿意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意识到想像需要证据来证明,体会到证据的重要性。体会到身边的许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意识到自然界总是不断地变化的。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价值态度观: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教学重难点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教学过程倒出一杯热水,引出三种预测:1、先快后慢,最后不再下降了2、先慢后快3、均匀下降强调:要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研究科学规律时一般要用到图表,教学生学会来图表,再利用图表进行分析、总结。我们通过这些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这是研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预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种猜想很重要,以后遇到一些问题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假设,可以多提几种可能,然后怎么办呢?(做实验)因为一切科学真理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所以通过科学数据的整理,作曲线图就能发现实际的规律。我们虽然每组只做一次实验,但9组同时做,等于做了9次相同的实验,9次的实验结果都一样,可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只有自己做实验,只做一次还不够,要多做几次相同的实验,必然会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这杯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如果给凉水加热,温度会升高,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2、热的传递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能够做液体热对流实验。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知识与技能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能够预测温度的变化,能初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一杯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那水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热传到哪里去呢?介绍实验方法,提出疑问:热会往哪里传呢?用金属片做研究材料,均匀涂上一层蜡烛油,加热后观察现象加热试管中水的上部分至沸腾,提出思考的问题:试管下部分的温度会是多少,温度居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加热一杯冷水,你能利用哪些材料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吗?指导学生实验、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教学重难点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教学准备杯子、温度表(两根)、水、沙、记录表、黑白塑料手套、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导,那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取出一杯水,一杯沙,在同样的光照下,哪一个升温快些呢?那你们准备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取出不同颜色的气球、纸杯、手套,你能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吗?4吸热和散热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二、教学准备: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二)自主学习: 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去做实验?(5)学生分组实验: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B要阳光下观测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P78的表格中。D完成P78的剩余内容。(6)汇报交流。(7)得出结论。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A预测;B设计实验;C进行实验;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三、巩固应用:1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5、水加热、冷却后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云、雾的成因。3知道雨、露的成因。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二、教学过程:(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1、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1、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学生讨论、预测、汇报。2、 教师指导实验: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学生做实验、汇报。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4、提问: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5、学生实验、汇报。6、教师引导总结: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四、研究蒸发和沸腾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2、学生猜测、汇报。3、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4、学生进行实验。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6、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7、学生猜测。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10、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11、提问:水在烧开是能达到多少度?一直烧下去,会怎样呢?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出结论: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要吸收热量。(应该注意安全)五、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1、提问:在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呢?2、学生猜测。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4、布置任务:你观察到两支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你还观察到了什么?5、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指导。6、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实验时,应该让学生随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也可以观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别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六、总结水的三态变化1、提问: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指导。七、巩固、延伸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强调观察和描述技能以及根据经历作出解释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中: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21能通过感官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学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事物的变化。 24能比较清晰的描述声音的有关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其他人。 25 能清晰阐述自己对声音现象和运动规律推断的合理性。 26能对声音可能是怎样传播的做出简单的预测。能说出自己这样预测的初步道理。 27能制作简单的工具用于探究其廓的作用、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产生。并能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制作一种自制乐器。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11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指导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1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 13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3体验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实证,目的是认识客观规律。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第一课:孩子们需要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目的是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搜集所有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发现孩子们已经具有的前概念。然而科学更关注解释这些方法和发出声音之间具有的规律性的联系,由于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因此在第二阶段教学引进了间接观察实验,借助于其他一些物体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并形成振动的概念,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第二课:通过两个活动直接让孩子们切入研究声音的传播:一是声音传播的媒质固体、液体、气体;二是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然而两个活动的独立性程度是不同的,第一个活动孩子们在教材和教师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操作与观察,搜集和整理信息;第二个活动则放手给孩子们自主设计和实验,通过研讨学会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解释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课:以“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主题,让孩子们认识耳朵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以及保护人的听力的方法和噪音防治的方法。 第四课:孩子们将学会如何科学描述各种不同的声音,不仅知道音量有大小、音调有高低,更要知道改变音量大小、音调高低的方法,尤其是认识到拉紧弦、把弦变短和把弦变细都能改变音调的高低,这一课所掌握的方法将为后面自制简单乐器时提供策略,同时也加深了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能发现振动快慢与音调高低、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但不要强求,否则就是提高要求。1、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体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学生能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并由此领悟到这样的信念:客观世界的某些现象的发生是需要条件的。3、学生能够比较概括而合理地使用有关结论解释简单的声音产生现象。4、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关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感性认识和主观体验,并为今后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素养奠定基础。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比较概括而合理的使用有关结论解释简单的声音产生现象。三、课前准备(一)教师准备:拉紧的弦丝一根(或二胡)、铲、小鼓,音叉。(二)学生准备:软铁片一张,金属管(或铁质铅笔盒一个),可用于打击的块状物体等。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怎样相互交流? (理想的学生回答):语言 (可能出现的回答1):眼神、触摸等与接触或情感传递等有关的答案,(解决对策1):这些都对,但是不很平常,我们最多的都是怎样交流的? (可能回答2):上网 (对策):非常正确,信息化时代我们通过上网可以“沟通无极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上网实际上是在说话,所以更普通的沟通交流方法是说话(语言)。 (教师):老师来打个比方:张三和李四同学隔了一个房间,但是李四同学让王五叫张三同学出来,王五马上就对张三说“李四叫你”,王五怎么知道的? (理想回答):王五听出张三的声音了。 (可能回答):王五听出张三的说话了。 (对策):直接说出理想解答。 (教师):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将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到这个结论(过渡到探究活动)。(二)探究活动设计1、活动1: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师:看一看,筝、二胡、鼓的发声部位在哪里?(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学生进行书本练习。(下图所示)我知道这些乐器的发声部位:乐器名称发声部位2、活动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搞清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想和假说:让学生自由想象,除明显违反科学精神的观点,一般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个过程一定要保证有学生猜测到(可以通过引导)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或震动)有关。(3)实验验证:让学生自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课前发放的帮助卡上应当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帮助意见,对探究活动给出宏观指导。以前在探究活动中,由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对新东西感到好奇,还没有形成实验前去动脑筋想的习惯,往往是拿来就玩,玩够了再说,很多时候会出现学生们没有目的去实验,教室里乱哄哄,有的学生对钢尺不知怎么用,有的学生很茫然,有的学生干脆乱动,学生根本没有注意看现象。本节课,我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再次发生,我先对学生的探究实验一定要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如上例:“师说: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这个问题提的目的是让学生设计的几种方法,所以这样告诉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有目的的去实验探究,学生才有兴趣的观察,去实验,去体味探究的乐趣。然后介绍一下这些物体是什么,强调无论是用手敲用鼓槌敲,还是用音叉敲,都要观察这些物体在发生时会出现什么现象,把这些现象记录在本上;再提出一些建议:发声时一定要轻声敲,也可采用其他物体让其发声,观察它们发生的现象。(4)学生得出结论: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给出一般结论(分小组给出),但教师仍不作出结论。(5)总结:教师开始演示实验,从而得出结论。教师适当点评各小组探究情况,给予鼓励,对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并得出科学结论的给予表扬。(6)师生互动。内容:选一个学生触摸击打后的鼓面,说出感受;找一个学生触摸击打后的铲,说出感受;先击打音叉,找一个学生击打音叉,然后说出感受。(7)再次明确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一、共同研究,学习新知。 (一)、通过实验,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向。 1、讲述: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声音传播的方向有什么特点?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老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中间摇铃铛,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思考:声音是向着什么方向传播的? (二)、设置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研究声音是怎样向外传播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老师这里有一个栓有小球的纸屏和一面鼓,我把纸屏立在桌子上,在纸屏的一侧有节奏地敲鼓,当鼓响地时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我请一位同学来敲一敲,看是不是也一样?(指名敲) 是什么使小球振动呢? 鼓声是通过什么办法使小球振动呢?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水面,如果往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石块,水面会出现什么变化? 师我们把这种不断向外扩散的波纹叫水波。大家联想一下,声音的传播和水波有相同的地方吗? 是的,声音传播和水波的产生一样,当物体振动的时候会引起周围空气跟着振动,形成了不断振动着的声音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板书:声波齐读)声音就是用声波的方式传播的。(板书:方式) 声波和水波一样可以一圈一圈不断向外传播。但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着水面传播,而声音却可以朝着哪些方向传播呢? 同学们现在知道鼓声是怎样使小球振动了吗?谁来说说?是的,刚才老师敲鼓,鼓声的声波也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都听到了鼓声。(三)、指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途径。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师: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就是用声波的方式,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那么,是不是有声音我们的耳朵都能听到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讲解:这是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立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铃声。于是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见铃声了。是不是有谁帮助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呢?那又是谁在帮助声音呢? (2)讨论:人和发声物体(电铃)之间隔着什么?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播?(小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空气是一种气体,所以说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2、动手操作,共同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还有哪些物体能帮助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呢?(让学生猜想)要弄清这个问题,老师要大家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像玻璃杯一样能帮助声音传播的,又是固体的物体还有吗? 还有什么物体能帮助声音传播呢?也可以说,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 3、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途径。 我们得出了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的结论,这就是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物体振动发声时产生的声波可以四面八方地向远处传播,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会应用到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性质。 1、液体传声的运用 2、固体传声的运用。 3、气体传声的运用。 (总结)同学们,自然界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受到大自然的启迪,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就一定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过程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交流反馈: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4、不同的声音教学目标:1、 理解音量与音调概念,初步感知音色。2、 能利用相关物体(或材料)制造出不同音量与音调的声音。3、 能设计出探究引起音量变化和音调变化的对比实验,并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到引起音量变化的原因和造成音调变化时空气柱长短粗细、物体长短粗细松紧发生变化的规律。4、 学会做前想,做中思,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5、 懂得分工、协助,并能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感受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1、能设计出探究引起音量变化和音调变化的对比实验,并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到引起音量变化的原因和造成音调变化时空气柱长短粗细、物体长短粗细松紧发生变化的规律。2、学会做前想,做中思,初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难点:1能设计出探究引起音量变化和音调变化的对比实验;2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到造成音调变化时空气柱长短粗细、物体长短粗细松紧发生变化的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主题1演示:吹一段口琴。2问:大家听到的这一段口琴,每个音之间感觉有何不同?3小结并板书:其实,刚才大家认为的声音高低,也就是响的声音和弱的声音,在科学上称为声音的强弱,我们把它叫做音量;而声音的“尖”和“粗”是音调在起着变化,这才是声音的高低。4问:刚才我们听的两首歌曲,从音量和音调上你感觉有怎样的区别? 二、假设并探究引起音量变化的原因1引导假设:音量和音调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呢?2出示材料并介绍:钢尺、橡筋、鼓。1.小组商量选择材料,在不损坏材料的前提下,制造出强弱不同的音量;2.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音量的变化?3.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纸并介绍). 3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实验。4组织集体汇报交流并引导小结:从钢尺、橡筋、鼓发出了音量不同的声音,说说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音量的强弱变化?三、探究引起音调变化时物体发生的变化规律1.出示材料:各种规格的吉它弦、粗细长短不同的塑料管、橡筋、共鸣箱,选择一组材料,能否制造出音调不同的声音?2.问:音调高低的变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呢?3.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因素,但音调的变化是否真的与这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再次关注小组的材料,想一想:1).你们选的是哪一组材料,可以研究哪一方面的因素?2).研究中,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只改变哪一个条件?3).将你们的研究方案画在记录纸上并准备交流.4.组织交流实验方案.5.组织小组分组实验并巡视指导.6.引导总结:根据我们的研究,说说音调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7.介绍:开展乐器展,有秩序地参观,轻轻地弹一弹,吹一吹,体验一下。参观后,介绍一下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乐器。四、拓展初步感知音色问:对熟悉的人,我们为什么没见到他人,一听声音,就知道他是谁?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声音,每种乐器也都有独特的声音,看来,声音除了音量、音调之外,还有其他的奥秘,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能继续研究。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1.我们吃什么一、 教学目标:1、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2、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3、 关心食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二、教学准备:1、 配套的食物分类卡片。2、 多媒体课件。3、 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统计表。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请同学们谈谈出生时有多重,现在有多重?长得(2) 身体材料是从哪里获得?(3) 谈一谈自己爱吃哪些食物?对身体有什么作用?(4) 有人吃出了健康,有人吃出了疾病?2、 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在学生分类时,教师要深入小组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学生汇报分类依据、分类结果。3、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的三种食物。在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信把各项累积出的人数填在活动记录上,并作出自己的统计图。4、 阅读资料。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采用分组况答方式。5、 讨论: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吃什么?给同学信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联系刚获得的营养知识自己得出“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要偏食很重要。 2、怎样搭配食物一、教学目标1、通过搭配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2、通过介绍食物配餐,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研究实践的结果。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和社会实践的能力。4、增进对自己健康负有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教学准备1、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准备一份食物配餐。2、教师准备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在一天的食物中,哪一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一些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一些是保持我们健康的食物?蛋白质类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粮食类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类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民以食为天,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这是为什么呢?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有所创新。学生汇报: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置疑、质疑、释疑。教师讲述:这是因为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合理,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不合理而造成的。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各组代表到前面分别介绍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二)用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来对照自己组食物配餐的比例是否合理。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探讨。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研究、探讨的结果。(各组代表都说,我们的食物配餐中的各类营养都有,就是搭配的比例不对。)教师问: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同学讨论: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的再置疑、质疑、释疑。同学汇报:粮、豆类;蔬菜水果类;奶及奶制品;鱼、肉、蛋类;油、盐、糖类。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搭配食物的过程和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对照学习掌握了怎样搭配食物。只有每日膳食搭配合理,才能保证得到所需的营养。四、作业:各组按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比例做一份食物配餐。3 食物的消化一 教学目标1 能用画图和文字纪录的方式进行交流2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3 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4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二 教学课时:一课时三 教学过程(一)认识消化器官1 我们一天当中吃过好多食物。那么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呢?你能根据人体轮廓图,画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图”吗?2 同学们都画出了“食物旅行图”,那么谁画的正确呢?怎样才能知道呢?(二)了解消化过程1 请大家打开课本,认识正确的消化器官。2 在活动记录上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3 用人体消化器官卡片,拼接人体消化模型。4 那么食物是怎样消化的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被人体吸收,给我们能量,供我们健康生长,剩下的废物排出体外。(三)学习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1 什么样的饮食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