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与点评圆锥的体积1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96976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与点评圆锥的体积1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与点评圆锥的体积1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与点评圆锥的体积1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与点评圆锥的体积1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学反思与点评:1.教学反思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打破了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还有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另外,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几番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2.点评:1保障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先提出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自由地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再加以巧妙引导,使学生自然想到选择“圆柱”作为研究工具。由此看出,我们不但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某种目的和意义的实验操作,还要使他们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即操作的目的),这样才真正体现自主探索的价值。2保障足够的探索时空;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有了足够的时空,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索,学生的创造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善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环境”,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材料,记录下自由的发现,充足的时间才有充分的体验,所以,在汇报交流时,才有不同实验方法的交流互补,才有对不同实验结果的争辩与质疑,才能在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3重视反思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因为选择的材料不同,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由此激起了自觉的反思,进而激发了下一轮实验探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应该说,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反思,这也是一种过程,而且是比单纯的实验操作更有意义的一种过程。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信息窗1 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案 青岛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三个红点:解比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24运输量(吨)16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2 :16; 4 :32; 16 :2; 32 :4;16 :32; 2 :4; 32 :16; 4 :2。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同时,通过与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及时进行巩固训练。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3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出示研究方案: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2)还有其他发现吗?(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6验证发现,共享成功。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7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8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试一试:40 :2 = 60 :3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是让学生在完成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练习后,很巧妙的说了一句“我是用其它方法也作出了判断”。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那种方法是什么”?接着,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三、练习巩固1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2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3自主练习第10题:2:1=4:( ) 1.4:2=( ):3 1/2:1/3=3( ) 12:( )=( ):5设计意图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四、课堂总结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和谐、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合作、互动的空间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思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1引导观察,留给学生自主验证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力图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或创设情境、设计某环节,让学生讨论、合作。但自主也好、合作也罢,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留给学生“一席之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与空间?本节课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一结论。这时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验证的环节:“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验证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在验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2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同时增长智慧让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奠定新知识的起点;于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我用别的方法也作出了判断”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