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 1》WORD版教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95489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 1》WORD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 1》WORD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 1》WORD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 1WORD版教案一、教材分析:夜晚的实验一课,主要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指出正是这次实验,引起了科学家对超声波的研究,才使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超声波技术带来的恩惠。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分三部分来写。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第二至六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斯帕拉捷经过多次夜晚实验,终于弄清楚: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听觉来确认方向、辨别目标的。第七至九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家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由此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二、学情分析: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学生一读就懂,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还是比较难找的;同时它又是一篇有着科学性的文章,如果上不好,就会使语文课走样,成为科学课。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四、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一、导入: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板书课题: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2.检查自学情况。(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堵住 揭开: 判断(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4.指导分段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三、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判:左右相等;添:注意“点”和“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老师也是一样。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总是觉得科学实验是一个特别悬乎的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有了一些改变呢?2我想我们这节课应该至少解决两个问题:(出示)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2.指名读。3.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4.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三、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梳理线索。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尝试着填表。实验顺序 实验设想 实验想象 实验结果 实验后反思 2.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3.我们发现有的可以内容可以通过读书直接填写出来,有的不能光看就清楚的。先说第一次吧。这一次书上写的比较详细。4.指名回答。5.我们是概括的回答,课文中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验猜想,一个是实验后反思。6.请一个同学把实验猜想部分再来读一读。他读完了,我再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发现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在读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总”字),发现什么?一个“总”说明什么?这是人的常态思维,可能和斯帕拉捷同行的人也可能产生过疑问,但是大家也许就会根据常理认为蝙蝠就像猫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斯帕拉捷(启发学生说下去)7.请同学把实验的过程读一读(即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个词了 “轻盈敏捷” ?能不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它们是如何“轻盈敏捷”的?8.斯帕拉捷不由得惊叫起来。谁来读一读斯帕拉捷的反思。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来表达?(只要学生说的有理则行)9.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作者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面面俱到。认真地读四到五自然段,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部分通过自己的想象填写出来。大家可以先看看第一次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对你写有帮助。10.指名说,只要说得有理就可以了。11.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一起读第六自然段。有没有发现这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说说看,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12.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这几个部分能不能调换次序?13.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家?14.科学家能够与众不同,就是在于他们能够抓住细微之处,并且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道尔顿有一次为孝敬老母买了一条长筒袜子送回家里,不想老母一见立即不悦道:“孩子,就算你有孝心吧,也不能让我这样的年纪穿这樱桃红的艳色袜子去教堂作礼拜吧。”这一句话把道尔顿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说:“这明明是正合你老人家穿的深蓝色嘛,怎么会是樱桃红呢?”在场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后来道尔顿又拿各种颜色纸让他的学生去认,终于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色盲的人。于是他专门就此写了论文,并且留下遗嘱,死后请将自己的眼球拿去解剖,好探清色盲的原因。四、学习七-九自然段。 1.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2.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3.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五、教学后记:第三课时课时目标:复述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一、复述课文。1.能不能按照上节课所填写的图表说一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2.小组合作,练说。3.班级展示。二、拓展资料:1.这里也有一篇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文章,读一读,看看跟夜晚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三、完成练习1.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word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0P6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在测量活动中增强自主参与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介绍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测定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如何利用标竿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再量出两点间的距离。教学关键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准备测绳、标杆,卷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建造房屋前测量土地的场景。2谈话:看了这些情景图你知道了什么?说说有哪些测量工具?逐渐出示标杆、卷尺、测绳,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测量工具。3谈话:如果我们要测量出教室的长是多少米?要用什么工具测量?如果要测量出学校操场的长是多少米,又会怎样测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二、组织测量活动1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1)课件动态出示两点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的方法。(2)小组讨论:他们是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3)汇报交流。可以先在两个端点位置(也就是A、B两点)各插一根标杆,再在两个端点之间每隔一段距离加入一根标杆。提问:怎样才能使这些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呢?(要隔着A点标杆向B点标杆所在的方向看,如果A点标杆挡住了所有的标杆,这些标杆就在同一条直线上。)用标杆在A、B两点之间测定一条直线后,怎样测量A、B之间的距离呢?(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再合计出总长度。)(4)室外操作。 用测量工具测量操场上两点间的距离。 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 各小组分别选定目标,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总结评比。 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测定直线?2学习步测。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有关步测这一段话。(2)提问:测定步长时,为什么同一段距离要走3次?怎样计算平均步长? 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3)谈话:为了测得比较准确,步行时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沿直线行进。要记准每次走的步数,根据三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再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的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4)各自测算自己的平均步长。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5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5)步测学校操场的宽。学生各自步测计算,再集体用工具测量,检验步测的准确程度。3学习目测。(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目测就是通过观察来估计两点间的距离,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2)学习目测的方法。 设标。用卷尺量出5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标杆,让同样高的五名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练习目测固定距离。全班学生站在起点处观察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和标杆的大小,体会距离的远近。估测。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的距离。观察课本第61页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相隔100米、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谈话: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会造成错觉。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因此,需要反复练习,长期积累目测经验。(3)组织目测活动。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三、全课总结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谈话:放学回家时,目测从某一个地点到你家的距离,再步测一下加以验证。四、课外作业小学数学评价手册有关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