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4.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95369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4【我解读】奇妙的克隆是我国著名遗传学专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奇妙的克隆既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筛选、利用课内外信息,理解文章说明的思路,认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并体会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概括地说,就是要解决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文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共融合的两种关系。一、巧妙明晰的说明结构从说明文的结构看,全文是“总分”结构。先看总标题“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的克隆技术的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的秘密,是说明的中心;再看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从说明文的顺序看,先说先天克隆现象,诠释什么是克隆,然后说明克隆的实验,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是逻辑顺序中的递进关系:以鱼类、两栖类克隆的实验成功为基础,科学家又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哺乳类,才有了“轰动”世界的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福音,相对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而言,也是逻辑关系。独立看“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四个小标题,从不同角度支撑总标题,使全文内容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二、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作者为了说明“克隆”,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等。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又引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趣味盎然,带着一丝文学味。又如,文章多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科学家追求科技的进步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厘米长的鲫鱼。三、严谨中不乏赞赏之情的说明语言在科学面前,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实例、用数字说话。如“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还有诸如此类使读者油然而生对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崇敬之情。“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我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认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2、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让我们的假想一切皆有可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二、走近“克隆”,探究“奇妙”1、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问:说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再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2、自述解读,走近克隆。小组合作,研读第二、三部分。选择其中一种克隆动物,用自述的说话方式,介绍它的来历,尽量表现出它与其它克隆体的不同之处。句式:我是克隆鲫鱼(小灰鼠、绵羊“多利”),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师生补充点评。3、循文解义,众说克隆。问:认识了科学家探究克隆的实验,你能比较准确地说明什么是克隆吗?细读第一部分回答。示例: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克隆的突出特点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克隆是指靠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或从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而培育出具有的相同遗传性状的一群个体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凡来自一个祖先,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繁衍后代的无性繁殖技术叫克隆。4、生师互疑,探究“奇妙”。可能出现的问题:课文不是文学作品,第一部分却插入孙悟空拔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有什么意图?明确:孙悟空用猴毛变猴的例子形象化说明古人关于克隆的设想,用神话小说来诠释新兴科学技术,增加读者对克隆的感性认识,使文章生动有趣。这是“文学想像”和“科学实验”作类比。 “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为什么要把克隆羊“多利”独立成部分来介绍?明确:是因为它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的核,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证明了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作者为此单列一节进行解说。课文第二、三部分介绍动物克隆实验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明确: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课文中作者把“克隆”这一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是怎样做到的?明确: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等。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实例,再加以细致严密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5、管中窥豹,感悟“奇妙”。问:同学们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探究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神话,但似乎把神话的创造者遗忘了。请大家读屏幕上的语句,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找出课文还有类似的语句。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小结:这里也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清晰地介绍了克隆技术实验的研究历程。体会到中国科学家在克隆这一科学技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会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体会到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三、思辨利弊,拓展延伸(一)辩论台:可不可以克隆人?示例:多克隆几个乔布斯,手机发展历史又将重写。如果克隆了希特勒,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所难免。这里提供两则参考资料给大家:1克隆是福音“克隆人”技术能使千千万万不孕症患者实现做父母的愿望;能使那些痛失骨肉的亲人重温天伦之乐;能为许许多多不治之症找到新的治疗方案;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总之,简直就是科学界、医疗界、全人类的新曙光。2克隆是恶兆“克隆人”的出现将对现有社会的家庭结构、伦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会成为恐怖主义分子犯罪的工具;制造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就目前技术而言,无法保证“克隆”的安全性,可能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畸形等不良结果等等。目前对克隆人的问题,反对的声音一直是主流。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二)文学创作中的“克隆”。师: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那么,文学创作上有没有“克隆”?提示:消极的是指违反知识产权法的抄袭、剽窃等学术造假现象。积极意义上的是指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典型法。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类似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克隆。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四、课外作业练笔:上网查找关于“三D打印”的资料,写一篇介绍“三D打印”的短文,题目自拟,字数不限。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本文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学小品,文章用四个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地从介绍克隆的含义、实验以及应用和发展,到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文章紧紧围绕文题目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学生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知识。前后逻辑联系紧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2、了解克隆的奇妙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有关克隆的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设计思路: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是西游记里孙悟空在与妖魔们作战吃紧时从身上拔一根猴毛,吹出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小猴子门来参加战斗的一段视频。当然,这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走进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的奇妙的克隆,去感受克隆的奇妙世界。(板书:奇妙的克隆)(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导课,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1、同学们速读课文,用圈、点、划、记的方法在文中空白地方批注自己获得的信息。2、边读边思考:本文从哪些事物介绍了克隆?(设计意图:此设计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繁衍yn 囊胚期nng pi 蟾蜍 chn ch 胰蛋白酶y mi鄞县 yn 性腺xin濒临bn 分泌 m 孵化 f四、问题探究 合作交流思考与讨论: 1、植物的克隆共同点是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动物的克隆列举了哪些?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他们有什么区别?先植物再动物,先自然再人工,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寓教于乐, 让学生既学习了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又对克隆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以及口语表达等能力。)五、奇思妙想 个性展现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于人类;3、理由阐述充分,表达富有条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六、课堂小结1、克隆是一种什么现象?(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2、在现实生活中克隆的意义。克隆可以造福人类,但“克隆人”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需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应在发展中注意防止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老师:克隆技术,奇妙无限,努力学习,探索未知,造福人类。七、布置作业。片段作文:如果有一天,科学家克隆出了另外一个“你”,请你插上想像的翅膀描述一下那时的你和“你”生活的情景。字数2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 克隆 植物 人? 动物奇妙 深层挖掘 注重学科渗透领域相通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寺口中学 闫伟霞 我国著名遗传学专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既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对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写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了体现4+1动态组合模式,这样的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究竟怎么上?学生才能感兴趣?如果老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1、阅读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识?2、奇妙的克隆一文的“奇妙”体现在哪里?问题较浅而且范围很广,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他们在生物课上学的关于细胞学的知识,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合作探究这一环节:1、让学生探讨植物的克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动物的克隆课文列举了那些例子,有什么区别?3、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什么?4、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最后归纳:由植物到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介绍先天本身具有克隆功能的,再介绍人工培育的,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引用的说明方法。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还设计了一个发挥奇思妙想,展现学生个性的问题:假如你掌握了克隆知识,你最想克隆什么?为什么?在这一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很富有爱心,赢得了掌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引发了对“克隆人”的思索,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轻松。又回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齐读,并引发了深思,最后发出倡议: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用克隆知识,造福人类。 虽然是按照课文内容把预计的知识点都贯穿完毕,但总感觉有少许的不踏实挖掘得不够深入,之后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要走出文本,拓展迁移,读以致用。这种“致用”,不只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去思考克隆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兴利除弊,还要立足语文,从写作学、阅读学的视角去吸取克隆技术的精神营养。这是语文课区别于生物课的分水岭,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远的界碑。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恋花一词本是写离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登高望远的宏伟志向;如此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王国维的榜样,运用“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学到家了,“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就算学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这么深层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术与我们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们会发现,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语文原来也是那么充满趣味,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通过认真吸取、理解,就可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了。不足之处是如果能联系一下写作,我想就完美了,今后我会努力打造我自己,让自己的课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