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94922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设计实验并利用已有器材将盐“变”来“变”去(溶解和提取食盐),能整理制作出盐的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2、研究切开和嚼烂的苹果能否再变回原来的样子,并由此引申,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3、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4、了解海水晒盐的有关知识,根据变化后是否能够逆变回来,知道可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种。教学重点设计实验将盐“变”来“变”去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不是每组都一样):2包盛在小纸包中的少量食盐;少量蒸馏水(或纯净水);清洁并已消毒的小烧杯、玻璃棒(或竹筷)、蒸发皿(或带绝缘柄的不锈钢汤勺);酒精灯(或蜡烛);火柴;三脚架;坩埚钳(或试管夹);毛巾等。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教学过程溶解食盐提取食盐建立概念演绎应用约6分钟 约15分钟 约7分钟 约12分钟一、溶解食盐(约6分钟)1、器材介绍与确认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馏水(副板书1:蒸馏水),它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那已经消毒了的筷子蘸一点尝尝。师(学生尝过之后):不但没有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味道,是吗?师:桌上还有2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估计学生都认识食盐并能正确判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如果直接说出是食盐,“一看就知道是食盐,不错,很有经验!”;如果有人尝了,“请问,你是估计是食盐然后再尝,还是一开始就尝了?”、“你很大胆,幸亏老师今天准备的真是食盐,否则就难以保障你的安全了,请记住,以后可不要轻易尝试不明的物体。”)(板书:盐) 【意图:面对摆在桌上的器材,学生是最为关注的,本课教学直接从器材介绍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引领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的一种方式,尝蒸馏水和确认食盐的活动,为后面验证白色结晶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做好了铺垫。】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那纸包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学生动手,教师巡视,及时指点并通报情况。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搅拌,也没有全部溶解;搅拌了,但还没有全部溶解;搅拌了,也全部溶解了。针对前两种情况,教师可说:“还看见盐呢,再做。”面对做好了的小组,可说:“确实看不见盐了,很好,请做好发言的准备。”)(2)实验方法交流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意图:此活动是将盐“变”去的过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溶解”的内容,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实验设计就隐含在“将盐变没了”的有趣的竞赛活动之中了。】二、提取食盐(约15分钟)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2、实验方法交流(估计学生的预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能说到的方法:人工加热;太阳晒;风干;将水蒸发过滤教师可逐一副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将前3种方法归结到“将水蒸发”。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盐加水溶解就变没了,现在要返回来,你们就都想到要把水分减掉,有道理!可究竟行不行呢,咱们得试试。”)【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先进行发散式地实验设计,通过交流将看似不同而实质一样的实验设计初步进行方法归类,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为后面整理并制作出完整的变化过程示意图打好了基础。】3、第二组器材介绍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坏了。师(学生拿出器材后):看看,有不认识的吗?(学生第一次使用蒸发皿,也许会称它为“碗”)你所说的这“碗”叫“蒸发皿”(灯片1:蒸发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试管夹吧。4、根据器材选方法师:需要说明的是,每组的器材并不都一样,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地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意图:分次提供材料、第二次材料每组又不同(既有规范的实验室用器材,又有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器材),以及根据器材选方法,都体现出材料是“有结构”的,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简约性。】5、交待注意事项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灯片2: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6、学生提取食盐(教师巡视,发现有操作不当的及时指出来;对于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鼓励他们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意图:实验之前的交待是必不可少的,实验中的指导以及因组而异布置任务则体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估计学生会从尝、只放了盐没放别的东西、蒸馏水、容器已消毒等方面来回答。如果学生已经尝过或者首先说到“尝”的方法,可以说:“敢于尝,说明你已经认为它不是产生的新物质,确认它就是盐,请说说你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将能够想到的证据表述出来,然后给予肯定:“说得好,有理有据,虽然很多情况下,加热会导致新物质的产生,但今天这个实验并不会产生新物质”)【意图:再次梳理并板书,将复杂的变化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确认食盐变回来了”的活动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三、建立概念(约7分钟)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列举与食盐变化过程类似的例子,估计学生会联系前面所学,很容易说出水的变化的例子,教师可视情况决定是否要增加些事例;如果学生出现可逆变化过程和循环变化相混淆的情况,例如误将月相变化当成了可逆变化过程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逆变过程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简要回顾、评议学生先前所想到的提取食盐的方法)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1名学生到前面尝苹果,学生嚼苹果的时候,师再切1个)。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估计学生会摇头说变不回来,教师可让他说出理由,然后说:“看来是真变不回来了,你还是回座位上去吃完了吧。”)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估计学生会有争议,认为可以变回来的同学可能说出“胶水粘接”、“串起来”等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最后用“盐溶解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盐”的示意图检验“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意图:根据实验初步发现变化特点,然后列举类似的变化过程,归纳建立概念,然后以此分类标准去检验其他的变化过程,发现某些变化过程被排除在这一系统标准的外面,在比较之中发现矛盾,完善概念体系,这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四、演绎应用(约12分钟)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灯片3: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课件: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意图:通过演绎应用进一步检验、巩固概念体系,科技史资料的运用既凸显了湘版科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又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板书设计:副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加水溶解 盐 盐水将水蒸发附送: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一段音乐感受耳廓的作用。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养成保护双耳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各部位的名称。材料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耳朵模型 一个玻璃杯 一块气球皮 一根橡皮筋 桂香村纸片碎 音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出示(图图)师:认识他吗?观察,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处呢?生:听声音。师:对。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怎么听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件出示课题)二、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师: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知道我们耳朵的构造。1、师:师撩开头发露出耳朵,指着耳廓,这就是我们的耳朵,有它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吗?2、课件呈现,耳朵的构造剖面图。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它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构成。(边说边点击鼠标,图上出现相应的名称)师:根据它们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3、说着出示耳朵结构实物模型。师:耳廓、耳道属于外耳。(板书)师:这是鼓膜的位置,它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师:这是听小骨,属于中耳。(板书)师:这个像蜗牛壳的是耳蜗,这一束黄黄的就是听觉神经。这是内耳。(板书)师边说边从模型上拿出小模型,加深学生印象。4、耳朵怎样接受并传达声音。师:(拿起耳朵模型)声波由耳廓收集来进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达到听小骨,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震动,再传达到听神经。听神经再把这个讯号传达到大脑,形成声音。我们就听见声音了。(边说又边把小模型放回大模型里,拼成一个完整的耳朵结构模型。)5、请一个学生说说。师:他听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正确,有一对灵敏的耳朵,非常了不起。生也忍不住跟着鼓掌。三、鼓膜振动试验1、演示实验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引起鼓膜的震动。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展示。师:在有一些实验器材,将它们做成一个鼓膜模拟装置,就像这样。(课件上呈现器材和做好的鼓膜模拟装置。)师:(边说边演示)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尽量的绷紧些,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就像这样,接着再把纸片撒点在上面,敲击音叉,观察气球皮上的纸片有什么现象。师:我们把队鼓分别放在远处和近处,再轻敲和重敲观察纸片的反应有什么不同。(板书 远 近 强 弱)师:我发现刚才同学们在观察时都很认真,观察都很仔细。2、师:其实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象一下,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怎样呢?生:也会象这气球皮一样发生振动。师:说得真好,当外界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会引起鼓膜振动,(老师放慢语速)于是生: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四、耳廓的作用1、听一段音乐师:鼓膜是这么的重要,咱们得保护好。你们都累了吗?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吧,轻松一下!师:我教你们一种听法,很有趣的。先把手放在耳后,手掌围住耳朵。(示范)生满眼充满期待,跟着老师做。师:待会我说“开”,你们就把手掌向后打开。(示范)我说“收”,你们就把手掌围住耳朵,留一个小洞。(示范)师:明白了吗?照老师说的去做,你听到的音乐就是那么的不一样,很好玩的。试试吧!2、说发现师: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听到的音乐与平时听到是不是更有趣?生:是。一会声音大,一会声音小,好听得很!生小声议论。生:我们把手掌张开,声音就小,合拢就大。师:手掌合拢时就像我们耳廓的延续,现在能告诉我,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吗?生:收集声音。师:小兔子有一对长耳朵,非常灵巧,还会左右转动呢!(课件呈现 草地上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师:它们有着长长的耳廓,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五、扩展师:人是靠耳朵来听到声音 ,动物们呢?它们又是靠什么来听到声音的?生:也是耳朵。师:真的都是这样吗?也有例外的,看看老师找到的资料师边用课件出现动物图片,边解说。师:乌龟的耳朵不象人的耳朵有明显的耳廓,你不仔细看是找不到的,要等它把脖子伸出来,仔细观察脖子的左右两侧,你才会发现,在它的眼睛后面有两个看起来像贴着的薄膜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龟的耳朵。师:这是一条蛇,知道它的听觉器官在哪里吗?师:虽然蛇不具有外耳与鼓膜构造,它收听外来讯息的方式是经由下颚骨表面接收外界声音的振动,再传递至大脑,蛇在行走时下颚骨大都紧贴着地面,所以能够很敏感地侦测到地面上的振动,使得蛇能对外界状况保持警戒的状态,因此蛇所听得到的声音是来自地面所传递的振动。所以我们有句成语叫“打草生:惊蛇。师:这是一只可恶的生:蚊子。师:知道它的听觉器官在哪里吗?师:在某些雄性蚊子中,触角有听觉,借助触角,它们才能听见同类雌性蚊飞行震动时的声音。师:两只可爱的考拉。它们的听觉器官不用我说吧?一目了然。师:对极了,就是那对毛茸茸的圆耳朵。动物界里好多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有一对明显的耳朵,听见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只找了一部分,还有许多的动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听觉器官,比如鱼,它们的耳朵与鳔相连,水中的声音使鳔壁振动,就像声音穿过空气使鼓膜振动一样。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自己去寻找探究吧!师:自然界就是那么的神奇,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会有新奇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精神。我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科学眼,一颗清醒的科学头脑,一双灵巧的科学手,还有一对灵敏的科学耳朵。师:下课!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这是继学生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识后,继续学习有关声音的后续知识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上完课后首先惊叹于学生的能力,他们不仅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的听力,更有一颗清醒了,知识丰富的大脑。首先导入我采用大耳朵图图的图片,学生非常喜欢,也对他很了解,他有一双大耳朵,而且他的耳朵会动。学生羡慕他的耳朵的同时发现自己也有一双耳朵,自己的耳朵有什么作用呢?“听话,听声音。”顺利引到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在认识耳朵构造的教学过程中,生动直观是一个基本要求,有了幻灯片展现耳朵的构造还不够,为了增强真实性和直观性,还增设了耳朵模具的展示,用意在于加深和巩固儿童对于耳朵构造的印象,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线索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儿童易忽略和遗忘处加以适时点拨,很好地帮助儿童完成了对于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尤其指出的是,学生认为我们的耳朵就是露在外面的耳廓,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认识,我露出自己的耳廓,并拨动它问“只有这个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吗?”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通过幻灯片、模型,学生可以知道声音的传播路径,但是对声音转化为耳膜的振动,学生教困惑,于是需要重点说明。声音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是耳朵听到声音的关键,所以此处教师设计用音叉来和学生来进行探究实验,将桂香村红包的纸片剪成极碎的小片洒在气球皮上,效果明显,观察时更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气球皮的振动上。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探究并理解外界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的整个过程,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和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做好了全面的铺垫。在介绍耳廓的作用,我自认为我的处理比较“无痕”,借让学生听一段音乐休息,并动手玩游戏,让学生在玩中意识到,手会影响听到的音乐,意识到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耳廓越大搜集的声音越多,听到的越清楚。在学习了人体的耳朵的知识后,课上拓展到其他动物的耳朵,公鸡、乌龟、眼镜蛇、蚊子、考拉等动物的耳朵,学生惊奇的发现其他动物的耳朵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激发了学生探究动物的欲望。课上,我处理不到位的地方也有不少,让学生体验鼓膜的振动时候,还可以结合作业本p32的作业,这样可以拉进学生更多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