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4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5按小组分发工具。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土样里有哪些颜色? 闻: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 看: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2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 (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 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它们为什么不同? (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 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的土壤,然后根据制定出的计划进行研究,教材中的方法是一些最常规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研究土壤.通过学生充分地预测、假设,猜想土壤中可能什么成分比较多,然后根据猜想,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出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3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建立腐殖质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观察研究过程解决问题;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二、探索土壤(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二)室内活动。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4)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6)学生讨论、交流。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5)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6)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的小资料。3做肥料袋。(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5)教师提示: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 填好标签。 本实验需要5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填好比较表。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4土壤的保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感激土壤;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4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5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6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xx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xx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3组织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爱土壤妈妈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1、 植物和我们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科学知识1、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2、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3、 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三、教学准备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3、 学生回答。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6、 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7、 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8、 同学们抒发感想。讲述: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爱植物。二、认识植物的局部。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4、 讲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5、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3、 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四、课外调查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2、果实和种子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 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科学知识1、 认识果实和种子。2、 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3、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4、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三、教学准备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四、教学过程一、认识种子和果实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3、 小组实验、交流。4、 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3、 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三、认识种子的构造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4、 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5、 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6、 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7、 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8、 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3、 交流实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3、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4、 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5、 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6、 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7、 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8、课后进行实验。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3根和茎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科学知识1、 认识根和茎的形态。2、 知道根和茎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三、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四、教学过程一、区分直根和须根。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4、 在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5、 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汇报比较结果。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2、 学生回答。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4、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2、 小组讨论。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四、认识茎的作用。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2、 学生交流。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4、 你能预测它的茎会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发言。5、 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把它的茎切开看一看。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6、 每小组发一段植物的茎,进行斜切和横切。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内部变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回答后小结。五、课外作业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4、叶和花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科学知识1、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2、 知道花的构造。3、 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能准确的认识事物。2、 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3、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三、教学准备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四、教学过程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4、 课前大家也采集了一些树叶,现在请你们拿出来,每个小组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写在活动记录上。5、 各小组汇报,对观察仔细的同学给予表扬。6、 你能在这个基础上给这些树叶分分类吗?7、 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提醒学生每次只能按一个标准分。汇报分类结果。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4、 各小组设计实验。5、 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案。重点解决:做这个实验要保持哪些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三、认识花的构造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6、 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7、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3、 交流:植物传粉有哪些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或上网浏览。六、课外研究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教学过程:活动一师: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活动二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 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手 眼睛 秤 锤子过度: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板书:性质),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板书:工具)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活动三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学生汇报总结: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把 固 体 放 到 水 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水槽、各种固体、盐、沙子、方塘、钉子、木块、树枝、氯化钾、制作好的彩色树枝。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2、学生预测。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4、学生实验、汇报。5、同学们看到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在水中是沉的(板书:沉),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是浮的(板书:浮)。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6、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学生取固体),与原来相比,这些固体有没有不同的地方?7、它怎么会变软变小呢?看来固体在水里除了会沉浮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认识溶解现象(1)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固体(出示),它叫高锰酸钾,如果把它放入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2)学生观察。(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4)像这样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像刚才的方糖会变软、变小,实际上是方糖在慢慢的溶解。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说明这些固体在水中不溶解。(板书:不溶解)(5)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在水中也能溶解?(学生举例)(6)那么又有哪些固体在水中是不溶解的呢?(学生举例)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1) 那么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为什么?(2) 土壤到底会不会溶解,让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3)请2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土壤倒入烧杯中,搅拌一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4)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大家听?(5)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6)归纳:在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是由腐殖质、黏土、沙子三部分构成的,把土壤放到水中,其中的腐殖质就会溶解到水中,而黏土和沙子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所以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 (6)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7)例如刚出生的婴儿生病了,他不会吃药片,我们可以把药片溶解在水里,制成药水就便于婴儿吞咽。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像这样把固体与水混合在一起的?(8)学生举例。(9)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要把固体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例子还有很多。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五、 应用1、分离米和稻壳,芝麻和盐。(1)前几天张老师从粮店买了一些米,拿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稻壳,(出示),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些芝麻和盐混在了一起(出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个办法,很快地把米和芝麻从这些混合物中分出来吗?(2)请每一小组任选其中一组混合物,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来分?需要哪些器材?讨论好以后请组长上来领取混合物,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拿下去。我们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把米或芝麻分出来,好吗?(3)学生领取器材。(4)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现在米和水混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5)同学们利用这四种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的性质,把它们分离开了。你们真聪明!(6)刚才你们把盐溶解在了水里,那么如果我要再得到这些盐该怎么办呢?我们吃的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1)学到这里,你知不知道宋爷爷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他们回用什么方法得到盐呢?(2)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可行,那我们来看看潘冬子是怎么来解决这件事的。(继续观看电影)。原来他们是用火烧的方法使水分蒸发掉得到盐的。3、制作(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它美吗?它是利用了固体能在热水中溶解,降温后又能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一枝美丽的树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来制作的。(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树枝的方法。(3)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4)这一美丽的树枝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们用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好吗?教学反思:认 识 液 体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愿意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物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洗手液、蜡光纸、玻璃板、滴管、记录表。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筷子等。三、教学过程(一)认识液体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二)初步猜想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三)验证猜想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四)深入探究1、这样的结果,大家事先有没有想到?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老师事前也做过了这个实验,也感到非常地困惑。事后,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采集了一些数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吗?出示几种液体的密度,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规律2、学生小结:(五)继续猜想1、出示塑料板,你们想做什么实验?引导学生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比较它们流下的速度2、那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让学生自由说,把实验的要求和规范说出来3、假如我们把这四种不同的液体同时到一点在斜放的塑料板上,这四种液体会怎么样?4、那么,老师再请大家来猜想一下:这四种液体中,哪种流得最慢,哪种流得最快?为什么?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并交流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时,让学生边说边演示(六)课堂小结1、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性质:密度、粘稠度)2、我们小组还想研究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如:表面张力、毛细现象、溶解等3、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等,然后交流认 识 液 体1、认识四种液体液体特点认识方法液体名称1号2号3号4号2、我们是这样设计我们的实验的:实验步骤(倒入液体的顺序)实验现象(写出或画出)1、2、3、4、结论继续研究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液体流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 、 、 、 。2、我们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拓展研究1、我们还想研究 2、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 附录2一些液体的密度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水银13.6海水1.03蜂蜜2.3水1硫酸1.8植物油0.9牛奶1.1酒精0.8四种液体的密度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油0.9水1牛奶1.1蜂蜜2.3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教学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烧杯、果汁、洗手液。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材料,你带来了什么呢?在家里你对它们作了些什么研究呢?你能向其他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科学课程提倡终身教育,因此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些科学探究,既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动员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带的液体。谈话:哦,你刚才介绍时主要介绍了的。想一想,还能介绍些什么呢? 对呀,我们还可以介绍的。 (相机总结:可以介绍特性、用途;家里的液体不能乱尝,等会儿研究中想要品尝的话,要得到老师的同意。) (上节课已经认识了液体的一些性质,而对于科学名词、认识方法的运用能力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景来培养;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 我们在向其他人介绍物体的时候通常要介绍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性质以及它的用途。我们今天所带的、等都是液体。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这些液体。同学你带的是什么液体呢?(洗洁精)你能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样用这个洗洁精的吗? 我们常常把洗洁精混入水中,那么其他一些液体和水混合又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研究吗?揭题: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二、学习新课提问:研究之前,把你的液体和水混合后会一样?会是什么样的?请把你们的猜测在记录纸上写出来。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预测结果的能力很重要,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 讲述:交流完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小化学家。待会儿研究时不要把你的液体一下子都用完。如果在研究中感觉还缺什么的,可以到老师这里来看看,说不定我带了。还有不要忘了把你看见的记下来。 学生探究活动。 提问:谁能把你的研究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呢? 学生演示他们的新混合物,解释混合是怎样进行的,并描述新性质。回答:在与水混合时,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当与水混合后,液体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和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吗?你们组的液体倒进水里去后有几种情况呀?提问:有的液体能溶解在水中,有的液体不溶解在水中。不溶解的液体你有办法使它溶解在水中呢?结果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用搅拌棒能使不溶解的洗洁精溶解在水中。油搅拌后也不能溶解在水中。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油溶解在水中呢?试试。 三、评价活动 总结:今天谁带的液体最有趣?谁在小组里研究最积极?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如果是生硬地进行评价,学生不感兴趣,会走过场。也许对学生更多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会好些。) 四、后续研究 其他液体混合后也会这样吗?你有什么新发现?用你们的液体试试。 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液体互相混合成为有用物质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认识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教学准备:学生:橡皮泥 教师:曲别针、橡皮泥、装水水槽、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小棒、泡沫板、泡沫条、气球、线、牛皮筋、小刀、烧杯、凉开水、盐、糖、熟鸡蛋、土豆等 教学过程:激趣引入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噢,大家会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还记得把这些物体放进水里的情形吧!对了,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物体来进行研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1、提问:你们还想用这些物体研究些什么问题呢?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泡沫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橡皮泥为什么沉在水底?我想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作用?怎么让橡皮泥浮起来?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整理问题。确定研究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重要,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全部研究出来,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不好?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沉的)那你们说用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放在泡沫上;可以捏成船形;可以捏成半空心的球状)3、你们想出来的这么多方法,很好。下面就请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看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硬币。在橡皮泥不沉的情下,看看谁放的硬币最多?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记录卡班级_姓名_1)我想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2)浮上来后装了多少个硬币?3)如果没浮起来是什么原因? 年 月 日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装硬币多的原因:改变形状、增大空间;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1、 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2、 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把土豆挖空)3、 教师:可以吗?你们分组试一试。4、 学生分组活动。5、 果然可以,那老师又遇到了难题,我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6、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把鸡蛋煮熟了、我家腌的咸鸡蛋是浮在水面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