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摩擦起电》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84945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摩擦起电》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摩擦起电》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摩擦起电》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摩擦起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资源包小学科学 二年级 上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初步经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做的探究过程。3、初步学习并运用二维表格进行实验记录。4、激发学生发现并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秘密的兴趣。教学准备:塑料尺、塑料吸管、塑料袋、泡沫塑料块、毛皮、皮革碎料、回力胶、木筷、塑料笔、钢尺、玻璃棒、小石头、纸屑等实验材料,以及塑料瓶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引疑导入新课:提问题:(1)把吹塑纸按在黑板上,松开手后,吹塑纸会怎样呢?(掉下来)(2)把纸屑放进塑料瓶里,纸屑会停留在哪呢?(在水槽底部)2、设悬念: 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表演两个魔术给大家看看,想看吗?3、实验引疑:(1)演示不用胶水,浆糊等东西,而把吹塑纸“贴”在黑板上,不掉下来的实验。(2)演示用较薄的彩纸剪许多小蝴蝶,放在塑料瓶里,然后在塑料板上面用毛皮摩擦,使纸蝶上下飞舞的实验。(3)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师能使吹塑纸“贴”在黑板上,纸蝶上下飞舞呢?可能与什么有关?4、学生猜测: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可能与摩擦有关)同学们真有科学家的头脑,那么,大家想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会“跳舞”的纸屑,出示课题。(二)探究新课:验证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实验包1,取出其中的毛皮和装有纸屑的塑料瓶,看小朋友能否像老师一样当一回成功的魔术师,使瓶中的纸屑跳舞。学生仿照老师的做法做实验。进一步探究:(1)总结实验,肯定猜想。小朋友真厉害,学会了玩魔术,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屑“跳舞”是由什么引起的?(摩擦)(2)你能利用实验包1里的其他材料和我们身边的材料作类似的实验吗?学生取出塑料尺、塑料吸管、塑料袋、纸屑、泡沫塑料块、丝绸等材料进行探究实验。(3)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吸管能吸引轻小物体。用氖灯验证摩擦的物体带电。(1)实验演示:教师用测电笔先在教室的电源上进行测量,将测电笔插入电源内,让氖灯亮起来,然后把氖灯从测电笔上拆下来。然后用毛线衣摩擦塑料尺接触氖灯一端,实验的时候用手指捏着氖灯一端的金属帽,让氖灯发光,从而得出摩擦起电的结论。(2)总结交流: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拓展研究:利用身边学生常见的材料研究是否更多的物体也有摩擦起电的现象,学习用二维表格记录实验结果。(1)出示二维表格,介绍填表方法。(2)请学生拿出实验包2,取出里面的皮革碎料、回力胶、小组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3)展示汇报。得出其他物体互相摩擦也会有摩擦起电现象。(4)介绍:同学们玩的很认真,发现了许多秘密,知道了两种物体相互摩擦可以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你们知道这个秘密最早是谁发现的吗?老师告诉你们,早在1900多年前我国科学家王春就发现这个秘密,这也就是说摩擦起电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的,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希望同学们以祖先为荣,向他们学习,努力学好本领,长大为国争光。(5)那现在你能详细的解释为什么瓶子里的纸屑会跳舞吗?(学生尝试解释)5、知识延伸:了解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这节课,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其实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汇报:(1)梳头时。(2)脱毛衣时。(三)总结评价:从学生活动的态度、研究的积极性、合作性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鼓励学生课后利用身边的物品继续进行探究。“有趣的摩擦起电游戏”教学设计晏海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个带电物体相互靠近会互相排斥或者互相吸引。(2)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物体摩擦后发生现象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习惯。(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享受探究知识的愉悦。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两个带电物体相互靠近会互相排斥或者互相吸引。三、课前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两片吹塑纸、旋转架、橡胶棒、毛皮、丝绸和玻璃棒()学生分成个小组,每组备齐所需实验用具:吹塑纸、旋转架、毛皮、吸管、塑料尺、气球、塑料书夹四、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提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小魔术吗?下面晏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下,可要看清楚哦!2、教师表演:将一片吹塑纸与毛皮摩擦后,再靠近另一片吹塑纸,奇怪的现象发生了。3、师适机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两片吹塑纸贴在一起)为什么呢?(生答)4、总结:是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摩擦后能带电,且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今天我们接着开展有趣的摩擦起电的游戏。(板书课题)5、质疑:同学们试想:如果两片吹塑纸都和衣服摩擦,贴得会不会更牢固呢?6、生猜测,动手实验研究并汇报结果。二、 自主探究,体验乐趣1)质疑:其他物体摩擦过毛皮后也会相互排斥吗?2)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填写记录-汇报小结A 分组情况:以4人小组进行探究,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B 小组选择实验器材: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想选择哪种物体进行实验探究呢?请材料管理员来我处取器材。C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课件简要显示实验步骤,老师具体说明1、由材料管理员从实验台抽屉拿出实验器材。2、由实验操作员将其中一个物体放在旋转架上,观察没有摩擦前两物体互相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3、然后让其中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与另一物体靠近,看看有什么现象?4、两个物体都摩擦过毛皮后互相靠近,看看有什么现象?实验提示:物体摩擦毛皮后可以吸一吸纸屑,判断是否带电。D 由记录员填写表格,记录实验结果附表格:“有趣的摩擦起电游戏”实验记录表实验器材塑料书夹() 旋转架() 毛皮()气球() 吸管() 塑料尺()实验过程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不吸引,也不排斥没有摩擦前,两个物体互相靠近会怎么样?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与另一物体靠近,会怎么样?两个物体都摩擦过毛皮后,互相靠近,会怎么样?请在所选实验器材后和发生的实验现象栏内打“”E 汇报员汇报实验结果。3)分析交流,得出结论:两个带电的物体相互靠近会互相排斥。(随机板书 :排斥)三、拓展延伸,推出结论1)质疑:带电的物体靠在一起都会排斥吗?2)师演示实验:准备好旋转架、橡胶棒、毛皮、丝绸和玻璃棒。A 先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将玻璃棒吸引纸屑证实其带电。B 然后将丝绸摩擦玻璃棒,将玻璃棒吸引纸屑证实其带电。C 将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也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观察,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随机板书:吸引)得出结论:两种带电的物体靠近,要么互相排斥,要么互相吸引。五、板书设计有趣的磨擦起电游戏两种带电的物体靠近,要么互相 排斥 ,要么互相 吸引 。“制作简单的验电器”教学设计骆惠贤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分析:本单元是属于整套教材科技世界板块中“能量及其转换”的内容, 也是本册教材中以实验为主的一个单元,通过让学生关注“静电”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初步了解能量,产生探究、思考科技世界的愿望和内驱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会跳舞的纸屑、有趣的摩擦起电游戏、制作简单的验电器,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通过产生问题、实验探究、制作应用的过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研究,达到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研究兴趣的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学情分析: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静电的实验和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曾经接触过摩擦起电的现象,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将会很感兴趣。同时,经历了一年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交流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他们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但同时学生还比较少接触实验,还没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详细指导。教学重难点:重点:1、初步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学习运用二维表格进行实验记录。 2、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两个带电物体靠近会相互排斥或吸引。难点:制作简单验电器。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探究:1、 初步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2、学习运用二维表格进行实验记录。科学知识:1、 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两个带电物体靠近会相互排斥或吸引。2、 学会制作简单的验电器,培养动手能力。情感态度:1、 培养发现并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秘密的兴趣。2、 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观。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思路:1、 以实验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3、 渗透科学课的学习方法,以探究为核心。课题名称制作简单的验电器教学目标1、经历动手制造验电器和检验带静电的物体过程。2、学会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3、思考验电器的工作原理。4、产生持续研究摩擦起电现象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动手制造验电器和检验带静电的物体过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材料准备简单验电器的制作材料都是身边常见的小物品:带盖的透明小塑料瓶、细铜丝、牙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引入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观察了许多摩擦起电的现象,但是怎么样才知道物体是否带了电呢?教师提出疑问,这样的方法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更直接的检验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可以用轻小物体检验。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指导制作找一只大小适宜的玻璃瓶,配一个橡皮塞,在塞上露出瓶口部分横插一根大号缝衣针,在针上挂上对折的铝箔纸条,也是一个最简单的验电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检验效果先让学生使用自己的验电器检验摩擦后的塑料尺,看看检验效果。探究原理质疑:为什么验电器两片侣片会张开。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让他们自主探索新知,得出结论。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制作的简单的验电器和实验,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对教学的反思1.教学成功之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制作出简单的验电器,体会到制作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2.教学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有限制,制作的验电器有的不能检验效果。对教材设计的评价1.活动的设计在难度上是否适当?适当2.学生的探究兴趣集中在哪个环节?制作完验电器检验验电器的检验效果。3.学生的主要收获是什么?从哪些表现可以知道? 学生亲自参加动手制作验电器,并且成功检验出摩擦后的塑料尺带有电荷,取得的摩擦起电知识印象深刻,能坚定不移的确信知识的可靠性,并且体会到创作的快乐。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简单测量全单元4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资源包二年级上册第21页二、设计理念:物体的长短、高矮都属于物体的长度问题,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科学观察和科学研究中主要部分。在教学中,我通过向学生讲述比较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叙述比较的操作过程,渗透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以后,通过实验活动进行验证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和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设计方案解决。2.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长度的测量,初步认识科学测量。3. 培养学生多思、合作、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2、理解物体的长短具有“相对性”五、教学准备:每组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粉笔,两根不同长度的绳子。六、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引发思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手中握有红、蓝两支粉笔,一头看得见,一头看不见,猜一猜哪一支比较长?(可能会说出“蓝笔长;红笔长;两支一样长;看不出哪支笔长”四种猜测结果)师:现在有4种不同的猜测结果,能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吗?让学生学会先举手然后大胆发言。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发现比较长短有不少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比较长短。蓝笔和红笔究竟哪支长,老师暂不告诉你,等我们掌握了更多比较长短的本领后,就一定能知道哪支笔长了。(二)、比一比,掌握方法。1、观察比较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周围,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比较长短,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当两样东西相差比较多时,通过观察就可以比较长短。2、同起点比较。(1)、创设情境。师:把两支用过的长短差不多的粉笔,一支放在同学桌上,一支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观察看一看哪支长。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问:为什么现在通过观察比较会有不同结果?(因为这两支粉笔的长短差不多,又放在不同地方,分不太清) (2)探究方法。 师:看来相差不多的两样东西比较长短,只看一看不易比较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把两支粉笔放一块儿比一比。师:每个小组都把放在桌面上的两支不用颜色的笔放一块儿比一比,然后小组里说说怎样比出长短?(学生操作)(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出 :把两支粉笔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4)教师揭示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刚才说的两支笔竖在桌上或两支笔一头对齐,看另一头就比出长短了,真是好办法,这样我们又多了一种比较长短的方法了。3、度量比较。师:放在一块儿比一比是个好办法。那么,用这个办法比一比同学们手臂的长短,可以吗?同学们商量一下,还有什么好办法?(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操作方法:(1)把手臂合在一起,一端对齐,然后进行目测。(2) 用绳子去量。请两个学生示范并说一说是怎样量、怎样比的。(3)用尺子去量。请两个学生示范并说说怎样量、怎样比的。(4)组织评议一下这三种方法那种较好,为什么。4、总结比较长短的方法。师:现在我们能说一下比较长短有哪几种方法吗?(1)可以看一看。(2)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3)用绳子或尺子去量。(三)、练一练,巩固深化,拓展学习1、让四人小组中的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课本与作业本的长短。2、让学生相互之间比较腰围的粗细,学习比较曲的和直的物体长短的方法。(绳子与直尺相结合测量、使用卷尺)3、学生自由做比较长短的游戏,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四)、拓展延伸。1、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一些物体来比较长短。“制作尺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制作尺子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通过动手制作趣味的刻度尺,加强对测量长度的理解。经历动手制作和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过程。(二)科学知识进一步认识长度的测量及记录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欲望。重点教学重点:经历动手制作及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过程。教学材料准备尺子、纸条、刻度尺、薄木片、颜色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提问:长度的常用单位是什么?(厘米)子)2、出示一个圆筒形的盒子。要测量它的长度有什么办法?(可以用卷尺或绳子)用绳子可以测量一些不是直的东西,但是不能一次测量出来,真麻烦。1、交流与复习: 有什么长度单位?2、讨论要测量圆筒形的盒子的长度有什么办法?3、汇报讨论的方法。通过复习我们前面学过的比较长短来导入本课,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而通过 实际的生活现象导入本课,也促进学生可以与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切入。新课活动一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么做一把尺子。2、小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制作的所需要的工具和方法。3、小结师生交流:为了完成好这个制作尺子,我们应该做到哪些工作?4、强调活动过程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1、学生讨论:怎么做一把尺子。2、汇报讨论结果。3、师生交流:为了完成好这个制作尺子,我们应该做到哪些工作?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制定活动要求与规则,让学生能够自律与自主。当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少不了的。活动二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制作尺子。活动三1、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经验介绍。2、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1、介绍自己制作尺子的成功之处和一些经验。2、展示自己的尺子。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小结,特别是遇到一些失败的教训,可以让学生大家商量好的处理方法。拓展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活动。选择其中一件物体的长度进行对比。2、小结学生的汇报。1、用自己制作的尺子进行测量课室内的物体长度。2、汇报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的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尺子进行测量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积极性。对教学的反思1. 教学成功之处: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尺子的制作并用制作好的尺子进行测量活动。2. 教学不足之处:因为毕竟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动作比较慢,显得时间上不够充足。对教材设计的评价1. 活动的设计在难度上是否适当?活动的难度是知当的。2. 学生的探究兴趣集中在哪个环节?学生的探究兴趣集中在自己人制作尺子的活动中。3. 学生的主要收获是什么?从哪些表现可以知道? 学生的主要收获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了一把尺子并能够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中,从他们在进行作品展示中的那种骄傲而自信的眼神里我们就知道了。“比较轻重”教学设计徐惠仪教学内容市试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教科书P28P31页上的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l 认识比较轻重的方法;l 知道生活中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l 想出办法比较物体轻重,并设法加以实施;l 能对别人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提出意见;l 在经历用几种方法比较物体轻重活动过程中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l 能积极想出办法比较物体轻重;l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l 学会聆听别人意见,并对别人提出的方法和意见加以判断,学习评价教学重难点主动想出不同办法比较物体轻重,认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在汇报中明确方法实施的操作细节,并听取别人意见后能改进自己的设想。教学过程一、 导入: 师出示加菲猫图片:这是谁呀?(加菲猫)对了!我们认识的这只懒猫它背着书包总觉得这书包挺沉、挺重的,它想弄清础书包里的三本书:语文、全程学练考和新华字典到底哪本轻,哪本重?你们认为呢? 学生猜想,发表意见(判断三本书的轻重并说出依据)二、 探究比较轻重的方法:1、 设计比较轻重方法: 师:你们能想到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三本书的轻重吗? 学生发表意见,老师摘录,出示学生想到的方法:(图示)掂、称、拉(提)、用杠杆比、 老师指引学生对汇报想到的方法的操作方法、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描述、评价:1、 掂:要注意同一个同学两只手分别拿着书进行比较,不要不同个同学拿书来闭;2、 称:用称读数,比较;3、 拉(提):用同样长的橡皮筋来比,用拉长的橡皮筋长短来比;4、 用尺子比:下面垫的要稳,不稳的要用手扶好,尽量用比较薄的盒子,让尺子比较灵敏:5、 用水:象曹冲称象那种方法,注意把每本书下沉的刻度做好标记,然后比较2、 实施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有那么多的方法,但老师想提示一下: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总是带着把称随时称称物体的重量,是吧?那如果没有了称,我们就先不用这称的方法,看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还有我们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出这三本书的轻重,你们可以参考刚才同学们设想到的方法,也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同学没提到的方法做一下,看可不可以比出轻重,但一定要记住及时把你想到的方法记录下来,待会老师就来比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那组就是最爱动脑小组,好吗?你们认为我们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可以让我们验证这些方法是不是真的能比出这三本书的轻重?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小结:、要注意安全;、用注意卫生(用水时);、要注意团结,不要抢材料;、要及时记录方法。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活动,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方法和结论3、 汇报展示: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少方法来比三本书的轻重了,那下面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结果是哪本书最重?学生出来展示方法和实验结果。其他同学聆听,并加以评价 师小结:我们虽然没有了称这工具,但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别的方法来解决。4、 介绍称量物体重量的方法:1、 认识弹簧秤和使用方法师:同学们都用了自己身边的材料比较出三本书的轻重了,都认为字典最重,但语文书和这本科学书的轻重就有不同结论了,为什么?(两本书比较接近)那怎么办呢?当我们要比较接近时或者想知道物体准确重量时就要用到称这工具了。老师这有的可以用来测出物体重量的是弹簧秤(展示弹簧秤,并简单介绍组成)称一称两本接近的书的重量,指导学生读数。学生读数并做出这两本书轻重的结论。2、 认识生活中称量的方法: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发表意见,老师边展示边简介称量工具和方法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称都是古人们在没有发明称这些测量工具之前用到的方法,那你能不能分析一下我们刚才用到的方法哪些可以发展为现今的测量工具?学生观察,发表意见,老师展示图片,分析。三、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比较物体轻重是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对了,可以有很多方法,而且当我们没有一种工具时,我们怎么办?附板书设计: 比较轻重 方法:(出示贴图)附活动记录: “ 比比哪本书重?”活动记录表“谁装的水最多”教学设计赵 毅一、学生特点分析:我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好玩和好胜等心理特点,以故事引入、竞赛、评比这三种主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后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知道眼看的结果和仪器实验的结果是有反差的;2、从实验前的猜想到演示,从观看录象后的演示到分组,从学会运用一种仪器到会自己使用两种仪器,从测量仪器的使用到启发改进日常生活的测量工具,几个环节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给予学生交流的空间。3、竞赛中学会使用测量仪器,教会一种方法后,举一反三,分组运用其他的测量仪器。3、通过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了解团体的力量。4、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到日常生活中,这才是教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发散学生的思维,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形状不同的瓶子的容量。2、让学生初步学习测量容器容量的方法,知道容积的单位毫升。3、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对比、合作、分析、创作。4、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并尝试着设计、改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工具。5、通过学生深入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可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1、发散学生的思维,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形状不同的瓶子的容量。2、让学生初步学习测量容器容量的方法,知道容积的单位毫升。四、教学难点:1、运用第一种测量的方法,再使用第二、三种测量工具测量。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并尝试着设计、改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工具。五、课前准备:各种瓶子,天平,砝码,称,可乐的大瓶子,记录本,油性笔,烧杯、水槽、锥形烧瓶,量筒。六、教学过程 过 程 设 计预期达到的效果及目的一1、情景引入(先展示几种大小基本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瓶子)师:同学们,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玩,玩得满头大汗,好口渴啊!商店里展示着这么几种瓶子,你想选个能装的最多水的瓶子,你会选几号瓶?(展示号数瓶:1号、2号、3号、4号)老师在选取瓶子时,有目的地选取一些日常常见的瓶子,大小差不多,但谁能装的最多,给学生留了一个悬念。2、学生选择,并讲出原因。这是一个猜想的过程。二1、2、发散学生思维,比较瓶子装水的多少,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方法的演示问:你认为这个瓶子装水最多,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吗?小组讨论,讲讲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主要想发散学生的思维,想办法验证,这也是一个比较、分析的过程。学生演示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方法。3、学生讲出想法的同时,请他上台演示出来。讨论后,把他人的想法拿出来实践,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边说边做的效果更容易让他人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铺垫。三1、教学生使用仪器测量容量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但这个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比其他瓶子多多少水呢,它的容量总数又是多少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请以下材料出场了。首先肯定学生自设的实验很有创意,但老师用几个具体问题点明这些容量的测量还是需要仪器的测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地引入下一环节。2、介绍实验材料并板书:烧杯、水槽二年级学生对字的认识不多,老师在介绍时及时板书并带读学生记忆更牢。3、(媒体演示)师:同学们见过烧杯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观察,请你一会告诉我烧杯和刚才那些测量工具有什么不同?有对比的观察,学生的发现会更多。4、(媒体演示)学生:描述烧杯的特点。当学生讲到烧杯是用玻璃做的,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使用时的安全教育。老师借助了媒体,学生讲出每一个内容有媒体展示,老师不用再重复。5、师:烧杯该怎样使用呢?请看媒体。一会儿请一位看的最认真的同学上来演示给同学们看。在介绍烧杯的使用方法因有媒体的演示,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老师提前说明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学生会更加认真。6、(请学生上来演示)师:同学们知道该怎样使用烧杯了吗?请一位最认真观看的同学上来演示。媒体内容:A:了解烧杯上的读数,烧杯上的ml是容量的单位毫升。B:倒液体的方法,到500毫升就不能再继续了。倒完的液体倒在水槽中,继续再量,几次的数加在一起才是总数。C:看烧杯中液体的方法。D:使用中轻拿轻放,如果打烂了要用扫把扫。既把实验过程做了一次,演示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警示,又给予了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一举两得。7、分小组实验。师:请同学们从抽屉里拿出一号实验材料。一边测量一边记录测量结果,比较出谁装的水最多。老师先将实验材料收起来放在抽屉里,以免学生分心。8、学生一边汇报测量结果老师一边板书。展示出全部的测量的结果,也是学生对自我成绩的验证手段之一。9、小结四1、举一反三的应用,媒体的演示,出示测量工具师: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使用烧杯了,如果老师再给你两种测量工具,你知道该怎么使用吗?使用中该注意什么吗?在之前使用过烧杯后,再给学生两种测量材料,考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测量方法的又一次复习。2、学生讲述这两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要注意的地方。这里老师不断地进行回答问题的加分和留心听他人回答问题的加分,培养学生从他人回答中学习。3、(左边的两组同学尝试用量筒,右边的两组同学尝试用锥形烧瓶)师:请同学们拿出2号实验工具和材料,同样一边测量一边记录。不同的测量工具,相同的容量瓶子,从不同中找寻相同答案,学习使用方法才是目的。4、老师板书记录同学们的测量结果。五1、改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方法师:今天这节课一开始就有很多同学想出了测量瓶中的液体容量的办法,通过学习测量工具后,你们觉得一开始想到的测量方法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呢?这一环节是思维的拓展,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学生可以尝试着改进原有的日常方法,如果失败了也可以从失败中找寻答案。2、学生讨论。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容入到改进中,是对知识的再复习和对知识的再运用。3、学生上来讲解方法并演示。学生可以几人一起上来演示,对小学生的发明创造起到了奠基作用。4、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对科学知识保持这种热情,也希望你们所学的知识能帮助到你们生活和学习。尾声是老师对学生的寄望。七、板书设计媒体演示 记录学 改生想到 进的日常 的测量方 方法 法小组比赛结果谁装的水最多实验材料:烧杯、量筒、锥形烧瓶12345测量结果单位:毫升容量最多的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