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81106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通过几次的试教,及最后的公开课,感受还是比较深的。首先我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课,同时这也是一节常识课,对于新教材的科学来说,应该怎样用新的方式来教学这节老教师眼中的常识课是一个比较难的地方。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对本课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在保有原来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很多内容进行改革及重组,用最简单的方式教授有关地形的常识是我设计的初忠,这是一个思考、推翻、重组的过程,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和磨课,最终形成了我现在的教案。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反思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应该说思维是空前活跃的,相较于以前常识课的讲授教学,本课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表现出对于知识的渴求,这是相当突出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山地、丘陵区分不清,高原与山地的理解也同样存有问题,在试教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图片选择上进行过几次三番的修改,但是学生仍旧有一定的问题,后来加入了简笔画后对于这五种地形的理解虽然比较清楚了,但从看图上还是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讲解,让学生切实的掌握起来。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是用沙盘制作地形,这是原来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对于本节纯知识的课,这样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是将新教学方法在老教材中的运用,也算是一点创新吧,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将刚才所学知道的现场运用,是非常新鲜的回顾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的作品表现是丰富的,极为形象的表现出了地形的特点,展示时的评价同学也表现得很热烈,让学生再一次将地形知识巩固了起来。这部分是一个小高潮,但是由于留给的时间不多,使学生的展示机会太少,相信如果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表现的话,相信学生能制作的更完美。同时对于沙的选择上可用有一点湿的,这样方便学生建造地形,这也是在试教中找出来的,再一次说明了科学教学中,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再者,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本课的教学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让我体会到了多媒体的真正作用,我觉得这是我教学中,多媒体发挥最大作用的一节课,让孩子能在课堂上就能直观的感受到那么多的地形,从图片到实物投影,让孩子的眼界得到了开阔,能更自信的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最后看到自己在研究本节课的过程,我自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曾经的我只会对着电脑找资料,对于别人的教案进行拼凑,但是本节课,我能自己进行思考,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后针对自己在试教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的进行反思、对每一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这个过程中,成长是迅速的。科学课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对于这样的一节应该说是较难上的课,我能从设计到试教到修改到最后的展示,每一步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这也是对科学的一个探索的过程,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他们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 “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多通道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3、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影响。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酒精灯、水、镊子、岩石、玻璃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谈话引导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哪里见过岩石?你印象最深刻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二)图片引领观察:教师课件出示连续六天拍摄的一组岩石的照片:要求学生先观察,这6天里,这块岩石的模样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生观察汇报。(三)触发学生矛盾:那7天后呢?8天后呢?模样会改变吗?那八年后呢?八百年后呢?八千年后呢?(四)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又改变模样了呢?这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板书)(五)激活实验动机:是不是这些因素作用下,岩石模样就会发生改变呢?(板书)就这样一直争论下去?(由学生提出实验求证)二、实验求证(一)冷热实验1、我们就用这块小石头模拟校园里的岩石(出示小石头),那阳光和雨水用什么代替?2、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3、讲解实验单的填写。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6、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7、小结:这些现象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呢?(二)水流摩擦实验1、过渡:当然,咱们这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肯定还会受到水的摩擦和冲击,那么岩石会不会因此改变模样呢?我们照样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2、怎么去做这个实验?3、温馨提示: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完成这张实验单,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经验,你觉得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建议给大家,这个温馨提示请你来提。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6、小结:这个实验,又告诉你什么信息?(三)实验总结1、课堂当中,我们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去模拟了岩石受冷热、水流摩擦影响后发生的现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大自然当中,现在你认为这块岩石在这六天里,它的模样发生改变了吗?那为什么难以发现它的变化?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这么推测的依据是什么?2、是啊,这种变化是细微的,缓慢的,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但这也是一种改变。试想,现在是六天的时间,那经过六年后,六百年后,当这种变化经过时间的累积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另外的一番情景了。三、推测与解释(一)课件展示另外一些岩石的图片。它们以前长这个样子吗?(二)科学推理:联系刚才的实验,说一说这块岩石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三)在你们的讲述中,还有什么因素也能使岩石的模样发生改变?学生讲述,教师板书。(教师相机出示“石生树”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另外,动物、大气污染等对岩石的破坏也很厉害,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作用。(四)明确风化概念: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四、实践强化(一)再次出示六张照片,留白第七张照片,问学生:如果真在800年后拍到了这块岩石的第七张照片,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画面?请你画一画!这么画,你的理由是什么?(二)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