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浮力教案 教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80398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浮力教案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浮力教案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浮力教案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浮力教案 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 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浮力浮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浮力教案 科教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材分析: 沉和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浮力在日常生活、科技、军事等很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浮力属于物质世界运动与力内容中场常见力的一种,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沉浮现象,并了解了沉浮现象与物体的材料、重力、体积大小有关。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所受浮力的秘密。为后面研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做好铺垫,因此本课是对浮力从表面认识到本质认识的重要起始点。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感受过浮力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对学生进行了知识前测:前测内容数据统计你听说浮力吗? 95%左右人听过你感受过浮力吗?举例说说。 90%左右人感受过一颗石子放到水中沉到了水底,你认为它受到浮力吗? 20%认为受到浮力前测结论: 通过数据,我们已经能充分得看到学生对浮力现象虽不陌生,但对浮力还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认识,比如认为“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最大”等等,需要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修正和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会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能利用实验数据,发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的规律。能力目标: 在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对比的方法分析科学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两次动手测量中,学会利用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教学准备:水槽、弹簧秤、钩码、塑料泡沫、充气玩具教学主要环节:发现浮力 体验浮力 应用浮力第一环节-发现浮力: 首先教师用实物演示这样一个现象:1、观察:注入适量水的黄色乒乓球在量筒内的液体中缓慢上浮,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根据前测对学生的了解,此处会有学生直接说出是受到浮力的影响。此时直接引入课题。2、设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与浮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说出很多浮力现象,如:轮船在大海中航行、人在水中游泳等很多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第二环节-体验浮力: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通过发言,我可以感受到同学们认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浮力。那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们就利用材料实验”。以此过渡到第二个环节:体验浮力。1、活动一:感受浮力,在数据对比中完善并形成浮力的概念。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泡沫塑料、充气玩具、钩码),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观察到什么现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1)汇报: 生成1-观察到的现象:泡沫塑料和充气玩具漂浮在水面上,而钩码沉入水中。 生成2-感受:压泡沫塑料和充气玩具时有向上的推力,压钩码时没有感受到向上的推力。提问:沉到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受到向上的推力呢?(此时学生产生争议,引发知识冲突,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探究)(2)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向上的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向上推力,将你的实验进行简单的记录。 由小组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即观察钩码在放入水前及放入水后的重力;然后将两次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可以清晰地从数据中看到,前后两次钩码的重力有了明显变化,后一次记录的数据变小了。这就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推力。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探究,修正之前的错误认识,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亲切与趣味,并初步体验数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3)小结:不管物体是下沉还是漂浮,他们都受到向上的力,我们把这种水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2、活动二:观察并记录数据,深入认识浮力 (1)过渡: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也知道了如何测量浮力。下面请你猜测一下图中,A、B、C、D,哪个位置受到的浮力最大?此时再一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认为钩码在A处浮力最大,有的认为在C处,.那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出示要求:请你将钩码分别放入水中A、B、C、D四个位置,边放边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汇报:越向下放重力越轻,读数变小,浮力变大。钩码完全浸没水中后读数不变了,说明浮力一样大。最后得出钩码在B和D的位置时浮力最大,并一样大。 (4)小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 此环节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再次使用数据进行分析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感受到数据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记录手段,有着其它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证意识。第三环节-应用浮力:介绍淹不死人的湖-死海,含盐量极高,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因为太咸了,水里没有植物和生物,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叫死海,但是死海却淹不死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海里也不会沉下去,人能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悠闲的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 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物体的沉浮还跟什么因素有关系?请同学们回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